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肠道微生态:饮食与健康

肠道微生态:饮食与健康

【摘要】:肠道微生物种群之间相互利用、相互制约,保持生态平衡。肠道微生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肠道微生态的建立、完善和保持平衡,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平衡的膳食,有规律的进食和排便习惯,适度的运动,均有利于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肠道微生态紊乱,是指肠道菌群数量失调,或者肠道菌群种类失调。“功能性胃肠病”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紊乱是这类疾病的重要病因。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荒唐:在某种意义上,你的身体并不是你自己的,而是你与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共同生活的生物集群。换句话说,你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个体,而是一个生态系统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上居住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与我们身体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利用,形成共生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这些微生物主要居住在消化道,尤其是肠道内。其次,在皮肤、口腔、鼻腔、眼睛、阴道等部位也居住着大量的微生物。据估算,全身的细胞总数为10万亿~60万亿,而全身携带的细菌总数约为100万亿。一个成年人携带的细菌,重量约为1.27千克,其中1千克在肠道,200克在皮肤表面,其余在呼吸道、鼻腔、口腔、眼、阴道等部位。这些细菌与人共生,一方面把人体作为它们生活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帮助人体完成生理功能。

与人体共生的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是出生之后逐渐获得的。胎儿在母体的子宫里这个阶段是无菌的,胎儿的血液循环通过胎盘、脐带血管与母体相连,其营养供给、代谢产物的排泄都由母体代为完成。出生之后,随着第一声啼哭、第一次吸吮母乳,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开始工作,外界的细菌也开始沾染和定植。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接触最密切的是母亲,因此,新生儿微生态系统的建立主要来源于母亲,同时也受父亲、有机会接触的其他人,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伴随着人体生长发育,微生态系统逐渐建立和完善,并与饮食、生活习惯、环境条件相适应。

对于微生物与人体的共生关系,最重要、研究最多的是消化道微生态,或者叫作肠道微生态。

肠道微生态,犹如人体内的“原始森林”,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在那里生活,主要由细菌、真菌和真核生物构成。这些微生物的数目惊人,比人体自身细胞数目还要多,其中大部分是有益于健康的“益生菌”,也有很多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的。肠道微生物种群之间相互利用、相互制约,保持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它们与人体之间维持着共生关系,一方面把肠道作为它们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它们也参与肠道乃至全身的生理活动。肠道微生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促进食物的分解和消化吸收;肠道微生物可产生多种酶、维生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强化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微生物作为外来的抗原物质,可刺激免疫器官的成熟和分化,刺激人体免疫功能,如促进抗体表达和T淋巴细胞的分化、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等。此外,肠道微生态对于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刺激肠道内分泌和肠道神经丛的活动、参与脑—肠轴生理功能,均发挥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态的建立、完善和保持平衡,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肠腔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环境,一日三餐,食物的种类、数量和进食时间不断变化,肠腔内的微生物、食物成分、各种代谢产物相互影响。肠道微生物也遵循“适者生存”法则,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有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肠道微生态。例如,素食为主的人和肉食为主的人,其肠道微生态是不一样的。平衡的膳食,有规律的进食和排便习惯,适度的运动,均有利于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肠道微生态紊乱,是指肠道菌群数量失调,或者肠道菌群种类失调。例如,不适当地使用抗生素,可造成肠道益生菌减少,进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又可能促使某些病原菌活跃起来,造成菌群构成紊乱,进而引发感染等严重后果。(www.chuimin.cn)

随着医学的发展,肠道微生态紊乱与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微生态与疾病互为因果,一方面,肠道微生态紊乱可引发多种疾病,另一方面,人体患病之后,肠道微生态也会发生改变。“功能性胃肠病”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紊乱是这类疾病的重要病因。通过调整和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来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人体患病时,常常伴随着肠道微生态紊乱,疾病恢复期则伴随着肠道微生态的再平衡。患病时,全身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势必影响消化道的分泌、运动及免疫功能,甚至干扰脑—肠轴的活动。这些变化会改变肠腔生物化学环境,影响肠道菌群的正常生活。加之患病时饮食习惯的改变、某些治疗干预(特别是抗生素),都是诱发肠道微生态紊乱的因素。因此,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肠道微生态的扰乱甚至失衡;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则伴随着肠道微生态的修复和再平衡。

肠道微生态紊乱会打破微生物与人体生理机能的平衡关系,造成胃肠道的蠕动、分泌、吸收功能失调,表现为腹泻或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肠道微生态紊乱会改变肠道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并通过脑—肠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乃至整体的健康;肠道微生态紊乱还会助长病原菌的滋生繁殖、破坏肠黏膜屏障,引发严重感染。

关于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肠道微生态的维护、肠道微生态紊乱的修复等课题,目前我们了解得还很肤浅,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现有的证据表明,人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结构,是决定肠道菌群构成的重要因素,而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参与了某些生活方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例如,膳食不合理—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全身血管病变,这个发展过程始终与肠道菌群失衡相关联。

肥胖者通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肠道菌群中产生内毒素的细菌数量升高,使肠道内的内毒素荷载上升。与此同时,肥胖者肠黏膜屏障受损,内毒素持续少量地进入血液,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因子,并激活免疫细胞,形成全身性低度炎症状态。持续的全身炎症状态损害细胞胰岛素受体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所谓胰岛素抵抗,你可以这样理解: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代谢的作用;胰岛素受体功能损害,胰岛素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尽管胰岛B细胞拼命地分泌胰岛素,但是胰岛素的“战斗力”减弱。正常情况下,进食引起胰岛素快速分泌,调节细胞代谢,可以及时缓解饥饿感,避免过量进食;胰岛素抵抗状态下,令进食时饥饿感不能及时缓解,导致过量进食;长期过量进食进一步加重肥胖和脂肪蓄积,加重胰岛素抵抗,身体处于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和炎症状态。胰岛B细胞不堪重负,发展为糖尿病;高血糖和炎症状态持续损害血管,引起全身血管病变。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膳食不合理、肥胖、肠道菌群失衡、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糖尿病血管损害,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链条、一种恶性循环。目前,2型糖尿病在全世界流行,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要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其核心就是改善饮食习惯、减肥、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总之,肠道微生态犹如人体内的原始森林,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保健,我们的医疗干预,一定不要忽略肠道微生态。正如保护地球要从恢复森林入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