基于上述的论述,我们形成了对娱乐传播规律的一个总结图:图2.1娱乐传播规律示意图[1]郑炎:《中国旅游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3页。[7]《人民音乐》编辑部:《怎样鉴别黄色歌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4页。[20][美]查尔斯·罗森:《音乐与情感》,罗逍然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页。[24][美]简宁斯·布莱恩特、[美]道尔夫·兹尔曼:《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石义彬、彭彪 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422页。......
2023-11-03
20 世纪80 年代初包括70 年代的最后两年,中国电影第三次来到张石川时期的最初类型电影时代,复兴的中国电影在几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包括喜剧片、农村片、戏曲片、儿童片、反特片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型的电影。这里有动作片《神秘的大佛》、功夫片《武林志》、反特片《戴手铐的旅客》、科幻故事片《珊瑚岛上的死光》、儿童片《泉水叮咚》、农村片《喜盈门》、戏曲片《白蛇传》等。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很难看到类型如此众多的影片。
在不到三年时间里,中国电影初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类型电影体系,但在一切尚未完善之时,这些促成繁华的作品又消失了。[11]
然而在1985 年,随着“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中国电影突然出现了一个号称“类型片集体灭绝”的现象。为些导演没有继承以谢晋为代表的红色类型片的传统,而更多受到了改革开放后引入的“新浪潮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新好莱坞电影”炫目的影响,他们把文化探索与新的电影表现方法结合起来,与当时的“意识流小说”“朦胧诗”一样,担当起中国电影文化启蒙的历史责任。他们的成绩斐然,在获得世界电影界赞许的同时,也受到了国内市场的认可。
但是,中国电影在1985 年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去类型化”的时代,这似乎也并不令人信服。与“新好莱坞电影”相比,中国电影在1985 年具备了一个媒介环境上的有利条件,就是电视的普及。
电视可以把底层大众吸引到屏幕前,同时把中上层观众送进电影院,类型化的电视剧还可以承担类型电影的娱乐功能,当然观众的教育水平,特别是影视文化素质的大幅度提升对电影的发展也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20 世纪80 年代之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也证明了1985 年“类型片的集体灭绝”的观点并不科学。时至今日,中国的类型电影不仅没有灭绝,而且一直是电影市场的主流。
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电影界曾经对娱乐片现象有过研讨。1988 年12 月,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当代电影》杂志召开了“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当时主管电影工作的广电部副部长陈昊苏提出过一个“娱乐片主体论”,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与争议,这种关于娱乐片地位的争议,追溯到上一次还是在20 世纪30 年代的“软硬电影之争”:(www.chuimin.cn)
陈昊苏认为,在电影的三大功能中,“娱乐功能是本源,是基础,而艺术(审美)功能和教育(认识)功能是延伸,是发展”,因此他主张“恢复电影艺术本源,既尊重它作为大众娱乐的基础的特性,把娱乐功能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在研讨会上,陈昊苏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见解,提出“要确立娱乐片的主体地位,并且提倡艺术家树立一种‘娱乐人生’的观念,提倡拍高水平的娱乐片,他认为观众借助娱乐片,升华情感,宣泄情绪都是可以的”。[12]
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娱乐性影片就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黑三角》《熊迹》《405 谋杀案》等“反特片”火爆异常。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末的10 年里,中国的类型电影迎来了两次高潮(1980 年至1984 年,1987 年到1988 年)。20 世纪80年代初中国喜剧片占了故事片总量的1/4,出现了《喜迎门》《甜蜜的事业》《瞧这一家子》《咱们的牛百岁》,其中农村题材的喜剧片成绩最佳。从1983 年开始,连续五年国内影院上座率的前四名都是武侠电影,其中中国香港拍摄的《少林寺》上映时引发轰动,直接就是当年《火烧红莲寺》盛况的翻版。一些文艺片的著名导演也在1988 年前后加入了类型片的拍摄行列,如张艺谋的《代号美洲豹》,田壮壮的《摇滚青年》,周晓文的《疯狂的代价》,李少红的《银蛇谋杀案》。
20 世纪90 年代,冯氏(冯小刚)贺岁片的成功是中国类型电影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冯氏贺岁片的票房奇迹是由1997 年的《甲方乙方》开始,继而是《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儿》等,成为一个时期里中国国产电影票房的中流砥柱:
冯小刚电影市场表现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冯小刚电影在市场上建构了一个消费意义上的品牌,正如同007 电影的品牌一样,也正如CCTV 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冯小刚的贺岁片在观众的消费心理中获得了一种定位、一种消费期待、一种可以预计的消费效果、后现代的通俗幽默化的宣泄、喜剧明星+漂亮女性的固定组合、大社会荒诞背景的小人物调侃、悲剧元素正剧温情对喜剧风格的适当注入、媒介立体推广、贺岁档期推出等共同构成了冯小刚电影的品牌元素。[13]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的革命历史战争片和先进人物传记片,也是中国类型电影的特色。如《大决战》《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
从这一时期开始,主旋律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但是笼统地把主旋律电影概括为宣传片或政治电影是不恰当的。因为跟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电影,不一定缺少娱乐因素。许多主旋律电影本身就可以归类于类型电影,只是中国电影类型的划分与传统好莱坞不同而已。
有关传播媒介娱乐史纲的文章
基于上述的论述,我们形成了对娱乐传播规律的一个总结图:图2.1娱乐传播规律示意图[1]郑炎:《中国旅游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3页。[7]《人民音乐》编辑部:《怎样鉴别黄色歌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4页。[20][美]查尔斯·罗森:《音乐与情感》,罗逍然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页。[24][美]简宁斯·布莱恩特、[美]道尔夫·兹尔曼:《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石义彬、彭彪 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422页。......
