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界中最大的细胞是鸵鸟蛋,直径可达12厘米。人和哺乳动物的细胞直径多在10~100微米。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图8是真核细胞模式图。图8真核细胞结构模式图人体由数十万亿个细胞组成,它们最初都是从一个受精卵演变而来的。在发育完成之后,整个生命过程中,大多数细胞还要周期性地分裂和更新,以保持生命的活力。......
2023-11-03
人们对医学心怀敬畏,但是很少意识到医学理论和方法是不确定的。一则,许多理论和方法,过去认为正确,现在被证明是错误的;现在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将来不一定正确。再则,大多数医学理论和方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应用于某个人群也许能获得益处,应用于另外的人群则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因此,医生的职业生涯处处有风险,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当我们的健康出了问题,求助于医学是理所当然的:或看医生,或查阅医学书籍、文献,或浏览百度、谷歌。在这个求医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茫然的阶段。我们发现,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大多是不确定的:疾病的诊断有多种可能,需要逐个鉴别;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还可能发生不良反应,让我们无所适从。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医学知识是“平均的”,而每个人都是特殊的。您生病,完全遵循自身的规律,与医学无关。您所患的疾病,许多人也曾经患过,医学研究者经过长期观察、分析、归纳,找出其普遍规律,如一般会有哪些表现、一般的发展过程、什么治疗方法可能有效等,这就是“平均的”医学知识。您是一个独特的人,您的身体并不理会这些“平均的”医学知识。您的疾病遵循自身的发展轨迹,医学只能为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我们对医学的期望值太高,以为医学是健康的保障。实际上,您的健康取决于自身。因此,我们心目中的医学,是被误解的医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医学之道、保健养生成为寻常话题。网络媒体上各种保健指南、治疗方法、长寿秘籍随手拈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须冷眼观之,谨慎借鉴。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多花点力气去探讨生命,去探讨“人”,也就是认识自己。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是我们迄今为止已知的、唯一的智慧生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目前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还十分肤浅。探讨“人”,不仅要探讨人的生物属性,还要探讨人的社会属性,探讨深藏在脑海中的心理和智慧。医学之道虽然高深莫测,只要坚持以人为本,就算抓住了核心。
古今中外,医学著作浩如烟海,有谁把医学之道说清楚了?了解医学,当然要读书、要学习交流,但是最终要靠“悟”。这是因为,医学研究对象是“人”,人是一种难以精确测量的智慧生命体。了解人,单凭测量数据是不够的,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悟”。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指出:“道可道,非常道。”这可能是说,“道”虽然可以用语言来表述,但并非总能说得清楚,其含义深刻而玄妙。语言(包括文字)用来表达“意”,然而常常词不达意。不同的人阅读同样一段文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阅读同一段文字,也可能领悟出不同的含义。“道”可以说、可以写,但是要想“得道”,最终要依靠“悟”。在这里,道家学说与佛家学说是一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得道”了。万卷书的内容不一定都记得,但是悟出了精髓,心中豁然开朗,能够站在高处观察世界、观察自身,发生了“顿悟”或者“渐悟”。
医学之道不仅涉及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规律,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是深刻而玄妙的。学医的人都有一个“悟”的过程。在初级阶段,读了一些书,学了一些技,颇感自信,飘飘然如救世主;随着实践的积累,有成功更有挫折,体会到生命之神圣、人与人之千差万别,逐渐变得谦虚谨慎;到了高级阶段,学富五车,阅人无数,方悟出医学之真谛,对待病人如挚友、如慈父,医疗思想中融入哲学,融入人文,处处体现对人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这便是“得道”了。
浩瀚宇宙之中,生命只是发生在某个角落的偶然现象,而在这偶然现象之中,人类的出现更是不可思议。试想一想,银河系有千亿颗恒星,太阳好比银河中的一滴水,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恰恰在这个不起眼的行星上,数十亿年来,诸如碳、氢、氧、氮等普通物质遭遇了千万种偶然条件,使它们在随机的相互碰撞和嬉笑打闹之间冒出“爱情的火花”,组合成核酸、蛋白质这样的生物大分子。从概率上讲,这些生物大分子极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自生自灭。然而,它们却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小堆核酸分子竟然相互排列起来,获得了DNA编码功能,并且用这一段编码复制出新的蛋白质颗粒。生命现象就这样发生了。
