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细胞与整体:每个细胞功能独立、共享信息

细胞与整体:每个细胞功能独立、共享信息

【摘要】:在整体控制和协调之下,每种细胞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满足整体需要。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同时又与其他细胞实现信息共享,分工合作、互联互通,组成统一的整体。我们越来越强调“病”,从而淡化了“人”;我们越来越强调细胞、分子,从而淡化了整体。可是,人与机器是根本不同的,身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都服务于整体、受整体的制约。

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因为它只有一个细胞,这个细胞必须是全能的,承担着代谢、繁殖、对外物质交换、通信、外交和防御等所有的生物学功能。

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发生了分化,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人体不同的组织、器官,由不同的细胞构成,如肝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横纹肌细胞等。虽然各种细胞都具有细胞的共同特征,但是每种细胞都有其个性,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各不相同。在整体控制和协调之下,每种细胞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满足整体需要。

在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中,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动都不是孤立的,它不断地接受来自整体的信息,又不断地把局部信息传递给整体,使局部与整体协调一致。

在“基因:生命密码与生命信息”一章,我们曾经把一个细胞比喻成一台计算机、把一个多细胞生物比喻成互联网。对于人类这种复杂的有机体来说,我们仍然可以把一个人看作庞大的互联网,无数的细胞犹如互联网节点上的计算机。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同时又与其他细胞实现信息共享,分工合作、互联互通,组成统一的整体。

互联网的建立和运作,每一个接点上的计算机都很重要,整体的信息传输与协调也很重要。既不能忽视局部,也不能忽视整体。同样的道理,研究人体生命活动,我们既要钻到细胞的内部去观察微观世界,也要站到高处,用广角镜去观察宏观世界。

在多细胞生物体中,各种各样的细胞是分工、分化、合作的关系,它们与单细胞生物的区别就在于,任何细胞离开整体都不能单独维持生命活动(实验条件例外)。因此,当我们钻进细胞内部去观察微观世界,我们的脑子里要时刻保持一个清晰的坐标,时刻校正你所观察的这个“点”在宏观坐标中的方位。对于医学来说,研究局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整体、服务于整体。

毫无疑问,对细胞和分子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发展,使我们对生命活动、对健康与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由此不断产生新的诊断治疗方法。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确立,使我们的医学看上去更接近科学了。

但是,我们不要高兴得太早。有史以来,医学总是落后于科学的,我们还需要慢慢试探。人类基因组计划,万里长征只是完成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移植和应用到临床医学领域的还微乎其微。我们不能脱离现实,还不能丢掉听诊器。过去积累的经验、方法和理念依然是临床医学的主要武器。我们只能望着科学发展的项背亦步亦趋。(www.chuimin.cn)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我们的医学和医疗便出现一种倾向,甚至误入歧途,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越来越强调“病”,从而淡化了“人”;我们越来越强调细胞、分子,从而淡化了整体。

医学分工越来越细,一个病人去医院看病,常常不知道该看什么专科。心血管科医生不管胃肠,消化科医生不管呼吸。一个病人诊断不明,往往需要请许多专科医生会诊。每个专科医生的眼睛只盯着自己专科的器官、自己专科的细胞、自己专科的数据。如果各个专科都说不是自己专科的病,那么这个病人就好比足球被踢来踢去。

在有些医生眼里,病人身上属于本专科的那个器官或者细胞被无限放大,其他的器官系统变得模糊,或者被忽略。至于病人的思想、感情、人格,那更是无关紧要。于是,病人变成了一台机器。可是,人与机器是根本不同的,身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都服务于整体、受整体的制约。任何医疗干预都是十指连心、牵一发动全身,我们不能只想着某一个器官、某一种细胞或分子。你可曾想过,由于把人当作机器,我们在医疗过程中制造了多少冤假错案,伤害了多少无辜的器官、组织和正常的细胞,在多少病人的心灵中留下阴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医学研究,我们考察一个医生的水平,总是言必称细胞、言必称分子。对于基础学科或者实验室工作者,这似乎情有可原。但是我们同样用这个尺度来考察临床医生,他们的科研和论文也必须聚焦细胞和分子。如果一篇论文只从整体水平上关注病人,没有涉及分子机制,这篇论文多半被判定为低水平。于是,临床医生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病人身上。做完了手术、写完了病历,就一头钻进实验室去研究细胞、研究分子。如果你有住院的经历,你可能注意到,医生在你的面前总是来去匆匆,很少有医生会在病床边驻足与你谈心。如果你想对医生倾诉衷肠,他会烦躁不安、不停地看手表。这不能怪罪医生,因为他们头上悬着一把利剑,那就是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我们的制度用这把利剑来考察医生、评价医生,来决定他的水平、他的级别和职称。至于他会不会看病,那并不重要。说到这里,我顺便给你一个建议,当你去医院看病,选择医生时,请不要过于在乎他的级别和职称,更不要过于在乎他发表过多少高水平的论文,你一定要多关注他的临床经验。因为你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细胞或者分子。

我说这些,并不是反对研究细胞、研究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推动了医学的发展,贡献巨大,要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我要说的是,医学不等于细胞和分子。迄今为止,医学并不是单纯的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服务。病人首先是“人”,他生病了,满怀希望寻求医学帮助。但是,我们的医学还不能包医百病,只有少部分疾病可以治愈,对于大部分疾病只是提供帮助。临床医生所从事的工作,与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或者机械修理师大不相同,医生既是科学工作者,也是社会工作者,还兼顾心理学哲学、法学。总之,我们的临床医生要有人文素养,要把病人当作人,而不是当作机器。我们的病人也要正确看待医学、正确看待医生。医生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要理解他们的苦衷,他们的能力仅限于“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

也许,医学在将来会成为真正的科学。这有赖于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继续研究下去,难题总会一个一个地被攻破。有朝一日,在微观上,每一种细胞、每一个基因、每一种蛋白质的活动规律都搞得清清楚楚,可以任意修改和编辑;在宏观上,我们可以像管理互联网、物联网那样去调节细胞、器官、系统与整体的相互关系,就连我们的思维活动都可以联网阅读。到那时,我们才可以把医学称为科学,医生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一切都让智能机器人代劳,也许根本不需要医生这个职业了。

但是现在看来,让智能机器人取代医生还只是科学幻想。现实中,作为一个医生,其难度比作为一个科学家要大得多,因为他不仅仅是在搞科学,更多的是在搞人文、搞服务,是在做人的工作。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同一种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同;同一种治疗方法,在不同的人身上反应不同。没有一套应用程序能迅速测定这些不同,全靠医生的大脑去判断。这就是为什么培养一个医学生要比其他专业花费更长时间。在有些国家,医学生必须首先获得其他专业的本科学历,然后才有资格进医学院校学习,这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