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86年,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1986年5月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从20世纪中国社会的“文革”事件到人类的历史“命运”,从人类的“命运”到人性的深刻思考,这是朱践耳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第一交响曲》真正的思想主旨,更是作曲家朱践耳运筹了近十年,才完成写《第一交响曲》的真正缘由。其中第一乐章的引子“恐怖”动机的扩大倒影,以及各种移位均有呈现。......
2023-11-03
《第十交响曲》(Op.42)由作曲家完成于1998年4月。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1999年10月上海大剧院。同年11月,该团将《第十交响曲》与肖斯塔科维齐的《第十交响曲》首次同台上演于北京国际音乐节(当时被称为轰动京城的“双十交”音乐会)。此作为应美国哈佛大学弗罗姆音乐基金会委约而创作,荣获1999年12月上海宝钢“高雅艺术奖”(作曲奖)、2002年上海市文学艺术个人“优秀成果奖”。
这是朱践耳继他的前四部(第二、第四、第七和小交响曲)单乐章作品之后,最后一部单乐章交响曲。其特色也很明显。
在选用素材方面:第一,使用了中国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诗词《江雪》,将音乐与文学结合。第二,采用中国古代古琴名曲《梅花三弄》的曲调,使之与人声映衬互补,一并集合在录音带上。
在表现方法方面:第一,使用语调化旋律,将人声吟唱与传统戏剧音乐的京腔、昆曲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第二,用录音带技术与西方传统的管弦乐队表演相融合。第三,运用现代无调性、泛调性作曲技法,将传统与现代、古今与东西交汇融合,使之形成全新的面目和风格,呈现出全新之文化意义。
一、形式结构特征
《第十交响曲》的形式是单乐章。曲式结构较为新颖,即有西方的奏鸣与回旋原则,也有中国传统的“板式变速结构”原则,即散—慢—中—快—散式的音乐结构形态,明显的复合性思维,体现了作曲家的“合一法”创作原则。这里,笔者倾向视之为回旋奏鸣曲式(以适应西方学者观念)。从音乐材料使用的角度观察,将吟唱和古琴的段落视为主部,管弦乐部分视为副部,全作明显呈回旋奏鸣曲式结构特征,尾声是再现部,两句诗词,视为简缩再现,副部却不再出现,可见作曲家用心巧妙。全作速度的布局又显示出中国传统的“板式变速”体态,实可谓“中西合璧”。由此再次证明:中西合璧的可能与魅力。
总之,虽然这是一部现代无调性音乐作品,但是,仍然呈现出调性思维的结构特征。作品的形式结构与作曲家要抒发、表现的思想情感内容自然、紧密,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形式上强调、突出了“主部”,即弘扬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浩然正气。在作曲家朱践耳后期的创作中,《第十交响曲》“中西合璧”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是创新而非模仿,与其他四部单乐章交响曲比较,这无疑是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上的又一次突破和创新。
二、音乐文本的内容:戏剧性的矛盾对立和对比
笔者认为,一部音乐作品被称为交响曲,无论它的篇幅或长或短,或简练或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成分就是需看它有无表现矛盾冲突或对比,以及它的交响戏剧性表现得如何。《第十交响曲》有两种音响动态、效果的呈示与展开,构成了其音乐文本的矛盾对立和对比,同时,以交响音乐的戏剧性,揭示了生活中的哲理。
1.录音带的吟唱——“主部Ⅰ”第一次呈示,出现在一片嘈杂、混乱音响(序奏)背景之后,男声语调化高亢的吟唱,在散板自由的节拍中,由远而近,稳健、潇洒、飘逸,似站在高山之巅,仰天长啸,“冷眼观世界”,在诗词第四句的“江”字上,托出京剧“影生”唱法的腔调,显示出对混乱腐浊尘世的鄙视、厌恶和诅咒之情。
展开部里,“主部Ⅰ”第二次的语调化吟唱,速度变为快板,重复词句的语调,主人公的心境显得急切、焦躁。在诗词第三、四句中的“翁”和“雪”等字上,托出京剧“黑头”“花脸”唱法的气度,显得极富于斗争和批判精神。(www.chuimin.cn)
尾声中,在弦乐队的泛音分解和弦,一种缥缈、超脱的背景之中,“主部Ⅱ”用古琴较完整地将《梅花三弄》的曲调原形以复调形式出现。之后,“主部Ⅰ”第三次吟唱,仅引用了后两句诗,简缩再现,完全采用了京剧青衣的唱法腔调,明显的“小生”(文人)气质,在散板自由的节拍中,中音区较弱的力度里,主人公的心境显得平稳、镇静而豁达。这里,“主部Ⅱ”与“主部Ⅰ”的简缩再现,表现了面对装腔作势、喊叫“高洁”之人的虚伪,似看破红尘,超逸绝尘、超然自得。针对“被改造”而言,这里的超逸绝尘、超然自得,实为知识分子坚持正义和真理的浩然正气的人格精神之“再生”,即“人之生”。
三次语调化的吟唱,演唱家几乎逐字逐句对诗词做了精雕细刻,强调了高音低音,真声假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鲜明对比,着力对“灭”“绝”“雪”三字给予突出的强调,英雄的批判精神气质跃然而生。
录音带的古琴部分——“主部Ⅱ”:古琴在陪衬男声吟唱的同时,用它独特的音色和技法风韵,通过古曲《梅花三弄》的变形旋律音调,穿插在男声吟唱诗词的前后,着重渲染纯朴、厚道、深谙世故、超凡脱俗的性格。在尾声的再现部中,古琴才较完整地呈示出《梅花三弄》曲调的原形,刻画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善于思考,具备独立人格精神的中国知识分子“再生”形象。古琴把诗词吟唱的形象和情感进一步补充、深化,使二者为一。
2.乐队段落以辅助、对比性的“副部”性质表现在作品里,恰似回旋曲中的“插部”功能。
作品中,管弦乐队全奏段主要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音乐的初始,序号在这一“序曲”段落中,管弦乐队以极不协和的和声、极强的力度,与打击乐器一起,营造出一种极为混乱和疯狂的“音响造型”,其中的枪炮声,“冲、杀”的叫喊声,一片粗暴、野蛮、愚昧、荒唐、变态的混乱,不禁使人联想起某些历史岁月,令人惊悸,不寒而栗。
