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日漠西沙》:青年作曲家周佼佼的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成果

《日漠西沙》:青年作曲家周佼佼的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成果

【摘要】:《日漠西沙》是青年作曲家周佼佼于2005年5月为管子、琵琶和电子音乐而创作的作品,长度为8分45秒。2005年该作品在北京现代音乐节首演并获得成功,受到广泛的好评,周佼佼因此于2006年获得德国SWR西南广播电台奖学金资助,赴德国Experimental国家实验室参与项目合作,参加了德国多瑙音乐节。《日漠西沙》分为“飞沙”“悲歌”“落日”“大漠赋”四个部分。

《日漠西沙》是青年作曲家周佼佼于2005年5月为管子、琵琶和电子音乐而创作的作品,长度为8分45秒。2005年该作品在北京现代音乐节首演并获得成功,受到广泛的好评,周佼佼因此于2006年获得德国SWR西南广播电台奖学金资助,赴德国Experimental国家实验室参与项目合作,参加了德国多瑙音乐节。2007年6月,该作品应邀在法国布尔吉斯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演。该作品曾在第一届中国电子音乐作品比赛“学会奖”B组中获得三等奖。

《日漠西沙》创作灵感来自唐代大诗人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原诗句描写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边塞的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没有山峦林木,却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横贯沙漠的黄河与落日,给人以感伤而又苍茫的印象。诗句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日漠西沙》采用大量的采样音色,用效果器现场实时控制管子和琵琶的演奏效果,将大量的delay和reverb运用于管子极富个性特色的震音上,用电子音乐特有的空间处理再现了原诗句的意境和情绪感受;使用了琵琶的扫弦等个性化演奏方法,结合电子音乐的声音处理技术,将民族乐器的独特音响与电子化的声音完美地结合起来,迸发出全新的音响效果,给人带来全新的情感体验;管子悲凉地泣诉了沙漠中的荒凉与寂寞,琵琶时而苍劲、时而静默,把人们带进那凄美而又雄浑的大漠;强烈的画面感以及复调式的音乐结构传达着人与自然的对话;神秘、强悍的声场表达着一种对蕴含在沙漠之中生命的遐想与感动。

《日漠西沙》分为“飞沙”“悲歌”“落日”“大漠赋”四个部分。其中“悲歌”部分的主要演奏乐器是管子,声音悲凉、苍白。在A音上,持续而长气息的震音,表现了苦难的泣诉。音响主要在中高频段,管子的音区变化和人声素材的不断变形陈述,使音乐的感染力不断加强,引人入境。“飞沙”从2分35秒开始,琵琶的演奏在相和品中不断地滑动、变换音区,并伴随轮指,通过附加大量的delay形成一种特殊的声音空间。音响主要在高频段,大量的混响与delay处理过的声音,如同漫天的飞沙,音乐从这一阶段开始形成第一个比较强势的部分。“落日”从4分45秒开始,是一个管子与琵琶的复调交替片段,琵琶幽静的旋律展现了落日中凄美的画面。琵琶通过大量使用勾、挑、弹、拨等演奏法,展现了独特的民族乐器音色,管子大跳的旋律预示一个风暴的到来。“大漠赋”从6分5秒开始,主要运用管子大七度的震音以及琵琶扫弦的特点,将音乐推向高潮,这时的声音频响达到最宽。电子音乐与两件乐器的交替渐强,展现了大漠中飞沙走石的恢宏场面,表现了人在自然中对生命的渴望与顽强的斗争精神。(www.chuimin.cn)

(徐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