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起,至同年9月21日政变止,共计103天,历史上称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经过康有为的建议和活动,通过光绪皇帝“诏定国是” 的。6月11日,光绪根据御史杨深秀、侍读学士徐致靖等的奏章,召集军机全堂,“诏定国是”,决定变法。所谓“诏定国是”的内容是: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2023-11-03
《公车上书》是康有为入京应试时联合各省举人上书请愿的。他这次考试,《殿试策》是“时事多艰,人才孔亟,期与海内贤能,力矢自强,殚心图治,上无负慈闱之训迪,下克措四海于乂安”,“尔多士来自田间,夙怀忠谠,其或直言无隐,朕得亲览焉”④。
康有为的对策是“方今时事艰难,宜明报仇雪耻之风,共图蹈厉发扬之治。寻百度败坏,在于泄沓,有司以奉行故事为贤,对策以楷法颂祷塞责,若不亟变,不可振救。变之之道,在辨取舍,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而已”。
接着,他指出访求人才,要“不拘资格,不次擢拔”,才能得到“出济时艰”的“豪杰之士”。如循“资格”,只“可得庸谨,不可得异才”;任用“耆旧”,只可“守常”,不可“济变”。今日人才之所以缺乏,由于“教之非其道”,“教士以诗文楷法,试武以弓刀步石”,以致“习非所用,用非所习”,可以“令以专门自见”,凡是能够专著一书,发明新义的,可入翰林,以备顾问。武科可改为艺学,学习天算、制造、格致、武备等专门科,以“求人才而简军实”,以图自强。
再次,他指出统计国用,急需理财。矿产要开掘,荒地可开垦,海疆可捕鱼。再加“劝农以土化,考工以机器,讲求商学,募兴新艺”。这样,“财富可冠五洲”。又以为“垂意水利”,是“养民之急务”。
最后,他指出“今当数十年之变局”,“世变之机,决于今日”,必须及时变法。如果“因循守旧,坐失时会,后欲改作,恐悔无及,及今速图,犹可为治”。应该“慎选左右,无使大权之旁落”;应该“刚明独断,无使众说之动摇”。能够“通下情”,“尽人才”,日求新政,破除积习,那么,“自强可致”,国耻可雪了。
《朝考卷》是《变则通通则久论》⑤,康有为开宗明义说“孔子改制,损益三代之法,立三正之义,明三统之道以待后王”,“乃作为《易》而专明变易之义”。借用孔子的理论权威,阐述“变”的必要性。(www.chuimin.cn)
接着,他说天有朝夕明晦,有春夏秋冬,“故至变者莫如天”。天之所以“久而不弊”,因为它能“变”。又说沧海可以成田,平陆可以为湖,“火山忽流,川水忽涸”,“故至变者莫如地”。地之所以“久而不弊”,也因为它能“变”。天地不变且不能长久,而况于人?它力破“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旧说,说明“变”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同时,他又从历史上说明制度递变,各有损益,遇到“时有不宜,地有不合”,就要修改。“若泥守不变,非独久而生弊,亦且滞而难行”,“当变不变,鲜不为害”。对“祖宗之法不能变”是有力的抨击。
最后,他提出“法《易》之变通,观《春秋》之改制,百王之变法,日日为新,治道其在是矣”。
《朝考卷》还有《汰冗兵疏》⑥,认为“兵多则不及精练,必至于冗,冗则不择老弱,必至于败”。当今时事艰难,民族危亡,“治兵之道,更与古异”。而八旗、绿营,“名虽百万,无一可用”,兵制必须更变,“更变之始,在汰冗兵”。认为“汰之之道,有立汰,有缓汰”,“缓汰则无弊而迫不及待,立汰则虑患而精神一新。若振作更革,非立汰不可”。“于是合营勇而为一,留散卒为民兵,民兵仍加训练而不给饷糈,营兵必选精强而厚其衣食”,每省得练兵万人,边疆倍之,再“立学堂以教图算,练兵营以固根本,厚海军以威海外,募新制以精器械”,那就可以御侮图强,雪耻保疆了。
康有为在殿试、朝考卷中反复说明,要自强,就要维新变法,就要改革旧制。他又强调访求人才,裁汰冗兵。可见他是在外患日逼、时事多艰的情况下呼吁救亡图存、维新变法的,是具有爱国意义的。他除发动《公车上书》外,在试卷中也不放弃进言机会,企求皇帝以至阅卷大臣接受“谠论”。康有为变法的勇气和决心,自属难能可贵。据《自编年谱》:“殿试徐寿蘅侍郎树铭本置第一,各阅卷大臣皆圈矣,惟李文田不圈,并加黄签焉。降至二甲四十八名。朝考翁常熟欲以拟元,卷在李文田处,乃于闷炼等字,加黄签力争之,遂降在二等。”但康有为在光绪皇帝及其师傅翁同龢的心目中已留下了印象。
