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素描人像,可以为下阶段学习色彩人像打下坚实的基础。初学素描人像,应当把前一阶段学习石膏像的知识应用到人像上来,因为人像的基本结构、明暗关系等和石膏像是一致的。素描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十七世纪有伦勃朗,十九世纪有门采尔,他们的素描在多贴近生活,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伦勃朗的肖像画,能深刻地刻画人物性格。......
2024-01-27
该曲由作曲家创作于1982年的春天。由上海交响乐团演奏、曹鹏指挥,首演于1982年5月第十届“上海之春”。
交响组曲《黔岭素描》(Op.23)是作曲家恢复创作以来,写的第一部风俗性的管弦乐作品,它借描绘贵州山区苗族、侗族人民的生活风情,表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祖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来的生活新貌。
作曲家吸取苗族、侗族的民间音乐音调,首次大量地运用了多调性、特性调式,以及新颖的和声、复调等作曲手法,使得民间音调、民族风情具有了鲜明的现代艺术韵味。
交响组曲《黔岭素描》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赛芦笙》。
引子是两支单簧管吹出的重奏式曲调,平行四度的声部模仿出芦笙的效果,把聆听者带进了山雾缭绕的苗家山寨。突然,木管、弦乐轮奏的一股股强烈的上行音调和颤音,使音乐出现一派节日喜庆、赛事的场面。序号,小快板,定音鼓敲打出三拍子的节拍重音,好似赛事准备开始。分别以木管、铜管和弦乐组代表着三个芦笙队,叠置在三个不同的调性,以及不同的节拍、节奏之上,同时出现、进行,管弦乐队的各种组合、配器效果,持续性的节奏音型,间加排鼓的敲奏,生动地描绘了节日族群部落芦笙赛事的嬉戏和热闹场面。音乐呈三部性特征。
第二乐章:《吹直箫老人》。
慢板,弦乐演奏四、五度叠置的和声层和颤音之后,在散板中,长笛以由慢渐快再渐慢的速度,与低音单簧管(在不同的调性上)分别自由地吹出独奏段,像老人一会儿吹直箫,一会儿又侃侃地诉说着什么,间插着弧形走向的和声层和颤音效果,一派玄妙的意境。最后,长笛独奏再次出现,并且一再强调♭E—D—C这个音调,音乐弥漫着酸苦之感。(www.chuimin.cn)
第三乐章:《月夜情歌》。
音乐呈复三部曲式。开始是寂静的柔板。在持续的长音和固定式音型背景下,双簧管独奏出优美的侗族曲调,纯朴、柔情,钟琴与钢琴在高音区的琶音音型,奇妙的侗族分解和弦,充满诗意。弦乐合奏、单簧管独奏收尾后,引出一个小快板、舞曲风段落:中提琴(后加圆号)如歌地唱出快活的曲调,短笛和双簧管应答,木管组切分音式的齐奏,好像小伙子和姑娘们在翩翩起舞。尾部,中提琴和圆号的旋律又出现,音乐弱收。从序号开始,寂静的柔板再现,但是,双簧管的独奏段,改为了弦乐齐奏,后面,双簧管接下去,与单簧管一道,反复了三遍A—F—♭B动机音调,最后音乐结束在弦乐齐奏的E—D—B主动机音调上。(注意:有的录音将序号
以后的再现段删去了。)
第四乐章:《节日》。
中板,引子音乐出现一个固定式的节奏型:由弱渐强,进入急板。这是一个复三部式的结构。第一部分,再现三部性,乐队全奏E羽调式的一个“群舞”动机,多次变化节奏重复这个乐汇,描绘出人们兴高采烈、人群沸腾的节日气氛和景色。中间,转换了调性,小号、圆号、单簧管和圆号分别吹出独奏句式的乐句,然后全奏再现“群舞”动机性的乐段,并且移到B羽调性上重复了一遍。
第二部分,从序号开始,抒情的中板,在g小调式上,单簧管独奏,然后弦乐齐奏出优美、深情的苗族民歌徵调式曲调(升、降六级音),苗族姑娘们婀娜的舞姿,加上丰满的管弦乐队和声、节奏层,音乐优美、动听,刻画了苗、侗人民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情意。
序号处,回到主调E羽调式上,乐队全奏再现“群舞”动机段落,然后分别在不同调性上呈示。最后,乐队强奏,一片狂欢的景象,音乐结束在E羽调式的“群舞”动机上。聆听这个乐章,犹如身临其境苗、侗民族节日欢乐、喜庆的场景。
(卢广瑞)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学习素描人像,可以为下阶段学习色彩人像打下坚实的基础。初学素描人像,应当把前一阶段学习石膏像的知识应用到人像上来,因为人像的基本结构、明暗关系等和石膏像是一致的。素描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十七世纪有伦勃朗,十九世纪有门采尔,他们的素描在多贴近生活,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伦勃朗的肖像画,能深刻地刻画人物性格。......
2024-01-27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单一几何体绘画不需要太多的考虑构图、主次的关系,而组合几何体素描增加了素描的“构图技术”和“主次技术”,使画面新添了前后关系、重叠关系、穿插关系。改变了“画面结构”,由造型因素的反复出现,新构成了画面的“节奏关系”。明暗关系整体表现方法是指:将组合几何体中所有个体的明暗相同“因素”相互对比,建成形体明暗关系。这些“因素”包括:明部系统、暗部系统和明暗的“六个色调”。......
2024-01-27
泰伯兄弟到达吴地后,一方面融入当地“文身断发”的风俗中。夏商中央王朝的建立,华夏与周边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到西周、春秋至战国之际,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更趋激烈,进一步促进了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的进程,吴地风俗就是伴随着这一过程而逐步形成的。他们在对外族属、外部落的人的风俗也是非常友善和开放的。同时说明他们并不排斥太伯、仲雍带来的中原习尚,在商末周初吴人的风俗出现第一次融合。......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有一种说法认为贵州的名字是宋太祖赵匡胤御赐的。但是,宋太祖给普贵封的官职并不是贵州刺史,而是矩州刺史,这说明在他心目中,贵州并不是一个地名。此外,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说明宋太祖不可能通过赐名将矩州改为贵州。据笔者猜测,应该是这样的——普贵为了证明当朝皇帝宋太祖对他和他治理的矩州的重视,就大力宣扬皇帝在敕书中将矩州称为贵州一事,诸位不要忘了,他名字中还有个贵字哟!......
2023-10-04
单选题1.山区道路对安全行车的主要影响是什么?A.前方左侧是傍山险路B.靠路左侧行驶C.选择路中心行驶D.靠右侧低速通过解析:由图可知,右前方有傍山险路警告标志,另外,左前方有来车要会车。答案:×3.驾驶机动车通过这种傍山险路时要靠右侧行驶。答案:√4.驾驶机动车在山区道路遇有危险路段时,要停车观察,确认安全后通过。......
2023-10-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