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调,但不守旧或空洞,音乐没有采用传统叙事式表达,而是在新观念的关照下抽象出某种精神性声音符号,以现代的方式将其再升华。在此,曾经规整强劲的节奏被稀释弱化,旋律被压缩,接着出现《国歌》第3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音调。之后,从中提炼出两个中心动机,一是纯四度上行,《国歌》关键词“起来!”......
2023-11-03
《脸谱》是作曲家张小夫应法国国家委约,于2007年为五组打击乐和八声道电子音乐而作的新组合作品,并于同年4月在“中法文化交流之春”音乐节的专场电子音乐会上由法国里昂打击乐团世界首演。作品采用了原声传统乐器与电子音乐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灵活运用模拟采样合成技术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创作手段,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基因融入电子音乐之中,充分体现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民族气质。全曲时长为17分39秒。
《脸谱》是一个将现代电子音乐的元素和中国传统京剧的元素有机结合起来的成功尝试,作品用电子音乐特有的变形、拼贴、重组等合成处理手段,让人们透过电子音乐创造的新声音“脸谱”,看世间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面孔和人的内心世界。作品继承了“电子声学音乐”自由灵活的风格特征和综合技术的有利因素,从乐器编制到声音的处理和多种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运用,无不体现作曲家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和在电子音乐创作语言上融合的理念。
《脸谱》将现场原声打击乐器分为键盘、皮质、铜质和木质四种类型,利用不同材质之间的音色差异形成丰富的对比,其巧妙的设计耐人寻味。又将所有打击乐器分为五组由五个打击乐演奏员控制,分别演奏有音高的西洋键盘乐器:马林巴、低音马林巴、木琴、钟琴和颤音琴;皮质乐器:三个通通鼓、两个定音鼓、一个大军鼓、一对邦加;铜质乐器:两个吊镲一个大锣、一对大铙钹、三个京剧锣、一对中铙钹和一对小铙钹;木质乐器由一人主要演奏四个木鱼,其他四人分别主要演奏三个木鱼。这些具有不同音色、不同音高的乐器组合,不仅体现了将不同特征的中外乐器相融合的创作理念,而且也在乐音和噪音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五组打击乐器在舞台位置的安排上别出心裁,有别于传统打击乐五重奏一字摆开的排列方式,而是按照中间、后左、后右、前左、前右的位置排列,能够让音乐依照不同位置形成对角线和边线方式进行各种各样的声音对话,按照不同位置的组合形成不同大小、不同空间的声音流动圈。原声打击乐器与预制的八声道电子音乐声场变化、现场声相与音量效果的控制构成了立体而复杂的声场,并将各类声音与声场融合起来。利用这种声场布局,可以将不断重复且简单均分的单一节奏型,通过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突出的重音,使音乐变得非常丰富。
《脸谱》共四个部分,类似于传统音乐中的四个乐章,各部分依次与京剧行当中的“生、丑、旦、净”相对应。《脸谱》是基于京剧行当与脸谱体系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和意义而设计的现代电子音乐作品,其创意和灵感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其结构特征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起承转合”句式结构的镜像放大。作曲家运用各种传统音乐语言要素和现代电子音乐制作手段,从声音素材的运用、情绪对比和结构比例等方面构建了符合“起承转合”原则的音乐结构。“生、丑、旦、净”四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混为一体。第一部分“生”为3分31秒,第二部分“丑”为3分56秒,第三部分“旦”为5分15秒,第四部分“净”为5分7秒。显然,第三部分“旦”不仅在时间比例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音乐的整体特征也尤为突出。如果说第一、二、四部分的音乐刻画了阳刚之气,那么,第三部分则是阴柔之美惟妙惟肖的描写。第四部分“净”用鲜明的音响对比和强烈的节奏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大千世界里芸芸众生的另一个侧面。特别在第363—402小节,电子音乐部分采用八声道旋转的京剧急急风音响,配合现场原声打击乐演奏的锣鼓经使音乐情绪不断高涨,大花脸翻江倒海的气势给人以强有力的体验,属于整个作品的至阳片段。第四部分强烈的戏剧效果,一方面塑造了本部分的个性特征而独立成章;另一方面,通过京剧锣鼓、人声和电子音乐特有的表现手法,对全曲在音乐内容和音乐表现方面进行了高度总结。(www.chuimin.cn)
《脸谱》不仅在艺术创意、技术性和音乐性等方面追求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作曲家将中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形声兼备”的古朴思想作为音乐作品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电子音乐对声音素材的编辑处理和控制技术,让有声与无声达到高度统一,从而提升了音乐留给人们的哲学思考和审美境界。作品遵循电子音乐对声音开发和运用的重要理念,强调在声音的细节之中追求个性化声音和声音品质。作曲家通过对音乐素材的大量过滤,使材料精练而干净,用简单的手法和相对单纯的材料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作品使用的声音素材主要包括人声采样、采样预制乐器、现场原声乐器和电子合成的声音四种类型。依据作品的表现需要,各部分对四种类型声音素材的运用有多有少,不尽相同,类似于传统音乐织体中单一层次及不同层次的组合模式。