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类型片真的不再流行了吗?-传播媒介娱乐史纲提示你答案

类型片真的不再流行了吗?-传播媒介娱乐史纲提示你答案

【摘要】:[11]然而在1985 年,随着“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中国电影突然出现了一个号称“类型片集体灭绝”的现象。事实上,20 世纪80 年代之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也证明了1985 年“类型片的集体灭绝”的观点并不科学。时至今日,中国的类型电影不仅没有灭绝,而且一直是电影市场的主流。20 世纪90 年代,冯氏(冯小刚)贺岁片的成功是中国类型电影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从这一时期开始,主旋律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

20 世纪80 年代初包括70 年代的最后两年,中国电影第三次来到张石川时期的最初类型电影时代,复兴的中国电影在几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包括喜剧片农村片、戏曲片、儿童片、反特片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型的电影。这里有动作片《神秘的大佛》、功夫片《武林志》、反特片《戴手铐的旅客》、科幻故事片《珊瑚岛上的死光》、儿童片《泉水叮咚》、农村片《喜盈门》、戏曲片《白蛇传》等。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很难看到类型如此众多的影片。

在不到三年时间里,中国电影初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类型电影体系,但在一切尚未完善之时,这些促成繁华的作品又消失了。[11]

然而在1985 年,随着“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中国电影突然出现了一个号称“类型片集体灭绝”的现象。为些导演没有继承以谢晋为代表的红色类型片的传统,而更多受到了改革开放后引入的“新浪潮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新好莱坞电影”炫目的影响,他们把文化探索与新的电影表现方法结合起来,与当时的“意识流小说”“朦胧诗”一样,担当起中国电影文化启蒙的历史责任。他们的成绩斐然,在获得世界电影界赞许的同时,也受到了国内市场的认可。

但是,中国电影在1985 年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去类型化”的时代,这似乎也并不令人信服。与“新好莱坞电影”相比,中国电影在1985 年具备了一个媒介环境上的有利条件,就是电视的普及。

电视可以把底层大众吸引到屏幕前,同时把中上层观众送进电影院,类型化的电视剧还可以承担类型电影的娱乐功能,当然观众的教育水平,特别是影视文化素质的大幅度提升对电影的发展也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20 世纪80 年代之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也证明了1985 年“类型片的集体灭绝”的观点并不科学。时至今日,中国的类型电影不仅没有灭绝,而且一直是电影市场的主流。

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电影界曾经对娱乐片现象有过研讨。1988 年12 月,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当代电影》杂志召开了“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当时主管电影工作的广电部副部长陈昊苏提出过一个“娱乐片主体论”,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与争议,这种关于娱乐片地位的争议,追溯到上一次还是在20 世纪30 年代的“软硬电影之争”:(www.chuimin.cn)

陈昊苏认为,在电影的三大功能中,“娱乐功能是本源,是基础,而艺术(审美)功能和教育(认识)功能是延伸,是发展”,因此他主张“恢复电影艺术本源,既尊重它作为大众娱乐的基础的特性,把娱乐功能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在研讨会上,陈昊苏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见解,提出“要确立娱乐片的主体地位,并且提倡艺术家树立一种‘娱乐人生’的观念,提倡拍高水平的娱乐片,他认为观众借助娱乐片,升华情感,宣泄情绪都是可以的”。[12]

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娱乐性影片就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黑三角》《熊迹》《405 谋杀案》等“反特片”火爆异常。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末的10 年里,中国的类型电影迎来了两次高潮(1980 年至1984 年,1987 年到1988 年)。20 世纪80年代初中国喜剧片占了故事片总量的1/4,出现了《喜迎门》《甜蜜的事业》《瞧这一家子》《咱们的牛百岁》,其中农村题材的喜剧片成绩最佳。从1983 年开始,连续五年国内影院上座率的前四名都是武侠电影,其中中国香港拍摄的《少林寺》上映时引发轰动,直接就是当年《火烧红莲寺》盛况的翻版。一些文艺片的著名导演也在1988 年前后加入了类型片的拍摄行列,如张艺谋的《代号美洲豹》,田壮壮的《摇滚青年》,周晓文的《疯狂的代价》,李少红的《银蛇谋杀案》。

20 世纪90 年代,冯氏(冯小刚)贺岁片的成功是中国类型电影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冯氏贺岁片的票房奇迹是由1997 年的《甲方乙方》开始,继而是《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儿》等,成为一个时期里中国国产电影票房的中流砥柱:

冯小刚电影市场表现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冯小刚电影在市场上建构了一个消费意义上的品牌,正如同007 电影的品牌一样,也正如CCTV 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冯小刚的贺岁片在观众的消费心理中获得了一种定位、一种消费期待、一种可以预计的消费效果、后现代的通俗幽默化的宣泄、喜剧明星+漂亮女性的固定组合、大社会荒诞背景的小人物调侃、悲剧元素正剧温情对喜剧风格的适当注入、媒介立体推广、贺岁档期推出等共同构成了冯小刚电影的品牌元素。[13]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的革命历史战争片和先进人物传记片,也是中国类型电影的特色。如《大决战》《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

从这一时期开始,主旋律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但是笼统地把主旋律电影概括为宣传片或政治电影是不恰当的。因为跟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电影,不一定缺少娱乐因素。许多主旋律电影本身就可以归类于类型电影,只是中国电影类型的划分与传统好莱坞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