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在“复辟失败”后的最后十年,还是“窃哀吾中国四万万同胞,不忍坐视其死亡也”①。他对各派军阀、督军的本质不能认识,而自以“仆亦国民之一也,与诸公亦多故旧,兄弟阋墙,不忍闻久矣。栋折榱崩,侨将压焉。流涕以道,幸垂哀察”④。而中国“共和七年来,未尝开国民大会也”。北洋政府的“焚烟”,只是一纸空文,军阀、官僚吸烟的也不乏其人,康有为却听到这一纸空文,为之“出谋献策”。其二是支持“五四”学生运动。......
2023-11-03
1913年1月,康母生辰,康有为拟归香港,借以窥望国内形势,刚好麦孟华赴日,告以广州、香港革命派活动情况,乃不敢归。主编《不忍》杂志,上海广智书局发行。11月,奔母丧归,葬母、弟毕,移居上海。
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有什么“不忍”,为什么办这份《不忍》杂志?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袁世凯窃占,国事蜩螗,经济萧条,政局纷扰,民生凋敝。康有为竟把这些现象说是“革命召乱”,说“自共和以来承军兴之余敝,国与民俱竭”,“国体扫地,威信皆坠”⑬,说“今自共和以来,举国骚然,民不聊生,农工商贾失业,群盗满山,暴民满野,各城邑变乱频仍,各省割据日争,政府坐视之,力不能统一,术不能理财,武不能安边,但缩首乞丐,坐酿大乱。其尤甚者,堕弃纪纲,扫绝礼教,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绝群神之祀,收文庙之田,乃至天坛不祀,上神不享,则神怒民怨,天人交恫”⑭。如所众知,“各城邑变乱频仍,各省割据日争”,这是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军阀操纵扰乱的结果,和共和政体有何关系?共和建成,民国肇兴,“堕弃”了封建的纪纲,“扫绝”了封建的礼教,冲荡了封建的“道揆”,震撼了封建的“法守”,这有什么不好?只有对旧制度留恋的人,才会感到格格不入。
这时,康有为拟刊《不忍》杂志,先撰序文,“靡靡喋喋,不能已于言”,说是:“睹民生之多难,吾不能忍也;哀国土之沦丧,吾不能忍也;痛人心之堕落,吾不能忍也;嗟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窳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躏,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分亡,吾不能忍也。怵焉心厉也,惄焉陨涕也,凄凄焉悲掩袂也,逝将去之,莫能忘斯世也。愿言拯之,恻恻沉详予意也,此所以为《不忍》杂志耶!”⑮他“不忍”的是什么呢?“不忍”的是封建“纪纲”的亡绝,“不忍”的是封建“礼教”的陵夷,“不忍”的是封建“法律”的被“蹂躏”,“不忍”的是封建“国粹”之“丧失”。这样“不忍”,那样“不忍”,归根到底,他“不忍”的是清朝封建帝制的被推翻,“不忍”的是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康有为在戊戌时就主张“立宪”,此后又漫游欧、美“考察政治”的,他在“无皇可保”的情况下,又制造舆论了,说:“专制君主以君主为主体,而专制为从体;立宪君主以立宪为主体,而君主为从体;虚君共和,以共和为主体,而虚君为从体。