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张小夫《吟》: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及电子音乐技术应用

张小夫《吟》: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及电子音乐技术应用

【摘要】:在电子音乐技术理念方面,作品《吟》使用了大量变化音乐材料的手段,不过展开的技术不再是传统作曲组织“音符”的技术,而是电子音乐组织“声音”的技术;被展开的音乐材料也不再是音符,而是声音。在《吟》的电子音乐部分制作过程中,电子采样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另外,《吟》在现场演出中对乐器演奏的声音和预制电子音乐的声音都做了实时化的处理。

《吟》是作曲家张小夫为中国传统乐器——大曲笛与现代电子音乐而作的一部新组合作品,是中国最早的电子音乐作品之一,也是最早在国际电子音乐作品比赛获奖的作品之一,首创于1987—1988年,首演于1994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2001年应法国里昂国际现代音乐节的邀请,作曲家将电子音乐部分全部重新制作并在里昂演出;在2004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又演出了该作品与多重数字影像结合的多媒体新版;该作品作为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和在国内外音乐节、音乐会演出场次最多的作品,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高度评价。作品长度为13分30秒。

作品主要的成功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略见一斑:一是传统乐器的写作和新技法的开发;二是电子音乐部分对声音的处理和组织。二者的珠联璧合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传统乐器的写作和新技法的开发方面,作曲家深入地研究和开发新的表现手段,以打破一般化的传统器乐写作规范。首先,从乐器发声原理入手,大胆地设计和使用了多种笛膜的表现手法——“竹膜”“纸膜”“无膜”,以获得不同的音色和不同的声音效果,大大加强了这些声音材料的色调、韵味和表现深度。其次,考虑到与电子音乐的结合,作曲家创造性地开发了一些非乐音、非传统的新的演奏法,如“吹指孔”“吹笛头”“滚奏”“卡腔”等。由于这些新的演奏法所产生的新的声音被注入了更多的个性化的、特殊的表现元素,因此在情绪的表达和语气的形式方面则更为细腻和深刻;同时也实现了与电子音乐部分浑然一体的声音组合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强调的是,作曲家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并没有简单地追求表面化的声音效果,而是从音乐内在的表现和总体结构安排出发,为这类新开发的、带有明显的东方文化色彩的声音提供了可以大展身手的表现空间,充分表达了一个东方作曲家对现代音乐的独特理解。

作品中电子音乐部分的声音素材全部取自中国传统吹奏乐器埙、笛、箫,体现了作曲家对材料高度统一的创作追求。这些声音素材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乐音类和噪音类。乐音类是采自作品中器乐演奏部分主题的动机以及某些乐句的片段;噪音类采自传统吹奏乐器埙、笛、箫的一些特殊演奏技法所发出的非传统乐音和噪音,这些经过录制加工的真实乐器采样的声音作为声音素材为作曲家创造新的音乐语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元素。

在电子音乐技术理念方面,作品《吟》使用了大量变化音乐材料的手段,不过展开的技术不再是传统作曲组织“音符”的技术,而是电子音乐组织“声音”的技术;被展开的音乐材料也不再是音符,而是声音。这些经过录制加工的真实乐器采样的声音经过 Time Stretching 等电子手法处理之后得到了丰富的音响效果,使原本声音中不易觉察的噪音成分(如气流声)得到夸大,同时吹奏时的语气和表情也被夸张地表现出来。(www.chuimin.cn)

在《吟》的电子音乐部分制作过程中,电子采样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具体做法是:先把经过录制加工的真实乐器采样的声音材料录入采样器进行编辑处理,再运用合成器键盘控制采样器的方式对其进行二次处理,这个过程可以多次重复。这种制作方式的特点是,把采样器里的声音素材当作一个动机(也可以理解为音色)来演奏,也就是像在传统音乐作品中演奏乐音一样去演奏这些非传统乐音的素材,而不同于计算机音频工作站中用鼠标画线、拖拽的操作方式。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两种方式的差别,首先是灵活性的差别,通过“演奏”的方式,作曲家可以根据所“演奏”声音的不同来采用相应的表情、力度。比如,对线条化的声音就应当用较慢的速度弹奏,并加入丰富的表情,使声音得到充分的表现;对短小的、点状的声音就应采用较快的弹奏速度,或时快时慢,再施以力度的变化,使声音产生不同组合的效果,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尤其是多声部、复调方式的人性化即兴演奏,经常能碰撞、产生非常生动、鲜活的音乐形态。相比之下,鼠标画线的操作方式无法达到如此细致的程度。其次是个性和共性的差别,对于同一个声音素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知能力,这直接影响着“演奏”的方式,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演奏”的效果,因此这种方式最能体现个性化的情感和个性化音乐语汇。而使用计算机音频工作站中鼠标画线的方式就无法或很难体现这样的个性,因为计算机音频工作站是一个共性的技术平台,它不会因为使用者的不同而改变它的技术内容。可以想象,用相同的软件、相同的技术手段来处理相同的声音材料,会更有可能出现共性的结果。所以,通过个人化的“演奏”方式处理声音材料,会给这些声音材料带来更多的意外和变化,特别是有感而发的现场即兴,同时也会融入更多作曲家自身的个人情感。

在《吟》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没有束缚于某种单一的技术手段,也没有追求表面上的高科技手段,而是着重以作品本身的音乐表现深度为出发点,综合运用了电子音乐不同时期的多种技术,尤其体现在新版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结合旧版创作时所积累的丰富模拟录音技术,通过计算机音频工作站和合成器键盘控制采样器的方法,对声音素材进行个性化的细致加工,再经过调音台把各个声部以分轨的方式录在多轨磁带录音机上,最后再进行统一的合成处理。在这个制作流程中,声音材料以模拟录音的方式录入采样器或计算机音频工作站,而对材料的加工则运用了计算机音频工作站加采样器处理的综合方式。采用这样的制作流程,不仅使得数字音乐时期变化声音方式丰富的技术优势得以发挥,而且也避免了纯粹使用计算机“数字”声音所产生的“机械感”和“冷漠感”,使作品的音响散发着磁带音乐时期模拟声音“温暖”“结实”“厚重”的特性,从整体上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作品的旧版还是新版,作曲家都使用了键盘“演奏”的方式,尽管“演奏”的内容不同,但都体现了作曲家希望通过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音乐语言。因此,运用模拟化的声音、数字化结合个性化的声音处理方式,是作曲家制作技术平台的典型特征。

另外,《吟》在现场演出中对乐器演奏的声音和预制电子音乐的声音都做了实时化的处理。使用八轨数字录音机来操作事先录制好的八个不同的声部。现场的声场布置是:舞台中央是演奏者及舞台四周的四组扬声器(1—2组、3—4组),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深度的基本声场;一楼观众席有二组扬声器(5—6组),与基本声场构成了具有相当距离的对话空间;二楼观众席也有二组扬声器(7—8组),形成了多层空间,共有八组(可根据演出现场条件增加)扬声器,这八路音响连接到观众席中央操作区域的调音台上,由作曲家自己控制各通道声音的分布。这种演出形式充分显示了现场乐器演奏者和“音响乐队”等诸多表现元素之间的对比互动以及多层次的声场空间。电子音乐的这种现场实时处理的方式给了作曲家足够的空间来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通过调音台的控制,作曲家可以随时调整各组扬声器里声音的音量、声相的位置,使之产生非常丰富的声场变化;还可以调整混响、延时等效果器的量值,使乐器演奏的声音产生实时的变化。这种即兴的、现场实时处理的方式也使作品的演出包含了许多偶然化、个性化的表现因素。

(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