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则于9月25日由塘沽乘轮逃亡日本。康有为抵日后,他们共同计划“勤王求救”。康有为自1898年10月25日“入神户”,而次年4月3日由横滨东渡,滞留日本共5个月10天。在此时期,刊布“密诏”,发出《奉诏求救文》。康有为为了扶植光绪复辟,不惜把“密诏”改窜,表示“奉诏求救”。“帝后之争”,光绪无权,康有为是早向日本透露的。......
2023-11-03
康有为第一次上书不达,友人沈子培“劝勿言国事,宜以金石陶遣”⑰,他也“拟著一金石书”,名曰《广艺舟双楫》(一名《书镜》),自叙称:“康子戊巳之际,旅京师,渊渊然忧,悁悁然思,俯揽万极,塞钝勿施,格绌于时,握发慹然,似人而非。”⑱经友人劝告而撰此书,凡27篇,其目为:《原书》《尊碑》《购碑》《体变》《分变》《说分》《本汉》《传卫》《宝南》《备魏》《取隋》《卑唐》《体系》《导源》《十家》《十六宗》《碑品》《碑评》《余论》《执笔》《缀法》《学叙》《述学》《榜书》《行草》《干禄》《论书绝句》。这是一部论述碑本书法之书,从目录中可以看出它是一部论书法艺术的学术著作,是续包世臣《艺舟双楫》之作,和政治关联不大,似乎康有为已经受上书不达的教训,退隐书斋,潜研碑卷了。其实,他在此书的《序》中一开始就说:
可著圣道,可发王制,可洞人理,可穷物变,则刻镂其精,冥绦其形为之也;不劬于圣道、王制、人理、物变,魁儒勿道也。⑲
说是以“著圣道”“发王制”“洞人理”“穷物变”为目的,主张书法艺术的改革,而对科举考试的“楷法”表示不满,也可说是为此后“废科举” 奏议的准备。他表面上退居书斋,潜研碑本,实际上仍关怀国事,设想怎样打开沉沉“帝阍”的大门。他咏诗言志:“治安一策知难上,只是江湖心未灰。”⑳
1889年秋,康有为离开北京。这年年底,回到广州。次年春,移居徽州会馆。这时,他晤见了廖平,廖平是今文经学家,今文经学是讲“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的。康有为鉴于“外患日深”而上书不达,又受了廖平的启示,觉察到陆、王心学虽“直捷明达,活泼有用”,但不及今文学的“灵活”;佛教哲学虽讲“慈悲普度”,但“与其布施于将来,不如布施于现在”。这样,便想从今文经学中汲取可资运用的东西进而议政,在他的撰著中,也就有了前所未有的今文内容。
康有为为什么要“明今学之正”?今文经学中究竟有哪些可资运用的理论?原来今文经学在西汉时和政治的关系本来很密切,它主张“变”,认为《易经》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政治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的。
在今文经说中,有所谓“三统”“三世”。“三统”说(也叫“三正”)在西汉时的《尚书大传》即有记载:
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夏以十一月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不以二月后为正者,万物不齐,莫适所统,故必以三微之月也。
西汉武帝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和东汉班固等纂集的今文经学政治学提要《白虎通·瑞贽·论三正之义》均有发挥。
大体说来,“三统”说的含义是: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统”,“统”是受之于天的,旧王朝违背天命,便由另一新王朝“承应天命”来代替,新王朝就必须“改正朔,易服色”。他们把朝代的交替,归之于“黑统”“白统”“赤统”三个“统”的循环。得到哪一“统”而为天子的,其“礼乐征伐”就得按照哪一个“统”的定制去办理。以夏、商、周三代而言,夏是“黑统”(也叫“人统”)、商是“白统”(也叫“地统”)、周是“赤统”(也叫“天统”)。也就是说,夏、商、周三代的制度,各有因革损益,不是不变的。那么,“三统”说的实质,是一种历史循环论。但这种历史循环论,却为西汉皇帝信奉,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其较为久远的影响;它的“因革损益”“因时制宜”,也正是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附。
“三世”说源于公羊学。《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公子益师卒。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㉑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楚庄王》中加以发挥:
《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见也;襄、成、宣、文,君子之所闻也;僖、闵、庄、桓、隐,君子之所传闻也。所见六十一年,所闻八十五年,所传闻九十六年。于所见微其辞,于所闻痛其祸,于所传闻杀其恩,与情俱也。㉒(www.chuimin.cn)
他将春秋时代的历史,分为“所见”“所闻”“所传闻”三等,认为孔子“笔削”《春秋》,或者“微其辞”,或者“痛其祸”,或者“杀其恩”,是以时代的远近而异其“书法”的。东汉时,何休解释《公羊传》,又予推阐说:
