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8年4月。在作曲家朱践耳后期的创作中,《第十交响曲》“中西合璧”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是创新而非模仿,与其他四部单乐章交响曲比较,这无疑是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上的又一次突破和创新。综上所述,《第十交响曲》赞美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坚持正义和真理的浩然正气,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财富。......
2023-11-03
《第七交响曲“天籁、地籁、人籁”》(Op.36)由作曲家完成于1994年。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1995年5月第十六届“上海之春”——“朱践耳交响乐专场音乐会”。
这是一部单乐章打击乐器交响曲。五位打击乐演奏家,在舞台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使用10种打击乐器。作曲家为了表现“天人合一”的哲理,将每组打击乐在舞台上采用了“轮回”的摆设形式。如:五个人五个圆圈。分别以每个演奏员为中心,在其四周布上若干打击乐器,如:五个定音鼓、五个堂鼓等。五个圆圈分散在舞台的四个角落,舞台中间一个,这样使得音响富有旋转的立体声效果。项莜刚认为:“不论与朱践耳过去的交响乐作品相比,还是与同时期其他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相比,采用如此‘乐队编制’、如此‘摆设形式’的交响曲是比较罕见的,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曲家在交响曲形式创造上的一片匠心。”[7]
这部完全是打击乐器的音乐作品,共有四段。作曲家对四个段落音乐的阐释分别为:
天籁。甲:此曲只应天上有。
地籁。乙:渔阳鼙鼓动地来。
人籁。丙: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地人合一。“人是万物之灵,有无穷的创造力,也是万恶之源,有极大的破坏力;他能使天新地异,也能搅得天昏地暗。”(第十六届“上海之春”——“朱践耳交响乐专场音乐会”节目单上的“乐曲说明”。)这是我们欣赏这部作品值得参考的、最好的提示。
一、天籁
甲(太阳与八大行星)使用了水晶玻璃似的音响,玲珑剔透,光亮晶莹,如天体间星光闪烁。主要使用的乐器是碰铃、石磬、方响、碗杯等。每个演奏家演奏两种乐器,两个声部。
一个演奏员居中,代表太阳,其他四个演奏员围绕在四角,每人演奏两件乐器,象征八大行星,声响在舞台上环绕,描绘了高远而又神秘的宇宙空间。
二、地籁
乙(东西南北中,五大洲)以鼓为主,有定音鼓、木鼓、排鼓、渔鼓等。鼓类打击乐器虽有高和低之别,但是大多无绝对的音高,所以节奏的表现极为重要。作曲家为五个声部设计了五种节奏型,如:
定音鼓:3音;锣:5音;木鼓:4音;排鼓:2音;渔鼓:6音。
这五种节奏的音组(2、3、4、5、6音组)寓意着五种个性,将节奏性格化、拟人化。
同时,这五种节奏可分为两类,如:A类是第一段拍中的节奏;B类是第一段拍中的节奏。这两类节奏的寓意在于“八仙(实际在此是‘五仙’)过海,各显神通”。
作曲家还为该段设计了一个节奏数列,即“质数”数列:1.3.5.7.9.11.13.……如7的鼓乐段,起伏交错,形成波澜起伏状。
该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1.节奏与音色的赋格段(有倒影);(www.chuimin.cn)
2.闷击段(质数的卡农);
3.滚奏的“鼓”卡农。
“轮回”的摆设在此象征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形象地描绘了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空间。
定音鼓的位置在中心,但是它不起主导(“母亲”)作用,与其他声部是平等的,只是略微突出一些,在高潮之处,有“兄长”的地位。木制乐器作为辅助,如:木鱼、梆子。
音乐先分声部分别呈示,然后各声部做赋格法处理(定音鼓为5音,渔鼓为7音,构成互补的十二音)。
三、人籁
丙(五色人种:黄、白、黑、棕、红)以金类乐器为主,钟是人类古文明的标志,锣镲常是人与神威严的象征。
这一段以编钟开始亮相,其作用、地位和安排与前两段的钟琴(campane)和定音鼓(timp)同出一辙。其后是芒锣。
人类文明的进程经历了石器—陶器—铜器时代,编钟与芒锣出现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铜器时代,此冶金术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音乐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编钟七个音(雅乐七音阶,C宫调式)与芒锣五音(五声音阶)一前一后,构成十二律。芒锣既庄严肃穆又兼有活泼和诙谐的民间趣味,可体现人的尊严和活力。
两者7:5的分配与“地籁”中渔鼓7音定音鼓5音又相统一(只是音不同而已)。这一段各乐器亮相的节奏型也符合“质数”数列:1.3.5.7.11.13.17.19.23。这些统一性,体现了作曲家表现“天人合一”的立意。在序号尾部,将过渡到下一段时,意外地出现了“拉奏”手法,即,“将大镲反置于定音鼓鼓面上拉奏,并使鼓滑出音高变化”产生“人声”的感觉,使“人籁”有了“人性”。作曲家想方设法居然使打击乐器发出“人声”,不能不称为是一绝。
