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就是人们初次见面时产生的印象,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这就是第一印象的定式作用。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有关对方信息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晕轮效应往往会影响人们的相互交往。人际交往的困惑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心理行为的主要因素。......
2023-11-03
名警言句
拥有健康并不等于拥有一切,但是失去健康却等于失去一切。
——马勒
小游戏:请根据你今天的身体状态,标出你在坐标上的位置,与同学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相比,你坐标的位置是更偏于健康状态还是更偏于疾病状态呢?事实上,每个人每天的身体状态在这个坐标的位置上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果你今天头很痛,还略有一些咳嗽,你的位置可能就会偏右一些,而精力充沛的状态则会让你的位置偏左一些。美国哲学家欧文曾经说过“健康是富人们的幸福,穷人们的财富”,人必须要有健康,才有能力去追求拥有更多。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国内外学者都曾有过不同角度的阐述。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之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要注意以下三点。
1.心理健康是多方面健康的统合体
心理健康包括健康的身体、正常的职能以及良好的情绪状态,缺失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说是达到心理健康。同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整体。
2.自身心理健康状态不能与他人的健康相矛盾
自身心理健康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健康作为成就自己的前提。心理健康的目标是追求一种自身与他人和谐共处的双赢状态。
3.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而并非完美的境界
也就是说,心理是否健康是要基于自身的条件,以自身作为参照系;同时,也不要苛求完美,否则就与健康之路背道而驰了。
阅读材料
心理健康常识
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应以其是否有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作为标准。这种标准也非常重视个人的心理感受。可以说,这种标准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为众多的专家学者所倡导,也越来越为民众所接受。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人的精神正常与否看作黑白分明的事情:要么你是个正常的人,无论你思想和行为有多大的变化和异常现象;要么你就是一个疯子,无论你的疾患有多大的好转。这种将人的精神正常与否作为非白即黑的判断,未免太过简单化。国内学者张小乔提出心理健康的“灰色理论”的概念(图1-1),即人的精神正常与不正常没有明显的界限,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如果将人的心理正常比作白色,心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域。灰色区域又可划分为浅灰色区域与深灰色区域。处于浅灰色的人只有心理冲突而没有人格的变态,其突出表现为诸如失恋、丧亲、工作学习不顺心、人际关系不和睦等生活矛盾所带来的心理不平衡与精神压抑。深灰色区域的人则患有某种异常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等。一般而言,浅灰色区域与深灰色区域之间无明确界限,后者往往包含前者。
图1-1 心理健康“灰色理论”示意图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个体的心理怎样才是健康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是相当困难的。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其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可归纳为以下9个标准。
1.智力正常,善于学习
智力正常是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最必备的心理特征,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能考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智力正常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其中许多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都特别强。所以,职业院校学生不应该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妄自菲薄,缺乏信心。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都能协调地参与,并能积极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2.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心理健康的职业院校学生,应该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首先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各方面的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其次,接纳自己,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最后是善待自己,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要泰然处之。对现实生活有积极的追求,让自己有一个充实的人生。
3.乐于与他人交往,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我们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4.心理与生理的同步发展
人的心理行为表现是与人的不同阶段的生理发展相对应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对心理健康的人而言,其认识、情感、言行、举止应与其所处的年龄段相符合。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和性别特征,这意味着心理有问题。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的。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www.chuimin.cn)
图1-2 要学会和各种人和谐相处
5.社会适应良好,敢于迎接挑战
心理健康的职业院校学生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图1-2);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能妥善处理。不用幻想代替现实,不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的不公,不怨天尤人。
6.情绪积极稳定,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情绪健康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面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
7.积极的意志品质
心理健康的职业院校学生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行动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要有自觉的目的性,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能主动克服困难。
8.具有健全统一的人格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健全的人格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准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能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是健全统一的,其行为表现出一贯性或统一性;反之,其人格缺乏统一性,行为表现出不连贯性,变化无常。
9.行为与社会角色相一致
社会角色,通俗地讲就是“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即有不同的身份。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如果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则说明其心理处于健康状态。
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现在的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90后踏进高校之前,这一群体就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90后作为新一代的“新新人类”,“时尚、青春、非主流”俨然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当这一代人走进校园时,他们会以其特有的生活与行为方式为学校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已经开始的新生活又会为他们带来什么?
