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一个好汉三个帮: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一个好汉三个帮: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沙赫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酬金聘请人到一个小房间去住。最后有人应聘参加实验,实验结果是,其中一人在小房间里只待了两小时就出来了,三人待了两天,还有一个人待了八天。在一个个或明或暗的交际圈中,同学之间有“亲疏”之分,有好朋友与一般朋友之分。此外,职业院校学生对异性之间的交往愿望强烈。

名警言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孔子

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伊人矣,不求友生?”意思是说,连鸟儿都要寻找朋友和知音,何况人呢?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酬金聘请人到一个小房间去住。这个小房间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不准写信,也不让其他人进入。最后有人应聘参加实验,实验结果是,其中一人在小房间里只待了两小时就出来了,三人待了两天,还有一个人待了八天。这个待了八天的人出来以后说:“如果再让我在里面待一分钟,我就要发疯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强烈的交往需要,都畏惧孤独,害怕离群索居。职业院校学生远离家乡、亲人,异地求学,心中难免有失落感和孤独感,同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需要找人倾诉、交流,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个人与同学、教师、老乡、室友以及学校等之间的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就构成了职业院校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同学关系

同学是职业院校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同学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友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亲情化、家庭化的趋势,同学间的称呼世俗化,并且在相应的同学圈里出现交流“秘语”化的特点。

(二)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能不能健康地学习、成长,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不能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

当代青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减少。据调查,只有遇到与学习有关的功课问题、学业问题,才有较多的学生去寻求教师的帮助,至于个人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家庭问题、交友问题以及恋爱问题等,则很少有人会去找教师帮助。这反映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减少。

(三)校园里的学生交际圈

在今天的校园里,学生根据各自兴趣、爱好、性格等的不同,结成一个个或松散或紧密的交际圈。在一个个或明或暗的交际圈中,同学之间有“亲疏”之分,有好朋友与一般朋友之分。学生的交际小圈子,大概可以分为学习型、娱乐型、生活型、社团型等几种类型。

1.学习圈

真正为了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而形成学习圈的并不多,大都是为了考证、考资格等形成学习圈。

2.娱乐圈

爱好某种娱乐活动而形成的圈子,有室内活动的、户外运动的等。

3.社团圈

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理论类、实践类、文艺类、体育类,涉及文、史、哲、音、体、美等各个方面。许多青年学生通过社团走出校园,将自己和社会、自然融为一体,培养能力,增长才干。

4.合租圈(www.chuimin.cn)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等改革,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有某种程度的放松,有些学生在校外租房合住,形成了生活圈。其中,有的学生是网迷,因学校的供电时间有限制,不能想上网就上;有的学生在谈恋爱,学校对宿舍的管理有“性别限制”,不能充分享受“自由自在的爱情”;还有的学生是为了打工方便;也有个别同学与舍友关系紧张,不如一走了之,与关系好的同学形成新的生活圈。合租圈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校园里出现的新的学生交际圈。

(四)校园里的网络人际关系

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职业院校学生作为易感人群,网络人际交往给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人际交往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二、职业院校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职业院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追求开放式交往

1.交往的范围扩大

过去的交往,交往对象多限于亲戚、邻居、成长伙伴、同宿舍或同班同学,现在的交往对象早已超越了家庭、宿舍、班级、学校,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范围不断扩展。

2.交往的频率提高

过去的交往通常是偶尔的相聚、互访。现在的交往,已发展为经常性的聊天、社团活动、举行聚会、体育活动、娱乐、结伴出游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

3.交往的方式多样

普遍使用一些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交往工具、交往场所等,交往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职业院校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交往距离更远,交往范围甚至可以扩展到世界范围。

职业院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虽然比较广泛,但由于现在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小心翼翼,多是“广泛交友,谨慎交心”。这种交往只有广度而没有深度,多是些“点头之交”。

(二)追求人际交往的独立性和选择性

从交往的特征看,职业院校学生交往心理由情绪型向理智型转化。交往的对象、范围都有了选择,交往的自由度加大。从交往对象看,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交往的主要场所仍然在校园内,中心是学生的寝室。众多的交往机会、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的交往对象更多地选择同寝室、同班、同乡等有相似背景的同学。交往的内容基本上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此外,职业院校学生对异性之间的交往愿望强烈。尽管新兴网络社交方式正逐渐被青年学生接受并渗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但不少学生表示“网上交流再怎么好也没有面对面交流那样让人感觉亲切和真实”。

(三)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职业院校学生在社交目的上也趋于“理性化”,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并不纯粹是出于交流情感和志同道合,交往的动机已变得很复杂。可以说,职业院校学生的人际交往在注重情感交流的同时,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呈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

(四)从注重纵向交往转向扩大横向交往

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活空间随校园的变大而大大扩展,与家长、教师的联系减少。交往的重点从交往的方向看,从注重纵向交往转向扩大横向交往,即转向同龄人,从以往同班同学之间的交往扩大到同系、外系、外校的同学交往。

另外,从交往效果看,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环境评价不高,他们虽然从心理上积极主动地去与他人交往,并且很注意学习社交知识,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与自己的预期要求还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