音乐意象可为“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桑,变化多端也)。不过,真实意象远非字面上的意义可透视,实可大大地引申、联觉。
四、“天地人合一”
如果将前三段看作是一种“呈示部”,那么,这一段就是“展开部”,因为它比前三段多于变化,具有复杂而又强烈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性。前三段分别描绘自然、物种的形态、状况,这一段则是强调“人工”“人为”的主观意识及其所作所为的作用,人既有“无穷的创造力”,又有“极大的破坏力”。
总之,作曲家将“天、地、人”三类乐器综合在一起,先由“天”和“地”的乐器演奏,再是“地”和“人”的乐器演奏,即先“二合一”再“三合一”,“天、地、人”三类乐器一起演奏,表现了时间与空间感,将人类的文明与野蛮、创造与破坏等交织在一起。
(卢广瑞)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第十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8年4月。在作曲家朱践耳后期的创作中,《第十交响曲》“中西合璧”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是创新而非模仿,与其他四部单乐章交响曲比较,这无疑是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上的又一次突破和创新。综上所述,《第十交响曲》赞美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坚持正义和真理的浩然正气,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财富。......
2023-11-03
《第四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0年5月。力图探求存在与虚无的关系,以及生命与自然的运动现象和规律。第二组四音列是第一组的倒影,其间的音程数与第一组四音列完全一致。音色与音区的高低同质,这三项主要的音乐要素完全一致地呈现出完美的拱形线条形态。后面,是原形序列的严格逆行的变奏。低音曲笛的音色,不由得使人产生一些生命初期的某种悲凉凄楚感。......
2023-11-03
《第二交响曲》由作曲家创作完成于1987年,1988年5月15日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第十三届“上海之春”音乐节。这是一个小三度与小二度下行组成的核心三音列,该音列音调逼真地模仿出人声“哭泣、呜咽”性质的声调语气,它来自《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三乐章。(三)个性意象与锯琴音色《第二交响曲》使用了锯琴的音色以传达鲜明的个性意象。......
2023-11-03
《第一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86年,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1986年5月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从20世纪中国社会的“文革”事件到人类的历史“命运”,从人类的“命运”到人性的深刻思考,这是朱践耳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第一交响曲》真正的思想主旨,更是作曲家朱践耳运筹了近十年,才完成写《第一交响曲》的真正缘由。其中第一乐章的引子“恐怖”动机的扩大倒影,以及各种移位均有呈现。......
2023-11-03
音诗《纳西一奇》由作曲家创作于1984年的春天。纳西族人民素以质朴、勇敢著称。作曲家在深入当地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音诗《纳西一奇》,这是作曲家继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之后,又一部风俗性管弦乐作品。纳西语称“肯俄岔”,意为“狗追马鹿”。《猎歌》在“传统大调”中属于正宗的欢乐调。......
2023-11-03
唢呐协奏曲《天乐》由作曲家创作于1989年3月。朱践耳的个性风格形成于他创作《第四交响曲》的前一年,这部作品也是他突出创作风格个性化的表现。引子主题是十二音序列Ⅰ,散板,乐队、打击乐器全奏,热热闹闹。......
2023-11-03
交响诗《百年沧桑》由作曲家创作于1996年9月。作品名原为“为人类的尊严”,后改为“百年沧桑”。序号出现了经过加工、变形的《铁蹄下的歌女》等曲调,这是人民的“苦难主题”。至序号,乐队全奏,《满江红》等主题原形显现,序号,铜管高奏《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最后,乐队全奏《义勇军进行曲》的尾句,坚定、响亮地在最高潮中结束全曲。......
2023-11-03
《云I,II》是作曲家朱诗家于2003年为弦乐队、打击乐与现代电子音乐而作的电子音乐作品,在2004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演出,并获得首届中国电子音乐作品比赛“学会奖”B组二等奖,2006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CD 光盘。《云I,II》之所以命名为云,作曲家的意图是通过音乐体现大自然的一种现象——云,表现云所带来的缥缈不定和狂风骤雨。......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