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钟信明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作品评介汇编

钟信明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作品评介汇编

【摘要】:作为《第二交响曲》的三个主要主题之一乃至整部作品的基础,序奏主题以鄂西“三音歌”动机为基础,结合自由十二音技术写成。再加之这个主题与性格刚毅的固定音型和聚集力量的比例化节奏精心配合,从而有力地“约定”了整部交响曲的基调。插部主题消失在短笛与钟琴的缥缈音色之中,音乐突然被打断,又回到第二展开部的严峻气氛之中。

关于《第二交响曲》的“主旨”,钟信明本人曾经说过:“开拓者之路,是一条荆棘之路,艰险之路,献身之路。开拓者作为人类的先驱,代表着真理,是智慧、力量与理想的化身。他们前赴后继,不可战胜。无数的开拓者,为人类创作了灿烂的文明,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他们也必将继续为人类,开拓无比光明、幸福的前景。”[6]基于此,作曲家力求处理上“概括性”与“标题性”相结合,风格上“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手法上“旋律性”与“音响性”相结合,注重在主题及其多性格、多侧面的戏剧性冲突和交响性发展中,展现“开拓者”的战斗足迹与奋斗精神。具体到作品的整体布局,为了使作品一气呵成,更加集中地突显作品的中心思想,《第二交响曲》回避了四个乐章交响套曲的传统结构模式,采用了单乐章的结构,并对传统的奏鸣曲式进行了与内容表现相适应的突破,加之作曲家在音乐发展的各个阶段对速度、力度、音高、节奏、音色做了富有逻辑性的安排,从而使整部作品展现在听众面前的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力与美的交响”。(见表1)

表1 作品结构示意表

(www.chuimin.cn)

长大而徐缓的序奏,以木管的音块和声、长号的滑奏、定音鼓的敲击与弦乐器的强奏引出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上深沉、压抑、具有“反思性”意味的序奏主题。作为《第二交响曲》的三个主要主题之一乃至整部作品的基础,序奏主题以鄂西“三音歌”动机为基础,结合自由十二音技术写成。鄂西“三音歌”以连续的小三度进行为主要特征,而小三度的连续则直接强化了旋律中减五度、减七度等减音程的优势地位及其所导致的情绪上强烈的压抑感。再加之这个主题与性格刚毅的固定音型和聚集力量的比例化节奏精心配合,从而有力地“约定”了整部交响曲的基调。事实上,接下来的主部主题就是序奏主题的变形,速度(加快)、音色(木管)、织体(赋格段)的改变使之性格具有机警、奋进的力量。副部主题先由双簧管演奏,随后递交给大提琴的中高音区,抒情甜美。这个主题在节奏、速度、音色尤其是调式方面与序奏主题以及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副部主题的五声性调式的最主要特征是回避了前面主题中由“三音歌”核心音调所强化的小二度与三全音音程(增四度、减五度),这样的调式对峙,简单而又极富艺术效果。耐人寻味的是这个优美抒情的副部主题在展衍过程中,木管声部在不同调性上的叠置并存,意味着“开拓者”的生活虽有片刻的宁静,但也充满思索、充满矛盾。而强烈的打击乐全奏,则将音乐引入新的阶段——第一展开部,主部主题的材料以无穷动的方式出现,表现了“开拓者”的斗争生活。展开部中的插部主题以连续的音程大跳、棱角分明的特性音调为特征,表现了积极进取的追求,当弦乐全奏时,则“同构异态”为崇高和壮丽的气质。插部主题消失在短笛与钟琴的缥缈音色之中,音乐突然被打断,又回到第二展开部的严峻气氛之中。在这一阶段,整部作品中的三个主题——序奏与主部主题、副部主题以及插部主题,在不同的音域叠置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张力,形成全曲的高潮,使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达到顶点。再现部主要再现了序奏的材料,在弦乐呜咽的背景下,单簧管奏出了“三音歌”悲凉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为真理而献身的“开拓者”的深切缅怀。当这个旋律转移到小提琴声部的高音区时,音乐则充满了无比崇敬的情感。作品的尾声以亢奋昂扬的固定音型、坚定刚毅的铜管号角、厚重丰满的复合和弦的齐头并进,传达出“开拓者”坚强的信念、不屈的意志,最终在强有力的和弦持续中结束。

(钱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