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8年4月。在作曲家朱践耳后期的创作中,《第十交响曲》“中西合璧”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是创新而非模仿,与其他四部单乐章交响曲比较,这无疑是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上的又一次突破和创新。综上所述,《第十交响曲》赞美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坚持正义和真理的浩然正气,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财富。......
2023-11-03
音诗《纳西一奇》(Op.25)由作曲家创作于1984年的春天。由上海交响乐团演奏、黄贻钧指挥,首演于1984年5月第十一届“上海之春”,1994年在全国第二届交响乐作品评选中获三等奖。
我国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生活在云南丽江地区,传承着古老的东巴文化,有丰富的歌谣、成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等民俗,常常以物拟人,兴比借喻,形象生动。纳西族人民素以质朴、勇敢著称。作曲家在深入当地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音诗《纳西一奇》,这是作曲家继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之后,又一部风俗性管弦乐作品。对他后期创作的高峰而言,这是一部积累创作经验的关键性作品。全作共由四个有标题的乐章组成,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第一乐章:《铜盆滴漏》。
乐曲以刻画铜盆滴漏的情景,抒发对纳西族古老文化、历史的缅怀之情。
在广板、小提琴小二度长音轻而弱的静谧背景下,萨克斯管吹出悲凉、粗犷的音调。中部出现小高潮,弦乐、木管和圆号声部合奏出纳西族民歌音调,苍劲有力,梆子、木鱼敲打的固定节奏表现出一种坚韧、顽强之感。尾部萨克斯的音调再现。乐曲呈力度拱形结构。
第二乐章:《蜜蜂过江》。
“蜜蜂过金江”是纳西民歌中著名的一句成语。乐曲借描绘蜜蜂过江的传奇故事,将蜜蜂象征、比附为弱小但执着、勇敢的纳西族人民,颂扬了纳西族人民在自然界的风浪中顽强、乐观的生存和斗争精神。
一开始,小提琴快速的小二度颤音和下行音列,描绘出群蜂飞舞的情形。中部,在弦乐与木管快速衔接的音型中,铜管声部奏出雄壮、响亮的音调,刹那间,音响动态惊天动地,似乎群蜂遭受到惊涛骇浪的袭击……尾部,又出现弦乐持续、快速的小二度音程的十六分音符音型,群蜂仍在飞舞,并且渐渐转弱、远去,音乐戛然而止。该曲的结构形式短小、简洁,一气呵成,仍似力度拱形结构。(www.chuimin.cn)
第三乐章:《母女夜话》。
在慢板中,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话,仿佛慈祥、善良的母亲与纯洁、清秀的女儿在清净的夜晚絮絮私语、吐露心声……含蓄、深情。中部,弦乐木管和圆号声部合奏,音乐出现高潮。之后,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话陈述再次显现……纳西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第四乐章:《狗追马鹿》。
这是一个反映爱情与劳动的民间叙事长诗——“传统大调”。原为《猎歌》。纳西语称“肯俄岔”,意为“狗追马鹿”。《猎歌》在“传统大调”中属于正宗的欢乐调。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穷苦男女恋人,女方凑钱替男方买来猎狗,精心饲养,操办家务。男方到雪山上打猎,在寒冷的山林岩路中几经艰辛,射得马鹿。然后两人把鹿茸、鹿心血拿到街上卖,买回衣物礼品,共享生活之快乐。作品通过狩猎的细节和离别相思等生动情景,表现出青年男女对美好的情意和劳动生活的希望。
音乐即景生情,利用丰富、细腻,而又宏大、丰满(大多是全奏效果)的音响动态,生动地刻画、描绘出纳西族人民真实、质朴、浓郁的生活场景,真情、乐观、粗犷和勇敢的性格。全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全作形式结构简洁、清新,情感、形象清晰,充分发挥出了艺术音乐的描绘、刻画功能。作曲家在作品中虽使用了某些纳西族民间音乐素材、纳西口弦的音调,体现了纳西民族文化,但是充分发挥、利用的是现代作曲技法,现代和声、多调性、复调织体思维,这使得作品充满了现代和时代气息,使得纳西族的成语、故事,古老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焕发出新姿、新意——枯木逢春,使得标题性的音乐充满诗意,可谓是一部生动的民族风俗、风情的音乐画卷。
(卢广瑞)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第十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8年4月。在作曲家朱践耳后期的创作中,《第十交响曲》“中西合璧”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是创新而非模仿,与其他四部单乐章交响曲比较,这无疑是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上的又一次突破和创新。综上所述,《第十交响曲》赞美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坚持正义和真理的浩然正气,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财富。......
