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明星与观众的类型化互动-传播媒介娱乐史纲

明星与观众的类型化互动-传播媒介娱乐史纲

【摘要】:与类型电影相伴随的是明星制度。美国的“明星制度”最早是由环球公司的卡尔·莱默尔发明的,他在默片时代发现一位名叫范兰·梯的演员在死后有很多的人为他送葬。各公司发现其中的奥妙,即观众对某一明星的喜爱可以创造更高的票房价值,便开始争夺明星并指控竞争对手“挖墙角”,明星的身价越来越高,明星制度也由此产生。最后,明星的类型化,推动了影片的类型化。类型电影的潜在观众是类型化的较低文化水准的观众。

与类型电影相伴随的是明星制度。

美国的“明星制度”最早是由环球公司的卡尔·莱默尔发明的,他在默片时代发现一位名叫范兰·梯的演员在死后有很多的人为他送葬。此后,莱默尔便以高薪聘请演员,并让他们改变过去使用艺名的做法,在影片上开始用自己的真名。各公司发现其中的奥妙,即观众对某一明星的喜爱可以创造更高的票房价值,便开始争夺明星并指控竞争对手“挖墙角”,明星的身价越来越高,明星制度也由此产生。影片的制作也开始围绕着明星转:编剧为明星写剧本,导演以类型化人物树立明星,摄影灯光服从并塑造明星,制片人以各种宣传手段制造明星、捧红明星。最终,观众到影院为的是去看明星。在明星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影迷群,明星决定了影片的价值,也决定了票房的价值:

在大约1908 年和1909 年之前,几乎没有演员可以进行有规律的演出,而得以让观众认可他们,大约也就从这几年开始,制片方与演员们签订了更长的合约,观众也开始在一部接一部的影片中看到同一张脸。到了1909 年,观众们更是自发地表现出对他们喜爱的演员的兴趣,甚至向剧院经理打听演员的名字或是写信给制片公司索要演员照片。影迷们也为一些最受欢迎的明星取名字,如常在格里菲斯影片中出现的弗洛伦斯·劳伦斯被称为“比沃女孩”,弗洛伦斯·透纳则被称为“维泰女孩”,维泰的银幕情人莫里斯·卡斯特罗就被昵称为“酒窝仔”。[7]

性的娱乐因素对于明星的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观众花钱买电影票,实际上是买到了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挑选“意中人”的权利。人们在明星身上可以获得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东西。男人向往男明星金戈铁马式的英雄生活,女人则羡慕女明星的美貌与身姿,以娱乐的观点来看,这是建立在性这个娱乐因素的基础上的,男人欣赏女明星,女人崇拜男明星,这都是两性之间相互吸引的结果。一旦观众被某一明星所吸引,之后的观看活动均是建立在另外一个词——重复的基础上,因为熟悉而达到重复这一娱乐特质。最后,明星的类型化,推动了影片的类型化。类型电影的潜在观众是类型化的较低文化水准的观众。大众对题材类别的兴趣和教育与知识的欠缺,让制版商们得以从容地设计电影的故事和细节,所有的艺术追求只是在类型之后的观众感到有些意外的地方,也就是“重复”之外“变化”的那一部分:(www.chuimin.cn)

由于观众明显忠于特定的类型,因此放映商把观众成批地概念化,而不是把每个观众当作单独的个人……对观众而言,类型标准简单化了他们作出决定的过程,因此让他们感到舒适,多亏了类型的简略表达方式,观众怀着非常明确的期待去观看类型电影,尽管类型电影往往被视为头脑简单、定期重复熟悉的仪式,但只有通过额外的类型期待以及内心期待落空后的额外复杂情况,才能确定最复杂的观看模式,这就是许多电影运动都将其产品建立在固有的类型标准基础上的原因。[8]

电视观众喜欢令他们轻松的类型片,但他们并不是永远享受俗套,永远沉浸于意料之中的欢乐里,他们喜欢的类型片是在意料的基础之上要产生令他们意外的东西,这种意外不一定很多,但多少要有一点,也就是在重复基础上的变化。世界电影后来的许多变化,如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和新好莱坞运动的成功作品往往都是类型电影的翻版或是把类型电影中主导的娱乐因素模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