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黔岭素描》交响组曲首部贵州山区风俗乐章

《黔岭素描》交响组曲首部贵州山区风俗乐章

【摘要】:交响组曲《黔岭素描》是作曲家恢复创作以来,写的第一部风俗性的管弦乐作品,它借描绘贵州山区苗族、侗族人民的生活风情,表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祖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来的生活新貌。交响组曲《黔岭素描》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赛芦笙》。

该曲由作曲家创作于1982年的春天。由上海交响乐团演奏、曹鹏指挥,首演于1982年5月第十届“上海之春”。

交响组曲《黔岭素描》(Op.23)是作曲家恢复创作以来,写的第一部风俗性的管弦乐作品,它借描绘贵州山区苗族侗族人民的生活风情,表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祖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来的生活新貌。

作曲家吸取苗族、侗族的民间音乐音调,首次大量地运用了多调性、特性调式,以及新颖的和声、复调等作曲手法,使得民间音调、民族风情具有了鲜明的现代艺术韵味。

交响组曲《黔岭素描》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赛芦笙》。

引子是两支单簧管吹出的重奏式曲调,平行四度的声部模仿出芦笙的效果,把聆听者带进了山雾缭绕的苗家山寨。突然,木管、弦乐轮奏的一股股强烈的上行音调和颤音,使音乐出现一派节日喜庆、赛事的场面。序号,小快板,定音鼓敲打出三拍子的节拍重音,好似赛事准备开始。分别以木管、铜管和弦乐组代表着三个芦笙队,叠置在三个不同的调性,以及不同的节拍、节奏之上,同时出现、进行,管弦乐队的各种组合、配器效果,持续性的节奏音型,间加排鼓的敲奏,生动地描绘了节日族群部落芦笙赛事的嬉戏和热闹场面。音乐呈三部性特征。

第二乐章:《吹直箫老人》。

慢板,弦乐演奏四、五度叠置的和声层和颤音之后,在散板中,长笛以由慢渐快再渐慢的速度,与低音单簧管(在不同的调性上)分别自由地吹出独奏段,像老人一会儿吹直箫,一会儿又侃侃地诉说着什么,间插着弧形走向的和声层和颤音效果,一派玄妙的意境。最后,长笛独奏再次出现,并且一再强调E—D—C这个音调,音乐弥漫着酸苦之感。(www.chuimin.cn)

第三乐章:《月夜情歌》。

音乐呈复三部曲式。开始是寂静的柔板。在持续的长音和固定式音型背景下,双簧管独奏出优美的侗族曲调,纯朴、柔情,钟琴与钢琴在高音区的琶音音型,奇妙的侗族分解和弦,充满诗意。弦乐合奏、单簧管独奏收尾后,引出一个小快板、舞曲风段落:中提琴(后加圆号)如歌地唱出快活的曲调,短笛和双簧管应答,木管组切分音式的齐奏,好像小伙子和姑娘们在翩翩起舞。尾部,中提琴和圆号的旋律又出现,音乐弱收。从序号开始,寂静的柔板再现,但是,双簧管的独奏段,改为了弦乐齐奏,后面,双簧管接下去,与单簧管一道,反复了三遍A—F—B动机音调,最后音乐结束在弦乐齐奏的E—D—B主动机音调上。(注意:有的录音将序号以后的再现段删去了。)

第四乐章:《节日》。

中板,引子音乐出现一个固定式的节奏型:由弱渐强,进入急板。这是一个复三部式的结构。第一部分,再现三部性,乐队全奏E羽调式的一个“群舞”动机,多次变化节奏重复这个乐汇,描绘出人们兴高采烈、人群沸腾的节日气氛和景色。中间,转换了调性,小号、圆号、单簧管和圆号分别吹出独奏句式的乐句,然后全奏再现“群舞”动机性的乐段,并且移到B羽调性上重复了一遍。

第二部分,从序号开始,抒情的中板,在g小调式上,单簧管独奏,然后弦乐齐奏出优美、深情的苗族民歌徵调式曲调(升、降六级音),苗族姑娘们婀娜的舞姿,加上丰满的管弦乐队和声、节奏层,音乐优美、动听,刻画了苗、侗人民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情意。

序号处,回到主调E羽调式上,乐队全奏再现“群舞”动机段落,然后分别在不同调性上呈示。最后,乐队强奏,一片狂欢的景象,音乐结束在E羽调式的“群舞”动机上。聆听这个乐章,犹如身临其境苗、侗民族节日欢乐、喜庆的场景。

(卢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