从地球上出现原始生命,直到形成千姿百态的生物界,数十亿年间,地球生命遭遇过多少次灾难与毁灭!又经历过多少次拯救与复兴!从地球生命中演化出哺乳动物,这只是不到一亿年的事件,而演化出人类,只是最近几百万年的时间,所谓人类文明,仅仅是几千年而已。如此说来,你我作为人类的一员,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走、看一看,这真是偶然中之偶然。对于任何人,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
在地球上,人类与其他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使用同样的核酸物质进行遗传编码,遵循相同的生物学规律。在这个意义上,人类与其他生物是平等的。我们与其他生物的同一性,远远大于相互之间的差别。与其他生物相比,我们有一点点骄傲的资本,那就是我们的大脑比较发达,拥有语言功能。语言有利于经验和知识的交流、积累与传授。于是我们有了社会分工,涌现出各种能工巧匠、各种思想方法,逐渐发展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其中包括医学。(www.chuimin.cn)
自从人类组成社会,便产生了原始的医学。某人的健康出了问题,社会成员中的长者或智者会来关心他,给他某种建议或施行某种处理,如祭拜神灵、服用药草等。医生就是从这样的长者或智者中产生的。医生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或师徒传授,或写成书互相交流,逐渐发展为医学。可见,医学并不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人文的产物。
人类之外,其他生物物种也会有健康问题,但是它们没有医学。生物界的健康问题,是通过生存竞争、优胜劣汰来解决的。假设某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出了问题,或者别的生物对它构成侵害,它会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规避有害因素、适应新环境。如果这种尝试有效并反复进行,可能在遗传基因中发生变异,致使其后代朝着有利的方向进化;如果这种尝试无效,或者根本来不及尝试,这个物种就面临灭绝的风险。遗传基因的改变常常以“突变”的方式发生,这是生物进化的根本途径。
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物种,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自以为掌握着对其他生物的生杀大权,竭力想摆脱生物学法则,肆无忌惮地干预自然。随着人类欲望和能力的膨胀,医学变成了人类试图干预自然、摆脱生物学法则的一种手段。
在生存竞争中,每一个物种都是自私的,但是无论怎样自私,都要受生物学法则的制约。因此,生态系统在总体上保持平衡,不同生物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谁也不能突破大自然设置的框架。但是,人的自私十分可怕,可以挑战生存法则,可以突破大自然设置的底线。人类为了自己的繁荣昌盛,对其他物种残酷杀戮,对自然资源疯狂掠夺,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地球上遍布人类活动的痕迹,生态平衡堪忧。有一种说法,认为地球演变的历史进入了“人类纪”,这确有道理。一定意义上,在人类的这些自私行为中,医学也是一个“帮凶”,抗生素滥用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日常医疗中充斥着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行为,医疗费用节节攀升……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飞速发展,在许多领域获得了骄人的成就。在这些成就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主要归功于社会进步、生产力提高和生活改善,医疗的贡献是很小的。我们不能把健康寄托于医疗,而要寄托于社会进步,寄托于自身的行为。医学和医疗也许能为我们提供某种帮助,但是这些帮助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无用甚至有害。
我们生活在自然界,必须每时每刻与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打交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为自己设计和建造了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范围之内应对各种变化,保持动态平衡。当环境因素的变化太过剧烈,或者体内的监控和管理系统出了问题,动态平衡被打乱,我们就会生病。而疾病的缓解和康复是再平衡的过程。任何医疗手段,其目的只是提供某种帮助,协助人体实现再平衡。
我们的身体与环境打交道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更远远超过我们的医疗。其中的奥妙在于,我们的生命是彻底融入自然的,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小小的平衡系统。只要顺乎自然,不违背自然,我们就能与环境相协调,保持动态平衡。因此,健康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寻求医疗帮助,但那仅仅是帮助,不能替代人体的内在因素。我们要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充分调动内在因素,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探讨医学,重在探讨自身。
医学的精髓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的尊重。医学的任务是发现和调动人的内在力量,使之与自然相协调。不但医生要悟出这个道理,求医之人也要悟出这个道理,你是自身最好的医生,谁也不能代替你。
也许这就是医学之道吧。
有关生命与医学:探讨生命 认识自我 选择健康的文章
生物界中最大的细胞是鸵鸟蛋,直径可达12厘米。人和哺乳动物的细胞直径多在10~100微米。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图8是真核细胞模式图。图8真核细胞结构模式图人体由数十万亿个细胞组成,它们最初都是从一个受精卵演变而来的。在发育完成之后,整个生命过程中,大多数细胞还要周期性地分裂和更新,以保持生命的活力。......
