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索健康生活:认识自我,选择长寿

探索健康生活:认识自我,选择长寿

【摘要】: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要从生活方式入手。现代人类社会中,三大类慢性疾病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大致占死亡构成比的80%。有些人患上慢性疾病,生命质量降低,甚至提前死亡,拉低了平均预期寿命;另一些人则继续保持健康,享受较高的生命质量,实际寿命超过平均预期寿命,甚至年逾百岁仍保持活力。在遗传基因没有重要缺陷的前提下,从小养成好习惯,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您就可以在中年之后站到健康人群的队列中,拥有健康和长寿。

衰老是基因密码和生命历程共同决定的。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涵盖生活环境、营养、行为习惯、受教育程度、家庭、职业、社会交往、经济收入等。自从一个人降临这个世界,其生命历程中所涉及的全部因素,都对他的衰老和寿命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衰老是不可抗拒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生命历程中的各种因素,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标。

生命历程的影响因素如此之多,该从何处入手?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要从生活方式入手。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健康呢?健康教育专家总结出“十六字令”: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要求人们从膳食、行为习惯、心理等3个方面去履行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是十分有益的。

十六字令只是一个大体的原则,并没有给出量化的规定。什么是合理?什么是适量?什么是平衡?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去摸索,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实施方案,这就是个体化。所有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具体的人,都必须个体化,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原则也不例外

就拿饮食来说,什么是合理膳食?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一个人的膳食是否合理,取决于基因、生命阶段、生活环境、行为习惯、活动量、健康状况等众多因素。

人类属于异养生物,我们的身体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我们一生中要不断地吞食其他的生物,作为自身的能源和建筑材料。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一直从生活环境中采集食物,东吃几个野果,西吃几片树叶,间或能吃到昆虫和肉。我们什么时候吃、吃什么、吃多少,由体内信息控制系统指挥和协调。当身体出现能量匮乏,信号传递到“饥饿中枢”产生饥饿感,促使进食;当进食达到一定的量,信号传递到“饱中枢”产生饱腹感,便停止进食。因此,我们的膳食跟着感觉走。

实际上,远古时期的人类根本不考虑什么合理膳食,有吃的就不错了。假如说人类的发展历史为200万年,我们在199.5万年的历史中多数时间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于是,我们的身体逐渐进化出能量存储机制,在食物充足时可以多吃一些,把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存储起来,以备食物短缺时使用。在人类历史上,造成衰老、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饥饿和营养不良

农业文明产生之后,人类的食物来源逐渐丰富起来。但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主要矛盾仍然是如何解决饥饿的问题。人类普遍关注合理膳食,仅仅是最近不到100年的事儿。(www.chuimin.cn)

从20世纪中叶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生产方式向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转变,人们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小。我们渐渐地发现,人群中胖子越来越多,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过去,引起早衰和提前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过度劳累、传染病等;而现在,主要原因转变为三大类“慢性疾病”,即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量的医学研究把这种转变归因于生活方式,也就是吃得太多、动得太少。于是,怎么吃、怎么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其实,三大类慢性疾病走到前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类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了。这些慢性病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明显增高。在过去,人群平均预期寿命很短,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机会活到老年,因此,上述三大类慢性疾病在总体疾病谱中所占比例较小。

现代人类社会中,三大类慢性疾病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大致占死亡构成比的80%。这些慢性疾病的病因复杂,属于多因素致病。所谓多因素,无非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环境因素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我们每个人能够自主控制的内容仅限于生活方式。今天的人们如此重视生活方式,这是可喜的,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一个前提:人类平均寿命大幅度提高主要归功于社会进步,而不是归功于生活方式。社会进步解决了温饱,保障了饮水卫生,控制了传染病,让“人生70古来稀”成为历史。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追求活得更久、活得更健康,那就只能求助于改善生活方式了。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假设您所生活的环境是一座城市,拥有100万人口,目前的人群平均预期寿命是75岁。假设您今年30岁,您对自己的健康和寿命有较高的期望,努力争取延缓衰老,希望健康地活到100岁。无形之中,您与这座城市中的同龄人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竞争。您凭什么与别人竞争呢?我们大家都解决了温饱问题,呼吸一样的空气,饮用相同的水,享受同一个社会保障体系。您必须有独特的优势,才能从同龄人群中脱颖而出。首先,您的遗传基因不能有重要缺陷,这是不以您的意志为转移的。剩下的竞争条件,就是一辈子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您与别人竞争的本钱。

从以上的推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您的遗传基因没有重要缺陷,活到古稀之年一般没有多大问题。问题在于,当年龄到达50岁、60岁之后,人们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有些人患上慢性疾病,生命质量降低,甚至提前死亡,拉低了平均预期寿命;另一些人则继续保持健康,享受较高的生命质量,实际寿命超过平均预期寿命,甚至年逾百岁仍保持活力。对于中年以上人群出现的健康状况分化,您可以“选边站”,但是要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选择。在遗传基因没有重要缺陷的前提下,从小养成好习惯,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您就可以在中年之后站到健康人群的队列中,拥有健康和长寿。

正如两次诺贝尔奖得主莱纳丝·卡尔·鲍林所说:健康取决于你对生命的态度、你的思维、你的眼光和知识,一句话,健康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你对生活和生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