故立宪犹可无君主,而共和不妨有君主。”又说:“中国乎积四千年君主之俗,欲一旦全废之,甚非策也。况议长之共和,易启党争,而不宜于大国者如彼;总统之共和,以兵争总统,而死国民过半之害如此。今有虚君之共和政体,尚突出于英、比与加拿大、澳洲之上,尽有共和之利,而无其争乱之弊,岂非最为法良意美者乎?”⑯混淆民主制度与君主制度的界限,以愈彻底的民主制度为最坏,愈不彻底封建残余保存越多的就是最好;提出“虚君共和”的口号,设想挂一个“共和”的假招牌,仍旧恢复清朝的统治,还说“共和政体不能行于中国”,“立宪国之立君主,实为奇妙之暗共和国”,而“满族亦祖黄帝”,想望清朝复辟。康有为恋栈旧制,眷念君主,又把复辟帝制和尊孔崇经紧密联系起来,想望以封建纲常名教“良药美方”的孔子儒经来恢复旧秩序。
康有为说:“自共和以来,教化衰息,纪纲扫荡,道揆凌夷,法守隳,礼俗变易,盖自羲、轩、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化,一旦而尽,人心风俗之害,五千年来未有斯极。”⑰把“四千年君主之俗”,“一旦废之”,是要引起“争乱”的⑱。“然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茫茫无所适,伥伥无所之,游魂太空,风雨飘摇之,雷霆或震,绝命是期。”⑲以为推翻清朝,不是“革一朝之命”,而是“革数千年之命”。“数千年”的什么“命”被“革”去了呢?“教化”“纪纲”“道揆”“法守”“礼俗”等等,这些维护封建专制的东西受到革命的冲荡,康有为于是慨叹“纪纲扫荡,道揆凌夷”⑳了。
康有为以为“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义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㉑。想用孔子儒经来恢复旧秩序,说是“中国四万万人中”,“能具超绝四万万人而共敬之地位者”,只有“孔子之衍圣公”,他是“人心共戴”,“万世一系”,“合乎奉土木偶为神之义”,“莫若公立”㉒,孔子是“素王”,“真虚君也”㉓,“与其他日寻干戈以争总统,无如仍迎一土木偶为神而敬奉之,以无用为大用,或可以弭乱焉”㉔。
尊崇孔子,当然要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康有为鉴于“四海横流,六经扫地”㉕,提倡读经崇儒。他说:“或者谓儒家经传,多重伦纲,今政改共和,君臣道息,诸经旧义,窒碍难行”,这样说法,是“未知孔子之大”。为要“治人心,定风俗”㉖,就只有尊孔读经。他还把孔子所作的《春秋》说成是“宪法”,“遍于人伦道德鬼神动植”,比各国宪法之“仅及土地人民政事”为“大”,它又不限于一国,及其一时,而是“及于天下与后世”的,所以《春秋》“古名大经,犹大宪章也”㉗。很清楚,康有为神化孔子,崇奉儒经,正是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本来,在戊戌变法时,康有为也是推崇孔子,主张孔子改制的,但那时他是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放在孔子身上,塑造的是资产阶级化的孔子,以致遭到封建卫道者的攻击。这时他又推崇孔子,但所推崇的却是封建的孔子,并想以孔子的偶像作为“虚君”的土木神,用以抗拒新兴的共和制度。10多年间,康有为的思想是后退得何等急遽。
