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体比喻为一个国家,那么,肠黏膜屏障是管理对外贸易和物资进出口的机构。肠黏膜内的免疫细胞数量惊人,占全身所有黏膜免疫细胞总数的80%。门静脉系统和肝脏是肠黏膜屏障背后的又一道屏障。可见,门静脉系统和肝脏是对肠黏膜屏障的补充和完善,从广义上讲,也是肠黏膜屏障的组成部分。......
2023-11-03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荒唐:在某种意义上,你的身体并不是你自己的,而是你与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共同生活的生物集群。换句话说,你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个体,而是一个生态系统。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上居住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与我们身体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利用,形成共生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这些微生物主要居住在消化道,尤其是肠道内。其次,在皮肤、口腔、鼻腔、眼睛、阴道等部位也居住着大量的微生物。据估算,全身的细胞总数为10万亿~60万亿,而全身携带的细菌总数约为100万亿。一个成年人携带的细菌,重量约为1.27千克,其中1千克在肠道,200克在皮肤表面,其余在呼吸道、鼻腔、口腔、眼、阴道等部位。这些细菌与人共生,一方面把人体作为它们生活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帮助人体完成生理功能。
与人体共生的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是出生之后逐渐获得的。胎儿在母体的子宫里这个阶段是无菌的,胎儿的血液循环通过胎盘、脐带血管与母体相连,其营养供给、代谢产物的排泄都由母体代为完成。出生之后,随着第一声啼哭、第一次吸吮母乳,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开始工作,外界的细菌也开始沾染和定植。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接触最密切的是母亲,因此,新生儿微生态系统的建立主要来源于母亲,同时也受父亲、有机会接触的其他人,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伴随着人体生长发育,微生态系统逐渐建立和完善,并与饮食、生活习惯、环境条件相适应。
对于微生物与人体的共生关系,最重要、研究最多的是消化道微生态,或者叫作肠道微生态。
肠道微生态,犹如人体内的“原始森林”,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在那里生活,主要由细菌、真菌和真核生物构成。这些微生物的数目惊人,比人体自身细胞数目还要多,其中大部分是有益于健康的“益生菌”,也有很多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的。肠道微生物种群之间相互利用、相互制约,保持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它们与人体之间维持着共生关系,一方面把肠道作为它们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它们也参与肠道乃至全身的生理活动。肠道微生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促进食物的分解和消化吸收;肠道微生物可产生多种酶、维生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强化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微生物作为外来的抗原物质,可刺激免疫器官的成熟和分化,刺激人体免疫功能,如促进抗体表达和T淋巴细胞的分化、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等。此外,肠道微生态对于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刺激肠道内分泌和肠道神经丛的活动、参与脑—肠轴生理功能,均发挥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态的建立、完善和保持平衡,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肠腔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环境,一日三餐,食物的种类、数量和进食时间不断变化,肠腔内的微生物、食物成分、各种代谢产物相互影响。肠道微生物也遵循“适者生存”法则,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有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肠道微生态。例如,素食为主的人和肉食为主的人,其肠道微生态是不一样的。平衡的膳食,有规律的进食和排便习惯,适度的运动,均有利于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肠道微生态紊乱,是指肠道菌群数量失调,或者肠道菌群种类失调。例如,不适当地使用抗生素,可造成肠道益生菌减少,进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又可能促使某些病原菌活跃起来,造成菌群构成紊乱,进而引发感染等严重后果。(www.chuimin.cn)
随着医学的发展,肠道微生态紊乱与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微生态与疾病互为因果,一方面,肠道微生态紊乱可引发多种疾病,另一方面,人体患病之后,肠道微生态也会发生改变。“功能性胃肠病”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紊乱是这类疾病的重要病因。通过调整和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来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人体患病时,常常伴随着肠道微生态紊乱,疾病恢复期则伴随着肠道微生态的再平衡。患病时,全身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势必影响消化道的分泌、运动及免疫功能,甚至干扰脑—肠轴的活动。这些变化会改变肠腔生物化学环境,影响肠道菌群的正常生活。加之患病时饮食习惯的改变、某些治疗干预(特别是抗生素),都是诱发肠道微生态紊乱的因素。因此,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肠道微生态的扰乱甚至失衡;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则伴随着肠道微生态的修复和再平衡。
肠道微生态紊乱会打破微生物与人体生理机能的平衡关系,造成胃肠道的蠕动、分泌、吸收功能失调,表现为腹泻或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肠道微生态紊乱会改变肠道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并通过脑—肠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乃至整体的健康;肠道微生态紊乱还会助长病原菌的滋生繁殖、破坏肠黏膜屏障,引发严重感染。
