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花鼓·安徽·CN》作品评介汇编结果

《花鼓·安徽·CN》作品评介汇编结果

【摘要】:《花鼓·安徽·CN》是作曲家王铉应2006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委约而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电子音乐作品《花鼓·安徽·CN》的全部声音材料来源于人声,通过对童声合唱人声的采样,借用纯人声及各类电子手段的表达方式,重新诠释了这种来源于安徽民间花鼓灯中的锣鼓效果。《花鼓·安徽·CN》的音乐结构非常清晰,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

花鼓·安徽·CN》是作曲家王铉应2006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委约而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作品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子音乐作品比赛“学会奖”A组第一名,2007年6月在法国布尔吉斯国际电子音乐节演出,获得国际电子音乐界的广泛好评。作品长度为6分35秒。

花鼓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四省二十多个县、市,是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它是汉族人民创造的最具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之一。锣鼓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明快紧凑,感染力强等特点。电子音乐作品《花鼓·安徽·CN》的全部声音材料来源于人声,通过对童声合唱人声的采样,借用纯人声及各类电子手段的表达方式,重新诠释了这种来源于安徽民间花鼓灯中的锣鼓效果。

《花鼓·安徽·CN》的音乐结构非常清晰,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用采样的人声“嗒”来创作(“嗒”为一个基本的人声模拟鼓点),由散化的节奏开始一直发展到完整的花鼓灯节奏。这部分几乎没有应用任何“变形”的手段,而只用了reverb(混响)及pan的变化,由于这两个效果的应用,使得人声有了一个变化的空间概念,时左时右,时前时后……声音虽然没有变形,保留了作曲家认为已经很美的声音原形,但电子音乐空间的概念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这正是王铉创作这部作品的基本理念,她认为“不一定要用很难的技术手段,只要能体现音乐意图,简单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第二部分从3分15秒开始,是一个“炫技”的段落,充分利用电子音乐的手段,如flange,doppler,pitch,autotune等制作技术,甚至还应用了音序软件、实时控制器等,电子音乐的技术在这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这种“炫技”的人声在现实演唱中是无法达到的,同时也体现了电子音乐的魅力。(www.chuimin.cn)

第三部分是前两个部分材料的结合与进一步发展,具有变化再现的作用。前两个部分音乐的材料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但不是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重叠、引申和变形发展,使音乐情绪不断高涨,充满了新意,既达到了作品高潮的艺术效果,又完成了人们审美心理中对再现因素所期盼的目的。

怎样才能创作出既能发挥电子音乐“技术性”特色,又能具备“可听性”是现代电子音乐作曲家一直探索的方向。《花鼓·安徽·CN》延续了王铉一贯的创作理念,她认为“该作品并不想把采样来的人声全部用电子音乐的手段加以变形,用计算机编辑的方式来创作一首纯粹的电子音乐。我只想用一些电子音乐的手段在适当的段落来表达自己对花鼓节奏的理解,让作品有别于传统人声与器乐音乐作品的表现特征,而使《花鼓·安徽·CN》具备一定电子气息的同时,也具备较强的音乐可听性”。

(徐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