第一部分“生”主要使用了两种类型的声音素材,即现场原声乐器的和采样预制乐器(京胡与京剧打击乐)的声音,给人以先入为主的风格定位。前半段由四副铙钹构成的或对角或环绕的“空间对话”引入,由简到繁,层层叠加,推向高潮。后半段则是全体打击乐的强奏与预制电子音乐的第一次高潮组合,电子音乐部分由三层音响构成,逐渐递减,淡出。第二部分“丑”内部分为三段,一、三段主要使用男声(丑)采样、采样预制乐器(京胡)和现场原声乐器的声音,其中“预制京胡”与“采样人声”经拼贴成为四小节节奏鲜明的、循环的loop,声音有前后呼应的作用。中间段使用四种类型的声音,以多声道、多线条的复调方式与前后段落形成对比。第三部分“旦”主要使用女声(旦)采样、电子合成和现场原声键盘乐器的声音(乐音为主),现场的马林巴、低音马林巴、木琴、钟琴和颤音琴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和瞬息万变的和声色彩把凄婉、柔媚的气韵抒发得令人心醉,而女声(旦)采样念白、韵白的各种变形,主调式和复调式的交替展开则把电子合成声音的无限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四部分“净”主要使用现场原声乐器(噪音和乐音)、男声(净)采样和采样预制乐器的声音(京剧打击乐),用音频技术多重组合而成的“电子急急风”和各种复杂的“复合京剧节奏”及其变形,通过现场八声道的排山倒海般的音响渲染与现场皮质、铜质和木质打击乐的交响化表演形成大动态的对峙与共鸣,交相辉映,把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
总之,《脸谱》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打击乐器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子音乐相结合,在传统作曲技术和现代电子音乐技术理念之间找到结合坐标,在乐音和噪音之间找到平衡,将现代电子音乐的技术性、音乐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在电子音乐创作上的融合理念。
(徐玺宝)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乐曲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调,但不守旧或空洞,音乐没有采用传统叙事式表达,而是在新观念的关照下抽象出某种精神性声音符号,以现代的方式将其再升华。在此,曾经规整强劲的节奏被稀释弱化,旋律被压缩,接着出现《国歌》第3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音调。之后,从中提炼出两个中心动机,一是纯四度上行,《国歌》关键词“起来!”......
2023-11-03
标题《葳蕤》取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感遇》中“兰叶春葳蕤”句,意在描述春天万物苏醒、日渐繁盛、欣欣向荣的过程,作品还引用中国古曲《阳关三叠》的首句作为“固定动机”,借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作品中以《阳关三叠》首句构成的“固定动机”贯穿全曲并出现在各部分的结束处,成为全曲的统一因素和结构标志。......
2023-11-03
“舞雩”这个词不仅指仪式中的乐舞,也可指祈雨仪式本身,或指仪式举行的场所。《舞雩》这首作品并不是描述这种古代仪式的各种细节,而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捕捉、提炼其中精髓,以及作曲家对这种早已失传、仅留下文字记载的“舞雩”的个人解读。《舞雩》分为三个段落。《舞雩》以作曲家个人化的音响织体的发展手法来表达对一种古老乐舞与仪式的感想。......
2023-11-03
《B 大调钢琴协奏曲》,由丁善德创作于1984年,作品编号为第23号。丁善德于1984年6月着手写《钢协》钢琴部分,次年2月起,为《钢协》配器,3月完成,5月18日,在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李名强担任钢琴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钢协》配器简明而富有效果。作为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之于《钢协》的个性化配器,彰显出独特艺术魅力。因此,《钢协》可谓是钢琴技术展示库。......
2023-11-03
为长笛、双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竖琴而作的六重奏《说书人》完成于2001年年底,系作曲家受苏黎世金字塔室内乐团委约而作,同时也是他在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获得作曲博士学位的毕业作品。六重奏《说书人》就是对这一情景的生动表现。“独白”在书场的情境中可以理解为说书人的沉思或自言自语,在音乐作品中作为连接过渡的部分是十分自然的,但除此之外作曲家还别出心裁地赋予这两个部分以更深层次的含义。......
2023-11-03
全曲长约19分钟,分为四个段落,标题分别是:《寂》、《情》《激》、《泣》。在第四部分《泣》中,马林巴小心地演奏由“哭泣的主题”演变而来的半音下行式的“背景”,小提琴奏出一个新的、旋律性较强的主题,作曲家称这一段为“无声的、内心的哭泣”。......
2023-11-03
《即兴曲——侗乡鼓楼》写作于1987年。作品以其新颖、古朴和充满诗情画意的音乐意境和语言,与极富侗族文化特征的侗族歌调、乡风乡情、古老的鼓楼建筑交相辉映。侗乡鼓楼,具有古朴、典雅、雄伟、美观、造型奇特等特点,是侗乡人民举行传统重大活动的场所。作曲家在贵州东南苗、侗自治州黎平县的三龙乡等侗家村寨采风时为其深深震撼。......
2023-11-03
为笛子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别梦》系作曲家1991年应约为著名笛子演奏家张维良的个人独奏音乐会而作。根据梦境的非连续性与片段化特征,作品采用了自由的回旋曲式,用四次出现的叠部将几个不同的梦境片段分割开来。叠部Ⅱ之后进入一个缓慢的梦境片段,音乐悲伤哀怨。......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