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8年4月。在作曲家朱践耳后期的创作中,《第十交响曲》“中西合璧”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是创新而非模仿,与其他四部单乐章交响曲比较,这无疑是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上的又一次突破和创新。综上所述,《第十交响曲》赞美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坚持正义和真理的浩然正气,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财富。......
2023-11-03
唢呐协奏曲《天乐》(Op.30)由作曲家创作于1989年3月。由上海交响乐团演奏、陈燮阳指挥,首演于1989年9月24日“上海文化艺术节”,曾荣获1989年“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和1994年全国第二届交响乐作品评选三等奖。
唢呐是极富乡土气息的中国民间民俗性乐器,其音色个别、突出,个性最强,不易与西方管弦乐队融合,“好似油和水”,根本不可能结合在一起。作曲家却偏偏以唢呐主奏,让西方管弦乐队协奏,写了这部协奏曲,赋之于崭新的现代韵味,使得西方协奏曲这一体裁发生了变易。注意:这是作曲家全部作品中唯一的一部协奏曲!朱践耳的个性风格形成于他创作《第四交响曲》的前一年,这部作品也是他突出创作风格个性化的表现。
第一,作品的标题耐人寻味。“天乐”中的“乐”字,既可作“乐”(le)解,为快乐之意;也可作“乐”(读音yue)解,为音乐之意。前者可谓“天伦之乐”之意,后者可谓“天上之音乐”之意。作曲家特意也加注了英文标题:“Ecstasy of Nature”,意为“自然的狂喜”。总之,作品意在表现“感情的天然流露,兴致所致,随意吟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把握标题的字意,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作品的情感、意象趣味。
第二,在音乐的写法上,作曲家设计了两个十二音序列,将现代自由式的十二音序列思维纳入中国民族调式体系之中,自成特色,使得唢呐这件乐器的表现脱离了民间艺人低俗的处境,呈现出崭新的艺术性、高雅性的现代化趣味。现代序列技法与中国民族调式,西方管弦乐队与中国民间唢呐,以及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结合,使“油和水还是融合在一块了,变成一道美味浓汤”(吴祖强语)。
第三,《天乐》中使用了大、中、小三支不同性能、不同调性的唢呐。根据音乐的表现要求,作曲家大胆突破,极大地拓展、提高了唢呐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有些技术部分,使得演奏家不得不竭尽心力、苦练数月才可“拿下”。如慢“箫音”的吹奏等。
第四,《天乐》这部协奏曲的曲式结构也别具一格,完全区别于西方传统的协奏曲套曲结构。有中国“板式变速结构”布局的影子,但是,伸缩、变化自如。全曲是单乐章,由(引子)大开门—摇板—悠板—急板(尾声)四个大部分组成,近乎唐大曲的连缀体(“散序—歌—破”)结构,也含有西方四个乐章套曲的因素,其中的摇板段落为中国戏曲音乐所特有,传统唢呐乐曲中也少见。仅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就是一怪,从古今中外的视角观察,这也是一部新型的协奏曲。
引子主题是十二音序列Ⅰ,散板,乐队、打击乐器全奏,热热闹闹。大唢呐独奏出自由式的“大开门”(戏曲或民间婚庆中使用的吹灯曲牌)段落,入拍的中板,与后面的第二段(转调段落,第二小号与大唢呐齐奏)洋溢着一派喜庆、乐观情绪。后面,换成小唢呐吹奏的散板独奏段,显得幽思、多情。(www.chuimin.cn)
序号,音乐进入摇板。小唢呐在散板中如胶似漆地吹奏,似一往情深地在与你倾诉、吐露着讲不完的心里话,坦诚、豁达、真切……
序号,音乐进入悠板。这一部分,全部是中唢呐在慢速中吹长气息的箫音,好似主人在思念、回忆、幻想着什么……
序号,音乐慢起渐快,进入急板。演奏乐器换成小唢呐,与乐队、打击乐器、木鱼交响出一派喜洋洋的气氛。悠板和急板部分,音乐始终在频繁、不断地转换各种节拍。
序号,音乐又回到散板(可以说是唢呐的华彩乐段),进入尾声。小唢呐长时间箫音、循环呼吸法(在高音区,一口气吹上行12个半音)的演奏,特别是管弦乐队(十二音序列Ⅱ)制造出的一派“混乱”音响效果后,唢呐发出模仿人笑声的吹奏,质朴、幽默、诙谐、风趣、栩栩如生,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最后,在急打的板鼓和小堂锣的一声响中,音乐结束,此处实为“语末意未尽”,言微旨远矣!