关于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肠道微生态的维护、肠道微生态紊乱的修复等课题,目前我们了解得还很肤浅,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现有的证据表明,人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结构,是决定肠道菌群构成的重要因素,而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参与了某些生活方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例如,膳食不合理—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全身血管病变,这个发展过程始终与肠道菌群失衡相关联。
肥胖者通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肠道菌群中产生内毒素的细菌数量升高,使肠道内的内毒素荷载上升。与此同时,肥胖者肠黏膜屏障受损,内毒素持续少量地进入血液,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因子,并激活免疫细胞,形成全身性低度炎症状态。持续的全身炎症状态损害细胞胰岛素受体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所谓胰岛素抵抗,你可以这样理解: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代谢的作用;胰岛素受体功能损害,胰岛素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尽管胰岛B细胞拼命地分泌胰岛素,但是胰岛素的“战斗力”减弱。正常情况下,进食引起胰岛素快速分泌,调节细胞代谢,可以及时缓解饥饿感,避免过量进食;胰岛素抵抗状态下,令进食时饥饿感不能及时缓解,导致过量进食;长期过量进食进一步加重肥胖和脂肪蓄积,加重胰岛素抵抗,身体处于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和炎症状态。胰岛B细胞不堪重负,发展为糖尿病;高血糖和炎症状态持续损害血管,引起全身血管病变。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膳食不合理、肥胖、肠道菌群失衡、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糖尿病血管损害,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链条、一种恶性循环。目前,2型糖尿病在全世界流行,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要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其核心就是改善饮食习惯、减肥、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总之,肠道微生态犹如人体内的原始森林,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保健,我们的医疗干预,一定不要忽略肠道微生态。正如保护地球要从恢复森林入手一样。
有关生命与医学:探讨生命 认识自我 选择健康的文章
如果把人体比喻为一个国家,那么,肠黏膜屏障是管理对外贸易和物资进出口的机构。肠黏膜内的免疫细胞数量惊人,占全身所有黏膜免疫细胞总数的80%。门静脉系统和肝脏是肠黏膜屏障背后的又一道屏障。可见,门静脉系统和肝脏是对肠黏膜屏障的补充和完善,从广义上讲,也是肠黏膜屏障的组成部分。......
2023-11-03
经营养专家综合测定,全面合理的膳食营养,主要措施是平衡饮食。平衡饮食是维持、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一)摄入食物要全面平衡摄入食物多种平衡的内涵主要指酸碱、元素、寒热温凉三方面的平衡。益脾法具有健脾、除湿、益气等功能,适用于脾虚体质的人。......
2023-12-04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者,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3~5 g。......
2023-07-23
食物都是入口的东西,对于女孩的身体健康会起到很大的影响,而女孩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必须摄入有益健康、营养均衡的食物,才能茁壮成长。此外,科学研究证明,长期食用油炸食品还会导致身体容易患上癌症。总而言之,女孩的成长需要摄入全面均衡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总而言之,女孩一定要摄入健康新鲜的食物,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任。......
2023-11-19
但近年来,随着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肠道菌群对健康的影响,研究人员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此处。2014年9月,一项发布在《Nature》上的研究揭开了人造甜味剂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机制——破坏肠道菌群,从而增加代谢疾病的风险。究其原因,研究人员发现,人造甜味剂使肠道中的一些有益菌死亡,并促进另一些细菌的增殖。在实验研究的甜味剂中,糖精拥有最强的效果,其次是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糖精并不会引起龋齿。......
2024-01-26
所以应结合气候变化特点,从防病健身两方面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春季养生,注重养肝的特点,饮食以辛甘、清淡为主。祖国医学认为,春季养生“当需食补”。但必须根据春天人体阳气逐渐生发的特点,选择平补、清补的饮食,以免适得其反。......
2023-07-23
饮食平衡与人体健康均衡营养是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物质基础,而营养的均衡来源于饮食平衡。所谓饮食平衡,是通过多种食品的摄取,供给每个人对总热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适当的比例组成。人体能量的来源,主要是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2023-12-04
尽管结果没有直接表明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串扰如何介导DTR对EAE发育的保护作用的明显机制,但数据显示了对肠道黏膜局部免疫反应的深远影响,并提供了将来研究基础。DTR诱导的肠道微生物组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其中包括丰富的色氨酸合成细菌属。饮食中色氨酸的限制会导致致脑炎的T细胞反应受损,并伴有轻度的肠道炎症反应和肠道菌群的明显表型转移。......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