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殿试策》,康有为传:公车上书,维新变法,康有为力图治国

《殿试策》,康有为传:公车上书,维新变法,康有为力图治国

【摘要】:《公车上书》是康有为入京应试时联合各省举人上书请愿的。他这次考试,《殿试策》是“时事多艰,人才孔亟,期与海内贤能,力矢自强,殚心图治,上无负慈闱之训迪,下克措四海于乂安”,“尔多士来自田间,夙怀忠谠,其或直言无隐,朕得亲览焉”④。最后,他提出“法《易》之变通,观《春秋》之改制,百王之变法,日日为新,治道其在是矣”。康有为在殿试、朝考卷中反复说明,要自强,就要维新变法,就要改革旧制。

《公车上书》是康有为入京应试时联合各省举人上书请愿的。他这次考试,《殿试策》是“时事多艰,人才孔亟,期与海内贤能,力矢自强,殚心图治,上无负慈闱之训迪,下克措四海于乂安”,“尔多士来自田间,夙怀忠谠,其或直言无隐,朕得亲览焉”

康有为的对策是“方今时事艰难,宜明报仇雪耻之风,共图蹈厉发扬之治。寻百度败坏,在于泄沓,有司以奉行故事为贤,对策以楷法颂祷塞责,若不亟变,不可振救。变之之道,在辨取舍,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而已”。

接着,他指出访求人才,要“不拘资格,不次擢拔”,才能得到“出济时艰”的“豪杰之士”。如循“资格”,只“可得庸谨,不可得异才”;任用“耆旧”,只可“守常”,不可“济变”。今日人才之所以缺乏,由于“教之非其道”,“教士以诗文楷法,试武以弓刀步石”,以致“习非所用,用非所习”,可以“令以专门自见”,凡是能够专著一书,发明新义的,可入翰林,以备顾问。武科可改为艺学,学习天算、制造、格致、武备等专门科,以“求人才而简军实”,以图自强。

再次,他指出统计国用,急需理财矿产要开掘,荒地可开垦,海疆可捕鱼。再加“劝农以土化,考工以机器,讲求商学,募兴新艺”。这样,“财富可冠五洲”。又以为“垂意水利”,是“养民之急务”。

最后,他指出“今当数十年之变局”,“世变之机,决于今日”,必须及时变法。如果“因循守旧,坐失时会,后欲改作,恐悔无及,及今速图,犹可为治”。应该“慎选左右,无使大权之旁落”;应该“刚明独断,无使众说之动摇”。能够“通下情”,“尽人才”,日求新政,破除积习,那么,“自强可致”,国耻可雪了。

《朝考卷》是《变则通通则久论》,康有为开宗明义说“孔子改制,损益三代之法,立三正之义,明三统之道以待后王”,“乃作为《易》而专明变易之义”。借用孔子的理论权威,阐述“变”的必要性。(www.chuimin.cn)

接着,他说天有朝夕明晦,有春夏秋冬,“故至变者莫如天”。天之所以“久而不弊”,因为它能“变”。又说沧海可以成田,平陆可以为湖,“火山忽流,川水忽涸”,“故至变者莫如地”。地之所以“久而不弊”,也因为它能“变”。天地不变且不能长久,而况于人?它力破“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旧说,说明“变”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同时,他又从历史上说明制度递变,各有损益,遇到“时有不宜,地有不合”,就要修改。“若泥守不变,非独久而生弊,亦且滞而难行”,“当变不变,鲜不为害”。对“祖宗之法不能变”是有力的抨击。

最后,他提出“法《易》之变通,观《春秋》之改制,百王之变法,日日为新,治道其在是矣”。

《朝考卷》还有《汰冗兵疏》,认为“兵多则不及精练,必至于冗,冗则不择老弱,必至于败”。当今时事艰难,民族危亡,“治兵之道,更与古异”。而八旗、绿营,“名虽百万,无一可用”,兵制必须更变,“更变之始,在汰冗兵”。认为“汰之之道,有立汰,有缓汰”,“缓汰则无弊而迫不及待,立汰则虑患而精神一新。若振作更革,非立汰不可”。“于是合营勇而为一,留散卒为民兵,民兵仍加训练而不给饷糈,营兵必选精强而厚其衣食”,每省得练兵万人,边疆倍之,再“立学堂以教图算,练兵营以固根本,厚海军以威海外,募新制以精器械”,那就可以御侮图强,雪耻保疆了。

康有为在殿试、朝考卷中反复说明,要自强,就要维新变法,就要改革旧制。他又强调访求人才,裁汰冗兵。可见他是在外患日逼、时事多艰的情况下呼吁救亡图存、维新变法的,是具有爱国意义的。他除发动《公车上书》外,在试卷中也不放弃进言机会,企求皇帝以至阅卷大臣接受“谠论”。康有为变法的勇气和决心,自属难能可贵。据《自编年谱》:“殿试徐寿蘅侍郎树铭本置第一,各阅卷大臣皆圈矣,惟李文田不圈,并加黄签焉。降至二甲四十八名。朝考翁常熟欲以拟元,卷在李文田处,乃于闷炼等字,加黄签力争之,遂降在二等。”但康有为在光绪皇帝及其师傅翁同龢的心目中已留下了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