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环境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的探讨

环境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的探讨

【摘要】:人类大多数疾病的发生,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逐步揭示了一系列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因素,并且把这些发病因素统称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可以显著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如果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叫作危险因素聚集,其总体患病风险极高。

人类大多数疾病的发生,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这个概念的提出和系统研究,始于心血管疾病,并逐步推广到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其他慢性疾病。

二战以后,心脑血管疾病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流行起来。由于认识到这类疾病的流行可能是多因素的,于是研究人员就走出医院、走出实验室,到社会上、到人群中去搞流行病学调查。在这方面做得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最有说服力的研究,要算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这项研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实施,于1948年启动,以该地区的全部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已经持续进行了70多年。研究者对这个人群进行不间断地跟踪随访,随访结果定期公布。目前已经跟踪随访到第三代人群,发表了1 000多篇论文。在弗雷明汉地区,一代又一代的居民自觉参与这项研究,即便是已经离开这里的那些居民及其子孙,也会自愿地定期从世界各地飞回弗雷明汉接受随访。这种执着、耐心、严谨的精神,奠定了弗雷明汉心脏研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包括我国在内,全世界各国也开展了很多这样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结果向全世界公布,互相交流和印证。

这种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哪些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相关的程度如何。怎样研究呢?我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想确定吸烟这个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没有关系,你可以在某个地区选择一个年龄段(例如30~40岁)的群体。注意,必须把这个年龄段所有的个体都纳入研究对象,不能随意挑选。假设这个群体总共有两万人。先对这些人进行基线调查(包括全面的生物学指标、疾病、家族资料、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个人嗜好、心理指标等)。把所有的人根据吸烟和不吸烟分为两组,吸烟的人分在观察组,不吸烟的人分在对照组。接着就进行长期的跟踪随访,定期复查、登记。跟踪随访到预定期限(比如20年)进行总结,统计分析两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如果两组人群中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没有显著差别,那么你可以认为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无关;相反,如果吸烟的这一组人群中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大大超过对照组,而且有统计学意义,那么你可以认为吸烟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之一。

当然,实际的研究可不像我上面说的那样简单。首先,这两组人群必须要有可比性,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基础疾病、吸烟之外的其他因素等,两组是相同的,这样你才能认为20年后两组之间心脑血管疾病的差别与吸烟有关;其次,你所观察的人群是动态的,有的个体在中途改变了生活习惯,你该怎么办?有的个体在随访期间发生了意外,你又该怎么办?对这些变化都必须遵循流行病学研究的原则进行慎重处理;再者,最为复杂的问题是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单因素研究往往行不通。实际的研究过程常常同时纳入多种因素,统计分析时采用多元分析方法,这样,通过一项大规模的研究能揭示多个致病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不但耗费人力财力,而且研究周期很长。为了完成一项研究课题,往往需要研究者倾注毕生精力。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逐步揭示了一系列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因素,并且把这些发病因素统称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这里所说的心血管疾病,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以及所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疾病。

主要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不可控制的、可控制的、新发现的。

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三个:

1.年龄增长。男性40岁以后、女性绝经以后,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

2.男性。60岁之前,男性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比女性更大,60岁之后这种性别差异就不存在了。

3.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家族成员中,男性55岁之前、女性65岁之前确诊冠心病,就判定为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上述三个危险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可改变的,你可以不去管它。但是医生在针对个体进行危险因素评估,或者进行疾病的鉴别诊断时,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有以下九个:

1.血脂异常。

2.高血压

3.糖尿病。(www.chuimin.cn)

4.吸烟。

5.超重、肥胖、腰围增大。

6.紧张(心理压力)。

7.膳食不合理。

8.缺乏体力活动。

9.过度饮酒。

新发现的危险因素层出不穷,其中比较重要、证据较多的有以下四个:

1.高半胱氨酸血症。

2.脂蛋白(a)[LP(a)]增高。

3.C反应蛋白(CRP)增高。

4.某些感染因素(如疱疹病毒感染肺炎衣原体感染)。

后来,危险因素的概念被引申到其他领域,如各类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他各种病因不明确的疾病。

人们逐渐发现,有一些危险因素是各类慢性疾病共有的,尤其是上文所罗列的9个“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不仅与心血管病有关,与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其他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

进一步分析这些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你会发现它们都与生活方式有关。因此,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常常把呈现流行趋势的慢性疾病称为“生活方式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可以显著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

对于一个人,患病风险不仅取决于某个危险因素的强度,还取决于合并存在的危险因素数目以及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如果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叫作危险因素聚集,其总体患病风险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