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年和1962 年中国电影的两次高峰,出现了一大批《青春之歌》《永不消逝的电波》《战火中的青春》《五朵金花》《小兵张嘎》《英雄儿女》《早春二月》《冰山上的来客》《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受到观众喜爱的红色经典影片。新中国成立后的17 年间政治电影在娱乐意义上是类型电影,主要有体现角斗的战争片、体现解题的反特片、体现滑稽的喜剧片三大类型。......
2023-11-03
齐尔曼通过对暴力的研究,还提出了一个破坏规范的理论。暴力是媒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媒介娱乐的重要现象。暴力从娱乐角度来认识,部分功能与角斗与幸存因素重合。暴力的过程,往往是角斗;暴力的结果,通常是幸存。但是,暴力作为一个娱乐现象,还有一个迷人之处,就是破坏规范。齐尔曼认为,暴力所带来的乐趣取决于人们破坏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或看到他人破坏这些行为规范的欲望。对此,尼采也曾颂扬残酷,称残酷会让人有释放感,令人振奋。以摇滚乐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音乐,的确让无聊却又无力反抗的人们感受到了这种破坏规范的乐趣。
中国的武侠小说,也体现了一种暴力魅力,除了表现角斗与幸存外,同时也是在体现社会正义的前提之下,展现出了破坏规范的魅力。《水浒传》是一部“破坏规范”小说,这个破坏就是打家劫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甚至公开造反。这是对个人规范和社会规范的最大破坏,于是《水浒传》也就产生了恒久的魅力。但读者也发现当小说完成了英雄们的造反行为,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受了招安之后,英雄们不再破坏规范,甚至去攻击其他破坏规范的人,小说的结尾自然不“过瘾”。
金庸曾这样谈到他对“侠”字的理解:
在《史记》中已讲到侠的观念,中国封建王朝对侠有限制,因为侠本身具有很大的反叛性,使用武力来违反封建王朝的法律,《韩非子》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表达了这个观点,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说是“奋不顾身,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士主张正义,打抱不平,历代政府对侠士都要镇压,汉武帝时很多大侠被杀,甚至满门被杀光,封建统治者对不尊重法律主持正义的人很痛恨,但一般平民对这种行为很佩服,所以中国传统中歌颂侠客的诗篇文字很多,唐朝李白的诗歌中就有写侠客的。[16]
大众传播媒介毕竟是社会公器,其主要功能是社会的整合而不是破坏,绝大多数受众也认可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因此,当破坏规范成了大众传播的娱乐内容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有一个正当的、被认可的“破坏理由”。破坏理由,是破坏规范被认可的前提,这也是齐尔曼的倾向理论与破坏规范理论相结合之处。水浒英雄的前提是“逼上梁山”,但作者认为这个理由也是不充分的,于是故意在第一回加了一个“洪太尉误走妖魔”的虚拟故事。美国暴力电影“兰博”系列,每一部都用很大的篇幅去描述主角使用暴力的理由。
所有描述国家战争的文字与影视作品,只有在战争的性质为观众所共识认可的正义之下,才能不用铺垫去展示战争。所有的暴力的作品,它的前提往往都是抗暴御侮、官逼民反、报仇雪恨等,具有暴力和破坏的合理性。
娱乐作品中对规范的破坏,除了暴力手段以外,还有一个类别就是性。“很黄很暴力”“拳头加枕头”通常是娱乐作品的惯常手法。以性为题材除了表现其美好的一面外,就是表现在性的行为上对社会规范的破坏。(www.chuimin.cn)
19 世纪的欧美小说内容包含了大量的爱情故事,但是,在众多的爱情故事中,最多的故事模式却是“通奸”,也就是突破合法的婚姻关系之外的两性结合。这里包括《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德伯家的苔丝》《茶花女》《复活》《白痴》《嘉莉妹妹》等。尽管作家们为他们的通奸故事提供了许多深刻的理由,包括社会历史的变迁、妇女解放、社会沉沦等,但是不能否定的是,对两性规范的突破,从来都是很受欢迎的故事。20 世纪之后的欧美小说,随着社会性观念的改变,通奸模式的故事,几乎都不需要加上19 世纪时候使用的理由了。
中国传统戏曲中男女主人公的私定终身、西方戏剧中不同阶层男女的爱情故事,其迷人之处都在于越过道德的边缘,挑战着这个社会的性规范。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根据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热播的同时,引发了中国观众关于“安娜是不是荡妇”的热烈讨论。