(1)“我的个性我喜欢”:个性鲜明张扬,自信自主而依赖。
(2)“我的青春我做主”: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3)“我的事情我来做”:思想开放独立,早熟老练而又叛逆。
(4)“我喜欢的我就要”:生活去大众化,追求非主流的时尚。
(5)“我的心事你别猜”:追捧“火星语言”,极力保护个人隐私。
(6)“我的朋友遍天下”:人际交往广泛,关注朋友忽略父母。
(7)“我的烦恼没法说”:同窗隔阂显现,代沟矛盾冲突加剧。
(8)“我的尊严我捍卫”:推崇民主平等,积极维护个人权益。
(9)“我的道路自己走”:清醒认识现实,珍惜成长发展机遇。
(10)“我的大学我能行”: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生活。
(11)“我的未来不是梦”:职业目标务实,发展规划比较明确。
阅读材料
长大未成年
在向成人角色的转变这方面,当今许多青年人的生活追求和主观判断正在变得非常滞后与漫长,这便孕育产生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从十几岁末期开始到二十几岁中期结束的始成年期(emerging adulthood)。美国心理学家阿奈特(Ar nett.J.J)教授于2000年在心理学权威刊物《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成人初显期——18至20多岁一种新的发展理论》一文中,将始成年期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提了出来。始成年期具体指青少年晚期到二十几岁(18~25岁)这一个时期这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时期,在此期间,年轻人已经脱离了青少年阶段,然而多数人却没有担负起作为一个成年人所应承担的持久的责任,即“长大未成年”的状态这个时期个人的未来还不确定,在恋爱、职业、世界观三个方面探索各种各样的人生可能性与人生的任何时期相比,这个时期独立探索生命可能性的范围最大。
始成年期主要有5大特征:①这是自我同一性探索的时期;②这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期;③是一个自我关注的时期;④是一个处于夹层中的时期;⑤是存在各种可能性的时期。
通过对美国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个体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得出成年的三个重要标准:①独立承担责任;②独立做决定;③经济独立。
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
(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就是人们初次见面时产生的印象,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这就是第一印象的定式作用。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有关对方信息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晕轮效应往往会影响人们的相互交往。人际交往的困惑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心理行为的主要因素。......
2023-11-03
名警言句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它表现为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图4-1缺乏自信会使人变得渺小(一)乐观在面容、姿态和言行举止上,自信的人会表现出活泼、乐观向上的情绪,轻松自如的神态,显得对生活充满信心,而不是陷入抑郁之中。在人际交往中不自我封闭,不孤芳自赏,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另外,包括名人和伟人在内,任何人都会有自己不自信的方面。......
2023-11-03
我们要充分了解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寻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毒害着广大学生的心灵。据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高校学生的抑郁症患病率已经达到23.66%。据此估计,北京地区患有抑郁症的高校学生不少于10万人。......
2023-11-03
人格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人格含有人们共有的成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因此,可以说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的不断磨合中形成......
2023-11-03
(一)采取多样化的性心理教育形式为了帮助和引导中职学生科学地认识性,理性地把握性,树立科学的性观念和性态度,应当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和形式。中职学生应认识到性发育是人生理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切不可把性欲望和性冲动看成是低级下流的现象;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其次要积极引导中职学生参与异性间的正常交往,满足心理需要并达到性心理平衡。......
2023-11-07
名警言句影响人格发展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其次是环境。由此可知,人格包含了心理与行为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三个方面。名警言句气质是每一个人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二)性格名警言句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三)能力名警言句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国家承认的能力。......
2023-11-03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工业增加值和人均GDP增加值同步增长,职业教育的比重将大大增长。通过对国内近30年的工业增加值统计分析,每年工业增加值的指数基本上都高于人均GDP的增长指数。面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对。......
2023-11-07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生理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职学生心理的发展,但它仅为其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理基础,心理发展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家庭是影响中职学生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基础,在家庭生活环境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气氛、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中职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
2023-11-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