有关康有为传的文章
自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起,至同年9月21日政变止,共计103天,历史上称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经过康有为的建议和活动,通过光绪皇帝“诏定国是” 的。6月11日,光绪根据御史杨深秀、侍读学士徐致靖等的奏章,召集军机全堂,“诏定国是”,决定变法。所谓“诏定国是”的内容是: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2023-11-03
“维新”之名,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后来称改变旧制,推行新政为维新;守旧,自宜指因循旧习,故步自封。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与“守旧” 的斗争也就十分激烈。《新学伪经考》虽遭毁版,而“守旧”者的攻击仍然不止。......
2023-11-03
梁启超则于9月25日由塘沽乘轮逃亡日本。康有为抵日后,他们共同计划“勤王求救”。康有为自1898年10月25日“入神户”,而次年4月3日由横滨东渡,滞留日本共5个月10天。在此时期,刊布“密诏”,发出《奉诏求救文》。康有为为了扶植光绪复辟,不惜把“密诏”改窜,表示“奉诏求救”。“帝后之争”,光绪无权,康有为是早向日本透露的。......
2023-11-03
辛亥革命以后,康有为主张虚君共和、君主立宪。“虚君共和”,所“虚”之“君”,即清废帝溥仪。欧洲不少国家,“皆师英为立宪君主制,日本、波斯亦师之”。他遍游欧、美,考察各国情况,“其所以不立民主而为立宪君主者,以民主必以兵争政权、争总统,而日日召乱,则法纪必废,民无所托命,国亦危矣。惟有君主世袭,则国本坚固不摇”,还是以君主立宪为好。......
2023-11-03
认为“六经”皆孔子为托古改制而作,尧、舜等都是孔子改制假托的圣王。——《孔子改制考》1895年,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康有为集结数百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后来他又创立学会,办报刊,大力从事变法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多次向皇帝上书,争得了1898年的“百日维新”。《孔子改制考》是一部被称作“火山大喷发”一样的变法理论著作,是康有为等人倡导变法维新的理论根据,共二十一卷。......
2023-08-07
所谓“反对袁世凯的假共和”,是毫无根据的。接着,谭嗣同“说袁勤王”,结果袁世凯告密,政变发生,六君子遇难。为此,康有为是深恨袁世凯的,在他出亡海外期间,多次指斥袁世凯,称为“袁贼”。无论从时间、条件上,还是康有为的函札中,都没有他“反对袁世凯的假共和”的踪迹。......
2023-11-03
⑥在第一次上书时,对在朝的大臣,更是多方奔走,寄予厚望。第一次上书不达的教训是,大臣阻格,格不上达,不但无“吐哺握发” 的周公,并且尸位素餐,壅塞鬲闭。上书不达的另一教训是:“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得”,且遭朝士大攻,视为“病狂”。......
2023-11-03
消息传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这个暗杀团,成为国内两湖、江浙地区革命活动迅速掀起的重要火种。《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从清朝的封建统治和种族迫害说到革命的必要,对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理论严加批驳。这个纲领的实质,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它为革命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犀利武器。从此,推翻清朝成为时代主流,保皇会保皇臣清的面目也......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