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麤觕,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先详内而后治外,录大略小,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内离会书,外离会不书,是也。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书外离会,小国有大夫……
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用心尤深而详,故崇仁义;讥二名。……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㉓
何休以“传闻世”为“衰乱”,“所闻世”为“升平”,“所见世”为“太平”。这样,便有了“衰乱”(康有为叫作“乱世”)、“升平”“太平”的“三世” 名词。假如以古代为衰乱、近代为升平、现代为太平的话,那么,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乱世之后进以升平,升平之后进以太平,“愈改而愈进也”。所以,“三世”说的实质,是一种历史进化论,他和“三统”说相结合,就成为要救国,要“太平”,就要“因革”“改制”,只有“因革”“改制”,才能进步,才能达到“太平”的愿望。
康有为正是汲取了今文经学“变”的哲学,糅合了“三统”“三世”学说,基本上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的。
这样,康有为就一改过去的尊周公、崇《周礼》为尊孔子、崇《公羊》,并在此后的讲学和著作中,以古文经籍为伪经,以古文经学为刘歆“饰经佐篡,身为新臣”的新莽一朝之学。从而扫除变法维新的绊脚石,并尊孔子为教主,用孔子名义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了。这些,将于下文再加剖析。
过去,康有为以为周公“有德有位”,“经纶天下”,而孔子既无其位,也未“经纶天下”,又将如何解释?他在汲取今文学说后说,周室东迁以降,“天下无王,斯赖素王”㉔。孔子有治理天下的才能而不居帝王之位,是“制法之王,所谓素王也”㉕。孔子在“王迹衰亡”之时,“抱救世之心”,“改制作而救衰败”㉖,以“布衣改周之制,本天论,因人情,顺时变,裁自圣心”㉗。又说,六经是孔子所作,孔子为制法之王,三代盛世是孔子“托之以言其盛”。事物是发展的,应该向前看,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旧者必败,就不能泥守旧法;新者必兴,就得变法维新。孔子不是述而不作,而是作“六经”以言改制,尊奉孔子就是因为孔子创立儒家,托古改制,由尊周公而尊孔子了。
过去,康有为是崇奉《周礼》的,现在却以为“传经只有一《公羊》”,因为《公羊》着重解释《春秋》“大义”“三统”“三世”“大一统”等学说,《公羊》都有发挥。他说,孔子还根据时王之制,“将修《春秋》,损益《周礼》而作”《王制》。“王者,谓素王;王制者,素王改制之义”,是“沿制度之大一统”㉘,“《王制》为孔子改制之书,以其一与《公羊》同也”㉙,由尊《周礼》而尊《公羊》,并将《王制》与《公羊》相合了。
康有为这种转变,确有些迥异寻常。他的转变,是在第一次上书不达以后。他对经学中今古文问题的转变,是和其变法维新的政治实践密切相连的。
经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是封建政府用来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情况变了,经学的传统地位没有变;内容变了,经学的形式没有变。在民族危机严重、清朝封建统治腐朽的情势下,康有为学习西方,又借用儒家学说。早先,他曾想望有“有德有位”如周公其人者辅佐光绪,革旧图新;也渴望能有如《周礼》其书者颁行天下,言教通治。然而,通过第一次上书的实践,使他觉察到要维新、要变法,就要有一套维新变法的理论。要创造一套维新变法的理论,单用西方的不行,单讲新的也不行,在封建思想笼罩下的中国,还须从旧的儒家经学中找寻依据,制造舆论。这样,他终于选中了讲“变”、讲“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重新塑造孔子的形象,把孔子视作“制法之王”,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使迷信孔子的人,信奉改装了的孔子,为他的变法维新事业服务。康有为在经学中的今古文问题上,由彼及此,由古入今,是和其政治实践密切相连的,因为康有为是政治家、思想家,而不是经师。如果单纯从经籍传授得失、经学派别异同来看,就不能剖析其症结所在。
有关康有为传的文章
梁启超则于9月25日由塘沽乘轮逃亡日本。康有为抵日后,他们共同计划“勤王求救”。康有为自1898年10月25日“入神户”,而次年4月3日由横滨东渡,滞留日本共5个月10天。在此时期,刊布“密诏”,发出《奉诏求救文》。康有为为了扶植光绪复辟,不惜把“密诏”改窜,表示“奉诏求救”。“帝后之争”,光绪无权,康有为是早向日本透露的。......