2023-11-03
与钟爱技术的爱迪生不同,剧院老板、魔术师、木偶制造商和木偶戏专家的身份,使得梅里爱更乐意在电影中讲故事,讲那些观众更爱看的故事。这部布景真实、服装华丽的历史片长达3 个小时,讲述的是在公元前3 世纪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第二次战争中的一个关于勇敢、营救、复仇和爱情的故事,情节曲折感人,影片一上映就引起了轰动。首先,这种巨型影片的吸引力主要在于群众场面、豪华布景以及在事件原发生地进行的外景拍摄。......
2023-11-03
《我爱露西》在制作上也带有革命的性质,这部电视剧是在洛杉矶用电影胶片制作而成的,标志着电视业已经开始自觉地采用录播的方式来制作电视节目了。在《我爱露西》之前,电视节目都是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的。尽管直到今天,直播仍然具有其巨大的魅力,但如同默片电影一样,直播毕竟是电视节目早期技术不完善时代的无奈。这个变革在1956 年出现了。这个变革的最终结果,是电视除了具有自身的时空优势外,还具有完备的制作手段。......
2023-11-03
有限传播可以换取更富于个性化的娱乐资源。在重大新闻、政治与经济的信息获取上,人们必须承认微博的价值,但人们弃微博而使用微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微信因为“有限传播”而形成的交流乐趣,也就是各种“圈”所具有的娱乐的原因。微博兴起于有别于传统媒介的“有限传播”乐趣,微信战胜微博是由于更彻底的“有限传播”的乐趣,是信息乐趣输给了信息价值。......
2023-11-03
与类型电影相伴随的是明星制度。美国的“明星制度”最早是由环球公司的卡尔·莱默尔发明的,他在默片时代发现一位名叫范兰·梯的演员在死后有很多的人为他送葬。各公司发现其中的奥妙,即观众对某一明星的喜爱可以创造更高的票房价值,便开始争夺明星并指控竞争对手“挖墙角”,明星的身价越来越高,明星制度也由此产生。最后,明星的类型化,推动了影片的类型化。类型电影的潜在观众是类型化的较低文化水准的观众。......
2023-11-03
筑台登高,是中国古代王侯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现实娱乐的另一个奇观现象就是体育竞技。中国叙事文学的作品十分喜欢传奇故事,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小说由于过于重视情节,忽略人物,而重视情节必然强调故事的奇特性。电子媒介制造的第一个奇观,就是还原世界的真实。又一影,为俄国两公主双双对舞,旁有一人奏乐应之。霎时无数自行车麇集,彼此相撞,一一皆跌,观者皆拍手狂笑。......
2023-11-03
所以,快乐、幸福、欢乐对于社会和个体的意义,成为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重要话题。在伦理学的体系中,对幸福和快乐的认可与否认是伦理学历史的重要内容。人对快乐的认识有一个传统的角度,这就是节制。因此节制欲望,则减少痛苦,这也是几乎所有宗教共同认可的结论。苏格拉底声称自己无知,作为一个无可知论者,他没有留下自己的作品。[5]承认欲望和赞同休闲活动是亚里士多德的独到认识。......
2023-11-03
娱乐的源头来自感官皮层、情感皮层和智力皮层,这个特点体现了人类与动物在娱乐方面的不同。人类的最广泛娱乐行为来自感官,如美食、性爱、运动等。情感皮层的娱乐是建立在感官皮层基础上的精神活动,欣赏艺术是这个娱乐层次的典型活动。智力皮层的娱乐则体现了人类能够创造的特点,人类精英的工作,自由创造带来的快乐都属于这个层面。图1.5人类娱乐层次图(此图改自《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103 页。......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