2023-11-03
《第四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0年5月。力图探求存在与虚无的关系,以及生命与自然的运动现象和规律。第二组四音列是第一组的倒影,其间的音程数与第一组四音列完全一致。音色与音区的高低同质,这三项主要的音乐要素完全一致地呈现出完美的拱形线条形态。后面,是原形序列的严格逆行的变奏。低音曲笛的音色,不由得使人产生一些生命初期的某种悲凉凄楚感。......
2023-11-03
《第一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86年,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1986年5月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从20世纪中国社会的“文革”事件到人类的历史“命运”,从人类的“命运”到人性的深刻思考,这是朱践耳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第一交响曲》真正的思想主旨,更是作曲家朱践耳运筹了近十年,才完成写《第一交响曲》的真正缘由。其中第一乐章的引子“恐怖”动机的扩大倒影,以及各种移位均有呈现。......
2023-11-03
《B 大调钢琴协奏曲》,由丁善德创作于1984年,作品编号为第23号。丁善德于1984年6月着手写《钢协》钢琴部分,次年2月起,为《钢协》配器,3月完成,5月18日,在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李名强担任钢琴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钢协》配器简明而富有效果。作为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之于《钢协》的个性化配器,彰显出独特艺术魅力。因此,《钢协》可谓是钢琴技术展示库。......
2023-11-03
《第二交响曲》由作曲家创作完成于1987年,1988年5月15日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第十三届“上海之春”音乐节。这是一个小三度与小二度下行组成的核心三音列,该音列音调逼真地模仿出人声“哭泣、呜咽”性质的声调语气,它来自《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三乐章。(三)个性意象与锯琴音色《第二交响曲》使用了锯琴的音色以传达鲜明的个性意象。......
2023-11-03
其音调中的上行四度犹如佤山挺拔的线条,下行大二度的进行则凸显出佤山的雄浑与坚定,整个动机音调成为佤山雄伟身姿的缩影。例1佤山主题的核心动机原型见例1。而在这个过程中,各声部的进行始终以细胞音程或细胞因子音程为主要的距离依据。从裂度来看,正好是“最小细胞因子—细胞音程—最小细胞因子”这样呈中心对称的规律。......
2023-11-03
《即兴曲——侗乡鼓楼》写作于1987年。作品以其新颖、古朴和充满诗情画意的音乐意境和语言,与极富侗族文化特征的侗族歌调、乡风乡情、古老的鼓楼建筑交相辉映。侗乡鼓楼,具有古朴、典雅、雄伟、美观、造型奇特等特点,是侗乡人民举行传统重大活动的场所。作曲家在贵州东南苗、侗自治州黎平县的三龙乡等侗家村寨采风时为其深深震撼。......
2023-11-03
作品《Pixel Delay》是应两位竖笛演奏家所约,为2006年德国艾森音乐学院夏季露天音乐会而作。全曲由主题及四个变奏组成,作品以法国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库普兰的“Le Rossignol-en-amour”主题为变奏素材,用间离的手法使主题素材不断向前发展。音符数量的选择是由数列“2—3—4—x—4—x—6”而决定,同时音列选择也与变奏核心“a—d—e—d—c—b—a”相对应。该作品获得2006年第三届中国“Musicacoustica”电子音乐作曲比赛B组一等奖。......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