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康有为传:推翻清朝成为时代主流》

《康有为传:推翻清朝成为时代主流》

【摘要】:消息传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这个暗杀团,成为国内两湖、江浙地区革命活动迅速掀起的重要火种。《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从清朝的封建统治和种族迫害说到革命的必要,对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理论严加批驳。这个纲领的实质,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它为革命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犀利武器。从此,推翻清朝成为时代主流,保皇会保皇臣清的面目也

1903年,以拒俄事件为起点,激起了革命的风暴。

甲午战后,沙俄利用三国干涉还辽造成的有利的政治形势,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通过《中俄密约》的签订和兴建铁路、强租旅大,由东北、蒙古向关内扩张势力。1900年沙俄提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并从旅顺调遣海军陆战队4000人到达北京。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继续增兵。到9月中旬,沙俄在京津一带的侵略军队增至17000多人。与此同时,沙俄又单独出兵侵占我国东北,“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沙俄占领东北后,向清政府提出“约款”,妄图独占东北,囊括蒙古、新疆,当即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的爱国人士纷纷表示反对签约,使沙俄阴谋未能得逞。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沙俄从中国攫取了大量权益,他的侵略军队赖在东北不撤。1902年4月8日,沙俄驻华公使雷萨尔与清政府外务部会办大臣王文韶在北京正式签订中俄《东三省交收条约》,规定俄军分三期撤军,每期6个月,18个月内撤完。但沙俄签订这个撤兵条约只是一个骗局。到次年4月8日,规定的俄军撤出的第二阶段最后期限已到,沙俄非但不撤一兵,反而增军800余人到安东,又重新占领营口,还向清政府提出“东三省置于俄国监督之下,不许他国干预”等无理要求。消息传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4月27日,上海爱国学社会集爱国人士在张园召开“拒俄大会”,致电清政府表示如果接受沙俄要求,“我全国人民万难承认”。同时,通电各国外交当局,“即使政府承允,我全国国民万不承认”。29日,留日学生开会,表示“誓以身殉,为火炮之引线,唤起国民铁血之气节”,签名加入义勇军。5月2日,留日学生再开大会,公议义勇队规则,不久,决定改名军国民教育会,还推定特派员返国,经上海赴天津活动。一部分军国民会员还“密组一暗杀团”,参加者有黄兴、龚宝铨、杨毓麟等,“欲先狙击二三重要满大臣,以为军事进行之声援”。这个暗杀团,成为国内两湖、江浙地区革命活动迅速掀起的重要火种。

拒俄运动掀起了革命的风暴。

正当拒俄运动进入高潮之时,革命思潮也迅速高涨,这个高潮是由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掀起的。《革命军》以悲愤的心情,通俗的语言,抨击清政府的卖国罪行,认为只有革命,才能“去腐败而存良善”“由野蛮而进文明”“除奴隶而为主人”,号召以革命打倒清政府。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则是针对康有为的《政见书》而予严厉批驳的。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从清朝的封建统治和种族迫害说到革命的必要,对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理论严加批驳。改良派以“立宪法,定君民之权”为“治法之极则”,章太炎申斥康有为所谓“满汉不分,君民同治”,实际是“屈心忍志以处奴隶之地”。改良派企图以流血牺牲来吓唬革命,章太炎指出:欧、美的立宪,也不是“徒以口舌成之”,革命流血是不可避免和完全必要的。针对改良派美化光绪,章太炎指出,光绪只是“未辨菽麦” 的“小丑”,他当初赞成变法,不过是“交通外人得其欢心”,“保吾权位”,如果一旦复辟,必然将中国引向灭亡;改良派宣扬天命论,章太炎指出“《中庸》以‘天命’始”,以“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终”,“拨乱反正,不在天命之有无,而在人力之难易”;改良派以革命会引起社会紊乱为借口,章太炎赞美革命,“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则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有力地打击了改良主义,提高了革命思想。(www.chuimin.cn)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章太炎在1901年所撰《正仇满论》的基础上续予发挥的。但是,它的内容和影响,却又有发展:第一,《正仇满论》主要针对梁启超的《积弱溯源论》予以驳斥,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则对改良派的理论和主张做了全面、系统的批判。第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革命言论比过去更加激烈,甚至斥责康有为视为“圣主”的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革命宣传的昂扬,震骇了清朝政府。第三,《正仇满论》是在日本刊行的,且未署名,仅言“来稿”,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则既与《革命军》合刊,又于《苏报》露布,这就更引起了中外反动派的恐怖和嫉视。第四,《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愤怒指出,清政府“尊事孔子,奉行儒术”,只是“崇饰观听”,“便其南面之术、愚民之计”,纯粹是搞愚民政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对康、梁奉为“圣明之主”的皇帝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康有为奉为“教主”的孔子,也进行了无情的摘发。

《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先后在《苏报》发表,《苏报》且登广告和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以高压手段加以镇压。不久,章、邹就逮,《苏报》被封,发生了震动全国的“苏报案”。

1903年的“苏报案”,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改良派进行斗争而遭到中外反动派破坏的一次重大事件。这次事件,却促使了革命团体的建立,扩大了革命的思想影响,导致了革命运动的展开。光复会、华兴会相继成立,《江苏》《浙江潮》在日本相继出版,孙中山在《檀山新报》发表《敬告同乡书》,明确指出“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相立”,指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号召“大倡革命,毋惑保皇”,划清革命和保皇的界线。

接着,在《驳保皇报书》中,指出康有为等在变法失败后所宣传的“爱国”,爱的是“大清国”,不是“中华国”,认为“保异种而奴中华,非爱国也,实害国也”。并对保皇党人“所论《苏报》之案,落井下石,大有幸灾乐祸之心,毫无拯弱扶危之念”,摘发备至。

1905年,孙中山把他领导的兴中会,同黄兴领导的华兴会以及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领导的光复会联合起来,组成中国同盟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写入誓词,定为革命党人必须遵循的纲领。这个纲领的实质,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它为革命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犀利武器

从此,推翻清朝成为时代主流,保皇会保皇臣清的面目也就日露,终且为清政府“预备立宪”摇旗呐喊,与革命派公开论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