娱乐作品的作者们知道,对性的社会规范的突破、对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违背,如果有了一个正当的理由,往往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1936 年,英王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迎娶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这个事件不仅仅成为当时媒体的热点,也是后来许多影视剧乐于表现的故事。爱德华八世为了能够和辛普森夫人走到一起,突破了包括法律的、皇家的、宗教的诸多规范。爱德华八世破坏规范的理由是爱,而爱的理由恰恰是娱乐作品突破规范的最常见的理由。
大量的通俗歌曲如《广岛之恋》都在表达爱情的禁果分外甜美的感受:
越过道德的边境/我们走过爱的禁区/享受幸福的错觉/误解了快乐的意义……
有关传播媒介娱乐史纲的文章
1959 年和1962 年中国电影的两次高峰,出现了一大批《青春之歌》《永不消逝的电波》《战火中的青春》《五朵金花》《小兵张嘎》《英雄儿女》《早春二月》《冰山上的来客》《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受到观众喜爱的红色经典影片。新中国成立后的17 年间政治电影在娱乐意义上是类型电影,主要有体现角斗的战争片、体现解题的反特片、体现滑稽的喜剧片三大类型。......
2023-11-03
本杰明·戴的这份要为人人发光的报纸,所发出的不是传统的信息之光,而是前所未有的煽情主义之光。人情味和警事新闻、暴力与情色开创了世界娱乐小报的成功先河。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小报新闻与“大报”新闻分庭抗礼,小报以煽情的内容、生动的故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瓦版、小报、锦绘新闻,其实都与前述的英国大幅歌谣纸类似,都具有将新闻事件故事化、娱乐化、消费化的特质。......
2023-11-03
令人奇怪的是,科学家在对“人体辉光”的照片研究中发现,辉光明亮闪光处,恰好是我国古代针灸图上标出的针灸穴位,而每一个人又都有一种独特的辉光样式。目前,对“人体辉光”的研究正在深入进行中,有关“人体辉光”的原因还是个谜。有些科学家认为,“人体辉光”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有现象,类似空气一样的复合物。多种说法各有其理,至今没有定论,相信总有一天,科学家们会对“人体辉光”现象作出一个完美的解释。......
2024-01-27
在中国,“小报”一词来源于宋代,也叫“新闻”。既然称之为“报”,那么也就是说,小报仍然以新闻为主干,或者说依托新闻而存在。[7]中国现代小报的历史,通常认为开始于李伯元的《游戏报》。但从《游戏报》开始,在50 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小报。......
2023-11-03
哭墙成了某一派宗教信徒失去朝拜圣城的机会痛哭流涕或者是某一教派获得朝拜机会的喜极而泣,这也成了这片哭墙的轮番上演的残酷现实。为了弄清楚这面墙哭泣的原因,当地的专家多次进行了深入调查。但在很多信徒眼中,这面墙是在为无休止的纷争与战乱以及信徒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下而哭泣,也许只有和平的曙光真正来临时,这面神奇的墙壁才会停止哭泣。......
2023-08-01
重复的情节、熟悉的人物角色、程式化的故事结构、如愿以偿的故事结尾,这些都构成了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4]人们一直都认为“类型片”是好莱坞得以雄霸世界影坛几十年的“独门秘技”。最终形成了代表美国电影主流的类型片,也正是类型片的成熟与盛行,才造就了长达30 年的“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同样的去类型化电影现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是1985 年,这在当时叫作“类型片的集体灭绝”。这时类型就发生了改变。......
2023-11-03
据记载,寇谦之有着异常神奇的生平经历。四是假托太上老君名义取得“天师神授”的合法权,废除了“祭酒”道官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度,以免不肖子孙继位后滥用职权、错乱道法,提出“天道无亲,惟贤是授”的新理论,采取开明的方式选拔道官。......
2023-12-06
新闻传媒产品指的是报纸、新闻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及其新媒介,是一组产品的概括和集合。因此,无论是在新闻产品与其他产品之间,还是在新闻传媒产品之中,同样存在着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