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作曲家许舒亚的《太一》:获奖现代电子音乐作品

作曲家许舒亚的《太一》:获奖现代电子音乐作品

【摘要】:《太一》是作曲家许舒亚于1993年为长笛和电子音乐而创作的现代电子音乐作品,该作品曾获得法国第21届Bourges 国际电子音乐作曲大赛二等奖,以及意大利第15届吕齐·卢索罗国际电子音乐大奖。在谈及《太一》这部作品时,作曲家本人曾经说过:“出国十几年,耳闻目睹和吸收的都是西方现代艺术,但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作曲家,创作上重要的一点,我认为还是表现自己的文化底蕴,体现出自己接受的文化教育背景。”

《太一》是作曲家许舒亚于1993年为长笛和电子音乐而创作的现代电子音乐作品,该作品曾获得法国第21届Bourges 国际电子音乐作曲大赛二等奖,以及意大利第15届吕齐·卢索罗国际电子音乐大奖。作品长度为14分30秒。

在谈及《太一》这部作品时,作曲家本人曾经说过:“出国十几年,耳闻目睹和吸收的都是西方现代艺术,但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作曲家,创作上重要的一点,我认为还是表现自己的文化底蕴,体现出自己接受的文化教育背景。”因此,在这部作品的声音选材上,作曲家采用了西方的乐器长笛与采样的中国传统乐器箫的声音作为整部作品创作的主要元素,运用电子音乐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箫的声音做了丰富的处理、变化,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这两种不同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的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整部作品的声音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带有固定音高的乐器类(长笛),以及电子音乐类的声音。其中电子音乐类的声音又分为具有明确音高的电子声音(如采样的箫的声音)、不具有明确音高的电子声音(打击乐的声音),以及噪音类的电子声音。作曲家将这些丰富的声音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一方面在音乐上展现了电子音乐时而刚烈,时而柔美、委婉的音乐形象;一方面在美学上也表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音乐的完美融合。

整个作品的结构大致可以分成七个小段落,作曲家以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了现代电子音乐与长笛极具魅力的声音特点,以下是各个段落的分析。

1.(0'00'' —2'45'')由长笛作为全曲的开始,随之出现了带有音高、具有和声性的电子声音,以及环绕式的噪音类的电子声音,并伴有打击乐。这一部分的音乐创作手段主要以陈述为主,一声强劲有力的打击乐将第二部分引入。

2.(2'45'' —4'23'')这部分的音乐主要以长笛为主,展现了长笛丰富的演奏技巧。而电子音乐的声音则选择了环绕式循环上升的声音,从创作手段上分析,这部分的电子音乐似乎在给长笛充当伴奏的角色,电子音乐的声音作为长笛的衬托,在节奏、强弱等方面与长笛时时呼应,使音乐有了长线条的发展。随着电子的噪音渐渐隐去,音乐进入下一个部分。

3.(4'23'' —6'29'')这一部分突出了节奏的重要,在声音选材方面长笛的声音与采样箫的声音相互呼应,长笛的节奏变化十分丰富,并伴有打击乐的配合,随着节奏的加快也将整个作品推向一个小的高潮 。(www.chuimin.cn)

4.(6'29'' —8'45'')随着高潮的退去,音乐慢慢趋于平静。在这段音乐当中体现了电子音乐中采样箫与长笛的完美融合,箫的声音采样具有明确的音高与长笛长线条的声音形成了和声的感觉。虽然这一部分的音乐趋于平缓,但这种静中有动的音乐感觉也为后面的高潮做了铺垫 。

5.( 8'45'' —10'14'')这部分音乐以颗粒性“点”状的声音材料为主,9' 00''时电子音乐的声音出现了语言类的声音,似乎在向听者诉说着什么,这个经过变形的电子声音与长笛相互推进,将作品推向又一个高潮。

6.(10'14'' —11'48'')整段音乐变成长大的线条,音乐的语言也从强而有力慢慢地转变到弱而细腻 。

7.( 11'48'' —14'30'')当音乐一片寂静时,长笛再次出现,吹奏出了委婉动听的旋律,似乎在和第一段的音乐相互呼应。慢慢地,电子的声音作为背景也随之远去,而就在大家都以为音乐已经结束的时候,打击乐以强有力的声音出现,与尖锐而弱的长笛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声音力量的极大反差,体现了现代电子音乐所具有的爆发力和丰富表现力的音响特点。而在作品的最后,音乐上的大起大落,也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太一》这部作品从中国古代易经文化的精髓中汲取营养,运用明确的、具有中国韵味的电子音乐语言与西方乐器长笛完美地结合,是具有东方意识的音乐作品在20世纪发展进程中一个成功的范例。音乐不同于科研,音乐的重要价值和功能在于能够与观众交流,产生心灵的互动;音乐的终极目的是体现在审美层面和精神层面给人以感动和震撼。《太一》让我们感受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与交互,感受到了现代美与古典美的结合,特别是现代电子音乐作为新技术和新观念的崭新平台,更是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为21世纪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刘寰、张小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