2023-11-03
对于细胞来说,细胞膜是如此重要,犹如大气层对于地球。我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自从地球生物的衍变进入良性循环,我们的地球就有了“呼吸功能”,用以调节地球生物的平衡,大气层就是地球的呼吸器官。人类的不良行为让大气层不堪重负,地球呼吸功能紊乱,温室效应节节攀升。于是,大气层生病了,地球生物花费数亿年塑造起来的地球之膜,有可能毁在我们手里。......
2023-11-03
医学的目的是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医学是一盘“大杂烩”,它是在人类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推陈出新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说医学是一盘“大杂烩”,这是因为它“三不像”:是手艺,又不像手艺;是科学,又不像科学;是知识,又不像知识。医学科学也是一盘“大杂烩”,这个盘子里装的不仅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还有哲学、社会学及宗教。因此,医学也有“恶”的一面。......
2023-11-03
个体化医学与“精准医学”有区别。个体化医学是一个大的概念,是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如果一位医生为每一个高血压患者都开同样的处方,显然违背了个体化医学原则。个体化医学的宗旨,是为个体提供最佳的医疗。3D打印内置器官材料这样的医疗技术,虽然十分个体化、十分精确,但是也不属于精准医学。因此,精准医学是个体化医学的延伸,有其特定的含义:精准医学是基于生物分子的医学。......
2023-11-03
精准医学是系统工程,其研究和应用包含以下4个部分,缺一不可:1.发现对某种疾病具有特定意义的分子标志物。如果能够锁定这个异常基因,就可能成为精准医学的应用领域。至此,你完成了精准医学的第一步:发现了对“X瘤”有特定意义的分子标志物“X瘤激酶”。......
2023-11-03
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循证,就是遵循证据。如果证据可靠而充分,才决定应用,这就是循证医学。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爆炸、知识爆炸”,也给循证医学带来了新的问题。有一类临床实验研究,其特点是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对照,常常被作为循证医学的重要证据。可见,循证医学也有“善”与“恶”的两面,它仍然是“平均的”医学知识。......
2023-11-03
理论上,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查找一个人的易感基因,借以评估他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商业化的基因检测实验室,有偿提供基因检测和疾病风险预测服务。研究发现,除了少数几种单基因遗传病与冠心病有确切的关系之外,其余大多数风险基因,只是各自对冠心病的发生提供了一点贡献。对于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基因检测报告给出的预测只是一个概率,也就是患某种病的可能性有多大。......
2023-11-03
第三类疾病或死亡原因,包括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多数癌症等,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疾病,属于多因素致病。以冠心病为例,这种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是典型的多因素致病。这些人的基因组中存在冠心病易感基因。因此,在医学上用“易患性”来表示某一个人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在一种疾病形成的过程中,遗传因素的贡献大小,叫作遗传度。因此,多因素致病是预防医学的最大课题。......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