第二次管弦乐队全奏段是展开部序号的音乐,这里是全作品的高潮,也正处于“黄金分割点”。最为戏剧性的是:“混乱”者铜管乐器逢场作戏,一反常态,摇身一变,效法君子,高歌起《梅花三弄》的音调,声嘶力竭,显得尤为生硬,令人不快,可使人想起历史上的那些恬不知耻的伪君子。
再现部的尾声里,省略掉了乐队全奏“混乱”的“副部插段”音响,意味着:这类丑剧不应该再次出现。
综上所述,《第十交响曲》赞美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坚持正义和真理的浩然正气,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财富。这是这部无调性作品真正的主题思想和精华之所在。这是“世纪总结”之一的作品,作曲家使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观念,有机地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智慧相结合,自觉地摈弃了西方现代艺术“拒绝交流”“孤立”“自恋”“精英主义”的孤傲,“非人化”倾向的偏执,从而,较好地处理和解决了现代艺术与现实生活,艺术与传统文化,以及艺术的民族性、多元与宽容性、严肃与通俗、高雅与大众、现代与后现代等多方面的关系和问题。《第十交响曲》弘扬的浩然正气,充分代表并显示出中国现代音乐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这无疑是对世界现代艺术的新注解,同样可看作是中国现代音乐对人类探索真理的一种贡献。
(卢广瑞)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第一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86年,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1986年5月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从20世纪中国社会的“文革”事件到人类的历史“命运”,从人类的“命运”到人性的深刻思考,这是朱践耳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第一交响曲》真正的思想主旨,更是作曲家朱践耳运筹了近十年,才完成写《第一交响曲》的真正缘由。其中第一乐章的引子“恐怖”动机的扩大倒影,以及各种移位均有呈现。......
2023-11-03
《第二交响曲》由作曲家创作完成于1987年,1988年5月15日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第十三届“上海之春”音乐节。这是一个小三度与小二度下行组成的核心三音列,该音列音调逼真地模仿出人声“哭泣、呜咽”性质的声调语气,它来自《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三乐章。(三)个性意象与锯琴音色《第二交响曲》使用了锯琴的音色以传达鲜明的个性意象。......
2023-11-03
《第四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0年5月。力图探求存在与虚无的关系,以及生命与自然的运动现象和规律。第二组四音列是第一组的倒影,其间的音程数与第一组四音列完全一致。音色与音区的高低同质,这三项主要的音乐要素完全一致地呈现出完美的拱形线条形态。后面,是原形序列的严格逆行的变奏。低音曲笛的音色,不由得使人产生一些生命初期的某种悲凉凄楚感。......
2023-11-03
本曲创作于1994年,是为小提琴、长笛、低音单簧管、低音提琴及两位打击乐手而创作的。为了获得丰富的音色变化,作曲家在长笛和低音单簧管上运用了很多非常规的演奏技术。与之相配合,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亦采用了详细指定的靠码、靠指板、巴托克拨弦、滑奏、强弓压摩擦音、极限高音等演奏法;在键盘打击乐器上,则采用摩擦键盘表面、换用不同的击器等演奏方式,共同构成精彩绝伦的音响效果。全曲演奏时长约为10分钟。......
2023-11-03
《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由作曲家创作于1980年2月。其二,这是作曲家全部创作中唯一的一部名为“交响幻想曲”的作品。特别是圆号声部的齐奏,在快板中,宽放式主部“怀念”主题的处理,使原有的纯洁、善良之感成为一位勇士和英雄的形象。在定音鼓持续敲奏的行进式节奏、三支长笛哭泣式的和声音型中,弦乐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卡农重唱,在低音区奏出葬礼进行曲,表现出对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之悲痛和哀伤(序号)。......
2023-11-03
《B 大调钢琴协奏曲》,由丁善德创作于1984年,作品编号为第23号。丁善德于1984年6月着手写《钢协》钢琴部分,次年2月起,为《钢协》配器,3月完成,5月18日,在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李名强担任钢琴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钢协》配器简明而富有效果。作为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之于《钢协》的个性化配器,彰显出独特艺术魅力。因此,《钢协》可谓是钢琴技术展示库。......
2023-11-03
选《谢恩赞美颂》为曲词,并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祷文为全曲作结,这表达了作曲家为香港过去的成就和发展感恩暨为将来的繁荣与安定祝福的意愿。《谢恩赞美颂》的祷文原本在第124小节结束,这里特别加了一段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祈祷词:“上主,求您从一切灾祸中拯救我们,恩赐我们今世平安。”第四交响曲《谢恩赞美颂》于1992年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首演,后亦于上海及温哥华演出。......
2023-11-03
全曲长约19分钟,分为四个段落,标题分别是:《寂》、《情》《激》、《泣》。在第四部分《泣》中,马林巴小心地演奏由“哭泣的主题”演变而来的半音下行式的“背景”,小提琴奏出一个新的、旋律性较强的主题,作曲家称这一段为“无声的、内心的哭泣”。......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