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相互靠近:心理健康教育

相互靠近: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就是人们初次见面时产生的印象,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这就是第一印象的定式作用。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有关对方信息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晕轮效应往往会影响人们的相互交往。人际交往的困惑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心理行为的主要因素。

名警言句

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以后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流,那么每人就有两个思想。

——萧伯纳

奥尔特曼和泰勒提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从交往及情感的由浅入深,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也有人将其以图示的方式形象地描述了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图8-1)。

图8-1 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不仅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也是青年学生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的中介方式,要增强人际交往意识,就必须了解交往的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就是人们初次见面时产生的印象,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人们初次相遇,总是首先观察对方的衣着、相貌、举止及其他可察觉到的动作反应,然后根据观察到的印象对对方作出一个初步的评价。

虽然第一印象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有限的、表面的观察资料得出来的,但由于它的新异性和双方鲜明的情绪色彩,却能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而不易消除。

如果某人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就会左右人们以后对他/她的认识,使人们总是以肯定的眼光看待他/她,即使后来他/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也很难改变这种印象。反之亦然。这就是第一印象的定式作用。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人的某一种特性特别欣赏或厌恶,从而影响了对他/她的其他品质的认识和评价。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有关对方信息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人们常说“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晕轮效应的最好说明。

晕轮效应往往会影响人们的相互交往。如在一个集体里,当你对某人印象好时就觉得他/她处处顺眼,“爱屋及乌”,甚至他/她的缺点、错误也会觉得可爱;当你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他/她处处不顺眼,“憎人及物”,对其优点、成绩也视而不见。这种心理状态必然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三)定式效应

定式效应是指在人的头脑中存在某些固定化认识,影响着对人的认知和评价。首因效应是指第一次接触中形成的印象,而定式效应则是指头脑中已有的某些观念。其中有的是个体自己形成的,有些则是社会上长期流传和沿袭下来的习惯看法、观念在头脑中的蓄存。

人们在交往中不仅会对个人形成印象,而且对群体也会形成印象,并且这种对群体的印象还会影响到群体中个人的认知,这也叫社会刻板印象,即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人所形成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如果一个人属于某个职业、某个民族,就认为他/她一定具有他/她这个职业或民族的特性。

一般来说,定式的产生是以过去有限的经验为基础,源于对人的群体归类。定式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有利有弊。一方面,它会导致在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存在某种程度的简化,有助于人们对他人作概括了解;另一方面,倘若在非本质方面作出概括而忽视了人的个别差异,就会形成偏见,作出错误的判断。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克服上述心理偏见,要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历史地观察了解一个人,提高对人、对事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交往的水平。

定式效应

心理实验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做过一个实验揭示出定式效应在人际印象中的作用。他向两组学生出示了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前,他向第一组学生介绍照片上的人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而向另一组学生介绍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分别让两组学生对照片上的人作看图描述。结果,第一组学生说:深陷的双眼表明内心阴险仇恨,突出的下巴表明沿着罪恶的胡同走到底;第二组学生说:深陷的双目表明思想深邃,突出的下巴表明坚毅睿智。一张照片两种评述,可见定式效应对人们认知的作用和影响。

(四)投射效应(www.chuimin.cn)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特征,亦即“由己推人”。

阅读材料

邻人偷斧

中国古代有一个丢斧子的故事,说某人丢了斧子,无端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的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行举止、神情仪态无一不像偷斧子的样子,思考的结果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最终断定偷斧子的人非邻子莫属。可是,等找到斧子以后,再看看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儿也不像窃斧者。

投射效应在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实质就在于从主观出发简单地去认知他人,自我与非我不分,主观与客观不分,认知的主体与认知的对象不分,其结果导致认知的主观性、任意性。因此,在认知过程中应注意客观性,力求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考察,摒弃主观臆断、妄想猜测,尽量减少人际交往中的误会和矛盾。

二、其实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名警言句

关于人际关系的艺术,如果有所谓成功的秘诀,那就是有站在对方立场审时度势的能力,即由他人的观点看事情,如同由你自己的观点看事情一样。

——卡耐基

青年学生都希望有丰富的人际交往,拥有令人感到友善和温暖的人际关系。但遗憾的是许多学生无法摆脱心灵的孤寂。人际交往的困惑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心理行为的主要因素。在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害羞、自卑、戒备心强、礼仪欠缺、不懂得平时积累等原因,职业院校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

1.不敢交往

在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中。人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只是每个人的反应程度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反应特别强烈,由于害羞心理、自卑心理的作用,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方。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或在班集体活动中更是感到恐惧,不敢和人打交道,不敢表现自己,有的甚至不敢露面。

2.不愿交往

有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遇事总是回避退让,整日郁郁寡欢,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他们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或存有乖僻。但又特别敏感,心理承受力差,经不起任何刺激,独往独来,不愿抛头露面,不愿与人交往。

3.不善交往

有的学生因为不善于了解交往的一些知识、技巧,在交往的过程中显得过于生硬、书生气太足,不注意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不注意沟通方式,在劝说他人、批评他人、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等,影响了进一步的交往。

4.不易交往

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不想占别人的便宜,别人也别想借我的光。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不轻易相信别人、不轻易流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很难与人推心置腹,对人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这样的人给人一种高深莫测、不易交往的印象,与此同时他也确实很难交到知心朋友。

5.不利交往

有些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交往的原则,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懂得给人留面子,或出言粗鲁伤了对方的自尊心;或不懂得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或夸夸其谈。这些表现都有损于自身形象的塑造,不利于人际交往。

6.不懂交往

有些学生不是不敢交往,也不是不愿交往,而是不懂交往。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而往往是一旦自己有事求人时才去“临时抱佛脚”。使对方感到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使自己受益,而且甚至感到是被利用时,这种交往就会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