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朱践耳的《纳西一奇》:当代中国器乐研究的作品评介汇编

朱践耳的《纳西一奇》:当代中国器乐研究的作品评介汇编

【摘要】:音诗《纳西一奇》由作曲家创作于1984年的春天。纳西族人民素以质朴、勇敢著称。作曲家在深入当地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音诗《纳西一奇》,这是作曲家继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之后,又一部风俗性管弦乐作品。纳西语称“肯俄岔”,意为“狗追马鹿”。《猎歌》在“传统大调”中属于正宗的欢乐调。

音诗《纳西一奇》(Op.25)由作曲家创作于1984年的春天。由上海交响乐团演奏、黄贻钧指挥,首演于1984年5月第十一届“上海之春”,1994年在全国第二届交响乐作品评选中获三等奖。

我国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生活在云南丽江地区,传承着古老的东巴文化,有丰富的歌谣、成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等民俗,常常以物拟人,兴比借喻,形象生动。纳西族人民素以质朴、勇敢著称。作曲家在深入当地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音诗《纳西一奇》,这是作曲家继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之后,又一部风俗性管弦乐作品。对他后期创作的高峰而言,这是一部积累创作经验的关键性作品。全作共由四个有标题的乐章组成,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第一乐章:《铜盆滴漏》。

乐曲以刻画铜盆滴漏的情景,抒发对纳西族古老文化、历史的缅怀之情。

在广板、小提琴小二度长音轻而弱的静谧背景下,萨克斯管吹出悲凉、粗犷的音调。中部出现小高潮,弦乐、木管和圆号声部合奏出纳西族民歌音调,苍劲有力,梆子、木鱼敲打的固定节奏表现出一种坚韧、顽强之感。尾部萨克斯的音调再现。乐曲呈力度拱形结构。

第二乐章:《蜜蜂过江》。

“蜜蜂过金江”是纳西民歌中著名的一句成语。乐曲借描绘蜜蜂过江的传奇故事,将蜜蜂象征、比附为弱小但执着、勇敢的纳西族人民,颂扬了纳西族人民在自然界的风浪中顽强、乐观的生存和斗争精神。

一开始,小提琴快速的小二度颤音和下行音列,描绘出群蜂飞舞的情形。中部,在弦乐与木管快速衔接的音型中,铜管声部奏出雄壮、响亮的音调,刹那间,音响动态惊天动地,似乎群蜂遭受到惊涛骇浪的袭击……尾部,又出现弦乐持续、快速的小二度音程的十六分音符音型,群蜂仍在飞舞,并且渐渐转弱、远去,音乐戛然而止。该曲的结构形式短小、简洁,一气呵成,仍似力度拱形结构。(www.chuimin.cn)

第三乐章:《母女夜话》。

在慢板中,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话,仿佛慈祥、善良的母亲与纯洁、清秀的女儿在清净的夜晚絮絮私语、吐露心声……含蓄、深情。中部,弦乐木管和圆号声部合奏,音乐出现高潮。之后,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话陈述再次显现……纳西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第四乐章:《狗追马鹿》。

这是一个反映爱情与劳动的民间叙事长诗——“传统大调”。原为《猎歌》。纳西语称“肯俄岔”,意为“狗追马鹿”。《猎歌》在“传统大调”中属于正宗的欢乐调。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穷苦男女恋人,女方凑钱替男方买来猎狗,精心饲养,操办家务。男方到雪山上打猎,在寒冷的山林岩路中几经艰辛,射得马鹿。然后两人把鹿茸、鹿心血拿到街上卖,买回衣物礼品,共享生活之快乐。作品通过狩猎的细节和离别相思等生动情景,表现出青年男女对美好的情意和劳动生活的希望。

音乐即景生情,利用丰富、细腻,而又宏大、丰满(大多是全奏效果)的音响动态,生动地刻画、描绘出纳西族人民真实、质朴、浓郁的生活场景,真情、乐观、粗犷和勇敢的性格。全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全作形式结构简洁、清新,情感、形象清晰,充分发挥出了艺术音乐的描绘、刻画功能。作曲家在作品中虽使用了某些纳西族民间音乐素材、纳西口弦的音调,体现了纳西民族文化,但是充分发挥、利用的是现代作曲技法,现代和声、多调性、复调织体思维,这使得作品充满了现代和时代气息,使得纳西族的成语、故事,古老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焕发出新姿、新意——枯木逢春,使得标题性的音乐充满诗意,可谓是一部生动的民族风俗、风情的音乐画卷。

(卢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