本来,在戊戌变法时期,和康有为、梁启超“交游”的章太炎,也提出过“客帝”的课题,说中国的“共主”,则为“仲尼之世胄”。后来他革命了,对“客帝”也进行了“匡谬”。现在,康有为却又以孔子为“虚君”,还想用孔子的偶像来复辟帝制,连章太炎“匡谬”过的“客帝”又重新祭出来了。
本来,康有为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曾经想把封建专制制度的中国,通过变法,改变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中国,现在却对“凡欧、美之政治风俗法律”“力追极模”则加反对,说是“模欧师美”,要使“万余里之版图,旌旗变色,四万万之人民,戢首受化”了㉘。康有为不是在戊戌变法时期鼓吹民权,讨论平等、自由吗?现在却说:“名为共和,而实共争共乱;日称博爱,而益事残贼虐杀;口唱平等,而贵族之阶级暗增;高谈自由,而小民之压困日甚。不过与多数暴民以恣睢放荡,破法律、弃礼教而已。”㉙说“顷闻有子以自由为说,而背其父者矣”,“又闻妇女以自由为说,而背其夫者矣”,这就是“妄慕自由之祸”㉚。进而谓“今日少言自由平等,俟吾国既富强后,乃言之,则中华国千秋万年,可与欧、美自由平等,而吾国民乃真有民权、民意焉。若今日事自由平等,日言民意、民权,则吾国散乱将亡,则中国千秋万年永失自由平等,吾国民永无民意、民权焉”。㉛当然,民国成立后,广大人民仍旧没有得到自由、平等、民权,这正说明“革命尚未完成”,但康有为却说“日言民意、民权”,“吾国散乱将亡”,连“民意、民权”都不准“言”了。
非但如此,康有为还说中国“已去封建”,说是:“中国自汉世已去封建,人人平等,皆可起布衣而为卿相,虽有封爵,只同虚衔,虽有章服,只等徽章,刑讯到案,则亲王宰相与民同罪。租税至薄,今乃至取民千分之一,贵贱同之,乡民除纳税诉讼外,与长吏无关,除一二仪饰黄红龙凤之属,稍示等威,其余一切,皆听民之自由,人身自由,营业自由,所有权自由,集会言论出版信教自由,吾皆行之久矣。近者疍丐乐户,倡优皂隶,并与解除,奴婢亦禁卖矣。专制之朝,龙凤黄红仪饰之等,又皆免除矣。法大革命后,所得自由平等之权利,凡二千余条,何一非吾国民所固有,且最先有乎?”㉜这些言论,非特和戊戌前大相径庭,否定过去自己要争取的“民权、民意”,并且说是两千年来“已去封建”,已有“自由”“平等”。这种“异乎寻常的转变”,正说明了康有为内心的彷徨和对取消封建帝制的嫉恨。(www.chuimin.cn)
康有为说中国两千年“已去封建”,比欧、美都早,非但“政治”上早有平等、自由,即“物质机器之学,横行地球,前民利用者,不在欧洲而在中国矣”㉝。由过去的“向西方学习”一转而为中国自有“国粹”、自有“国魂”。说是“搜集国粹,以文会友”,可以“补教化,存礼俗,守道揆,正人心”㉞。说孔子是“汉族之国粹荣华,尤汉族所宜尊奉矣”㉟,把孔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说成是“国粹荣华”,也是“国魂所归”。要保中国,“不可不先保中国魂也。中国之魂维何?孔子之教是也”㊱。孔子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自产之教主,有本末精粗”,是“远无乎不在之教主,有系吾国魂之教主”,中国四万万人“尊之信之”,就能“身心有依,国粹有归”㊲,把孔子尊为“素王”,尊为“教主”,向孔子顶礼膜拜,还说不能“废一切之拜跪”,如果不向“教主跪拜”,那么“留此膝何为乎”㊳?