2023-11-03
所谓“反对袁世凯的假共和”,是毫无根据的。接着,谭嗣同“说袁勤王”,结果袁世凯告密,政变发生,六君子遇难。为此,康有为是深恨袁世凯的,在他出亡海外期间,多次指斥袁世凯,称为“袁贼”。无论从时间、条件上,还是康有为的函札中,都没有他“反对袁世凯的假共和”的踪迹。......
2023-11-03
辛亥革命以后,康有为主张虚君共和、君主立宪。“虚君共和”,所“虚”之“君”,即清废帝溥仪。欧洲不少国家,“皆师英为立宪君主制,日本、波斯亦师之”。他遍游欧、美,考察各国情况,“其所以不立民主而为立宪君主者,以民主必以兵争政权、争总统,而日日召乱,则法纪必废,民无所托命,国亦危矣。惟有君主世袭,则国本坚固不摇”,还是以君主立宪为好。......
2023-11-03
又于同年5月29日呈《上清帝第三书》⑦,提出了变法的步骤和《公车上书》的补充说明。他指出自强雪耻之策是:富国、养民、教士、练兵,除前三策已见《公车上书》外,对练兵又提出具体办法。这次上书,光绪皇帝看到了,命阁臣抄录副本三份,以一份呈送慈禧,一份留在乾清宫,一份抄发各省督抚将军议处⑧。可知康有为的上书,对光绪皇帝起了很大影响。......
2023-11-03
“维新”之名,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后来称改变旧制,推行新政为维新;守旧,自宜指因循旧习,故步自封。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与“守旧” 的斗争也就十分激烈。《新学伪经考》虽遭毁版,而“守旧”者的攻击仍然不止。......
2023-11-03
主编《不忍》杂志,上海广智书局发行。康有为恋栈旧制,眷念君主,又把复辟帝制和尊孔崇经紧密联系起来,想望以封建纲常名教“良药美方”的孔子儒经来恢复旧秩序。尊崇孔子,当然要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康有为鉴于“四海横流,六经扫地”,提倡读经崇儒。......
2023-11-03
《上清帝第四书》正式向光绪皇帝提出了“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康有为在1895年,上书三次,《公车上书》影响散布全国。《上清帝第四书》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第一次向皇帝正式提出开设议院主张,尽管当时未能上达,但却自具意义。康有为以是年为“闰四月”,追忆有误,以致把《上清帝第三书》误系于“闰四月”,以此书误系于“五月十一日”,而把《第三书》的递上之期误为《第四书》。......
2023-11-03
次年,“从事算学,以几何著《人类公理》”。《人类公理》是康有为较早发挥“大同”学说的专著,但它未有存本。言“实理”“公理”与《自编年谱》所云《人类公理》思想相泐。难道中国人民备受帝国主义蹂躏,这是“人类公理”吗?康有为认为“人类平等”是“几何公理”,所以要“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要“以互相逆制立法”,使之平等。......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