(卢广瑞)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第十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8年4月。在作曲家朱践耳后期的创作中,《第十交响曲》“中西合璧”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是创新而非模仿,与其他四部单乐章交响曲比较,这无疑是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上的又一次突破和创新。综上所述,《第十交响曲》赞美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坚持正义和真理的浩然正气,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财富。......
2023-11-03
《第一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86年,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1986年5月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从20世纪中国社会的“文革”事件到人类的历史“命运”,从人类的“命运”到人性的深刻思考,这是朱践耳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第一交响曲》真正的思想主旨,更是作曲家朱践耳运筹了近十年,才完成写《第一交响曲》的真正缘由。其中第一乐章的引子“恐怖”动机的扩大倒影,以及各种移位均有呈现。......
2023-11-03
《第二交响曲》由作曲家创作完成于1987年,1988年5月15日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第十三届“上海之春”音乐节。这是一个小三度与小二度下行组成的核心三音列,该音列音调逼真地模仿出人声“哭泣、呜咽”性质的声调语气,它来自《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三乐章。(三)个性意象与锯琴音色《第二交响曲》使用了锯琴的音色以传达鲜明的个性意象。......
2023-11-03
《第四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0年5月。力图探求存在与虚无的关系,以及生命与自然的运动现象和规律。第二组四音列是第一组的倒影,其间的音程数与第一组四音列完全一致。音色与音区的高低同质,这三项主要的音乐要素完全一致地呈现出完美的拱形线条形态。后面,是原形序列的严格逆行的变奏。低音曲笛的音色,不由得使人产生一些生命初期的某种悲凉凄楚感。......
2023-11-03
音诗《纳西一奇》由作曲家创作于1984年的春天。纳西族人民素以质朴、勇敢著称。作曲家在深入当地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音诗《纳西一奇》,这是作曲家继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之后,又一部风俗性管弦乐作品。纳西语称“肯俄岔”,意为“狗追马鹿”。《猎歌》在“传统大调”中属于正宗的欢乐调。......
2023-11-03
钢琴独奏曲《多耶》创作于1984年。1985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赛一等奖并首演,作品发表于《音乐创作》1986年第2期。这首作品是作曲家到广西采风时,对侗族同胞“多耶”舞蹈的热烈场面的描绘。“多耶”是广西侗族古老的传统歌舞形式:领唱者念着现编的歌词,其余的众人围圈慢步舞蹈并和之,用于节庆与迎客场面。这首作品充分显示了作曲家受到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的影响,将动机发展的思维贯穿始终。......
2023-11-03
笛、管、筝和打击乐四重奏《空谷流水》作于1983年,首演于1985年的西柏林地平线音乐节,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团演奏。《空谷流水》继承了中国的文人音乐,诸如琴箫合奏,或其他三五知音用几件乐器抒怀咏志的习惯。《空谷流水》开始的主题旋律音调及风格,与河南民间音乐中的腔调直接相关。因此,《空谷流水》的意境很令现代人神往。......
2023-11-03
《西北组曲》创作于1985年,是谭盾在他的舞剧《黄土地》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配器,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创作的组曲。开始定名为《黄土地组曲》,稍后改为《西北组曲》。这部分旋律以在西北流传很广的民歌《信天游》为基础。第二乐章《闹洞房》极富生活气息,描写了西北生活的重要插曲——闹洞房。......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