令人深思的是,辛亥前夕,也有一些人提倡“保存国粹”“发扬国魂”,他们很多是主张古文经学的人,如章太炎、刘师培等。辛亥以后,康有为却也提倡“保存国粹”“发扬国魂”,他过去又是主张今文经学的。这也说明辛亥革命后,封建皇帝是被推翻了,但孔子的偶像还是存在。康有为等人还不断搬用或推衍儒家经籍,尊孔崇儒,又和复辟活动息息相关。
但是,辛亥前夕提倡“国粹”的人,是要在“古事古迹”中认识中华民族之可爱,对“排满”革命是起了作用的。康有为却是在“古事古迹” 中证明“中国颠危误在全法欧、美”。辛亥前夕提倡“国粹”的人,尽管封建意识很浓,但他们表彰宋、明遗民,阐发汉族文化,还是起过积极作用的。康有为却想以“国粹”来反对“全法欧、美”,以“国魂”为名来为封建专制招魂扬幡,那就没有进步可言了。
康有为把孔子视为“国粹”“国魂”,拼命鼓吹尊孔,并积极组织孔教会,要“尊孔子为国教”。
孔教会是康有为的学生陈焕章于1912年10月在上海发起组织的,它的开办宗旨是“昌明孔教,救济社会”。在陈焕章所写的《孔教会序》中,一开始就说:“回国以后,所见皆非,文庙鞠为武营,圣经摈于课本,俎豆礼阙,经传道丧,举国皇皇,莫知所依。”他们“目击时事,忧从中来,惧大教之将亡,而中国之不保也,谋诸嘉兴沈乙庵先生曾植、归安朱疆村先生祖谋、番禺梁节庵先生鼎芬,相与创立孔教会,以讲习学问为体,以救济社会为用,仿白鹿之学规,守蓝田之乡约,宗祀孔子以配上帝,诵读经传以学圣人。敷教在宽,借文学语言以传布;有教无类,合释、老、耶、回而同归。创始于内国,推广于外洋,冀以挽救人心,维持国教,大昌孔子之教,聿昭中国之光”㊴云云。公然提出“宗祀孔子以配上帝,诵读经传以学圣人”,为当时的尊孔逆流推波助澜。
1912年12月,孔教会发起人张勋、麦孟华、陈焕章等上书袁世凯、教育部、内务部准予立案施行。12月23日,教育部批:“当兹国体初更,异说纷纭,该会阐明孔教,力挽狂澜,以忧时之念,为卫道之谋,苦心孤诣,殊堪嘉许。所请立案之处,自应照准。”㊵1913年1月7日,内务部批复:“该发起人等鉴于世衰道微,……虑法律之有穷,礼义之崩坏,欲树尼山教义,以作民族精神,发起该会,以昌明孔教,救济社会为宗旨,……具见保存国粹之苦心……自应查照约法,准予立案。”㊶在《天坛宪法》草案第19条还明文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次年颁布的“教育纲要”,且公然宣称“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宜尊孔尚孟,以端其基而致其用”。
1913年2月,《孔教会杂志》和《不忍》同时刊行。《孔教会杂志序例》中申明:“或通贯群经,或专治一经,或于一经中发明其一篇一章一句一字,或并论先儒诸家之学,或专明一家之学,或先儒之佚文佚著皆入此门”。“本杂志志在保存国粹,发扬国性,博采孔教之良果,广聚中国之新花”。“无论为今文家言、古文家言、汉儒之学、宋儒之学、程朱之派、陆王之派,悉予著录,无所偏袒,罗列家珍,以待人之博观而自择焉”㊷。过去康有为是力排古文、诋斥宋学的,现在也想熔这些“国粹”于一炉了,这和过去封建势力笼络一切学派抗击新思想,又是何等相似!
这时,山东孔教会公推康有为为总会长,康即电复:“尊孔乃仆素志,钦佩宏愿,自惭菲才,辱承公推,当竭绵力。”㊸
在康有为、陈焕章等的积极活动下,袁世凯于6月22日发出“学校祀孔”命令,以孔子为“万世师表”,并命于“旧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生日,应定是日为圣节,令各学校放假一日,在该校行礼,以维世道,以正人心,以固邦基而立民权”㊹。9月,在曲阜召开第一次全国孔教大会,举行大规模祀孔典礼。陈焕章任主任干事,决定迁总会于北京,在曲阜设立孔教总会事务所。11月,推康有为任总会长,张勋任名誉会长。一时尊孔读经之风,甚嚣尘上。
如果说,过去经学和政治的关系还有些若隐若显的话,那么,辛亥革命后复古崇儒思潮,却与封建帝制的废除、共和政体的联系,又是那么紧密。康有为等对“因废帝制,并欲废伦纪;因废伦纪,并欲废倡此学术之孔子”,认为是“忘本逐末”,是“驱举国之民沦于禽兽之域”,鼓吹“尊奉孔教”,以“保存国粹”,“维系人心”㊺。一些封建守旧分子也恋栈旧制,随声附和。尊孔读经的叫嚷,当然适合北洋军阀政府的脾胃,除批准孔教会立案外,1916年初,教育部又通令恢复中小学“读经科目”。国会对康有为等以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的主张,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封建专制妄图死灰复燃,山穷水尽的经学也想绝处逢生。
有关康有为传的文章
康有为在“复辟失败”后的最后十年,还是“窃哀吾中国四万万同胞,不忍坐视其死亡也”①。他对各派军阀、督军的本质不能认识,而自以“仆亦国民之一也,与诸公亦多故旧,兄弟阋墙,不忍闻久矣。栋折榱崩,侨将压焉。流涕以道,幸垂哀察”④。而中国“共和七年来,未尝开国民大会也”。北洋政府的“焚烟”,只是一纸空文,军阀、官僚吸烟的也不乏其人,康有为却听到这一纸空文,为之“出谋献策”。其二是支持“五四”学生运动。......
2023-11-03
所谓“反对袁世凯的假共和”,是毫无根据的。接着,谭嗣同“说袁勤王”,结果袁世凯告密,政变发生,六君子遇难。为此,康有为是深恨袁世凯的,在他出亡海外期间,多次指斥袁世凯,称为“袁贼”。无论从时间、条件上,还是康有为的函札中,都没有他“反对袁世凯的假共和”的踪迹。......
2023-11-03
梁启超则于9月25日由塘沽乘轮逃亡日本。康有为抵日后,他们共同计划“勤王求救”。康有为自1898年10月25日“入神户”,而次年4月3日由横滨东渡,滞留日本共5个月10天。在此时期,刊布“密诏”,发出《奉诏求救文》。康有为为了扶植光绪复辟,不惜把“密诏”改窜,表示“奉诏求救”。“帝后之争”,光绪无权,康有为是早向日本透露的。......
2023-11-03
辛亥革命以后,康有为主张虚君共和、君主立宪。“虚君共和”,所“虚”之“君”,即清废帝溥仪。欧洲不少国家,“皆师英为立宪君主制,日本、波斯亦师之”。他遍游欧、美,考察各国情况,“其所以不立民主而为立宪君主者,以民主必以兵争政权、争总统,而日日召乱,则法纪必废,民无所托命,国亦危矣。惟有君主世袭,则国本坚固不摇”,还是以君主立宪为好。......
2023-11-03
“维新”之名,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后来称改变旧制,推行新政为维新;守旧,自宜指因循旧习,故步自封。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与“守旧” 的斗争也就十分激烈。《新学伪经考》虽遭毁版,而“守旧”者的攻击仍然不止。......
2023-11-03
“百日维新”期间,是新政陆续颁布的过程,也是新旧两党复杂斗争的过程。在这四次斗争中,可以看出帝党掌握了起草上谕权,任用新人,颁行新政,进行变法,并向后党反攻,而后党则掌握军政实权,在“诏定国是”后,首先从人事安排上黜退翁同龢,引进荣禄,以后即待机而动。后党则先行试探,而有文悌的严参康有为,以后即暂告缄默,从容布置,准备在时机成熟时,扑灭新政。......
2023-11-03
⑥在第一次上书时,对在朝的大臣,更是多方奔走,寄予厚望。第一次上书不达的教训是,大臣阻格,格不上达,不但无“吐哺握发” 的周公,并且尸位素餐,壅塞鬲闭。上书不达的另一教训是:“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得”,且遭朝士大攻,视为“病狂”。......
2023-11-03
康有为的《戊戌奏稿》,刊行既晚,《凡例》又说“戊戌抄没,多所散佚”,《奏稿》中的日期、内容又和近年发现的《杰士上书汇录》有不同。此后,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沈桐生《光绪政要》、朱寿朋《光绪朝东华续录》、于宝轩《皇朝蓄艾文编》与《清议报》“蝉联一线”,而与《戊戌奏稿》有异。......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