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苏武》作品评介

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苏武》作品评介

【摘要】:全曲的引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乐队全奏与打击乐的强奏遥相呼应,动机来自古曲《苏武牧羊》旋律音调分解的第一句。交响幻想曲《苏武》以古曲《苏武牧羊》的旋律音调为基础,分解重组了两个主要主题,对音乐形象进行了直接切入并构成了性格对比。

苏武》是作曲家张小夫于1992年为五组打击乐与大型交响乐队而作的交响幻想曲,同年出版了CD光盘;作品第二稿于1993年完成于法国巴黎,同年获台湾第二届交响音乐作曲比赛大奖;1994年由北京市政府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5周年音乐作品评奖“特别荣誉奖”;第三稿于1999年完成于北京,同年由中国交响乐团于北京音乐厅首演。作品长度为22分钟。

寻找新的乐队语言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是《苏武》音乐创新的前提和追求;作品不仅淡化了叙事性和情节性而浓墨重彩地张扬英雄性和悲剧性,而且更多地从中国的传统音乐和现代电子音乐中提取具有鲜明特色的表现元素来重组、构建和发展自己的乐队语言,如“乐队立体声场”的思路是借鉴了现代电子音乐的技术理念;对五组打击乐的“立体声对称组合”安排体现了电子音乐的空间意识;中国京锣和铙钹的贯穿以及“戏曲唱腔”式的旋法则融合了多种中国戏曲的“发声”与“气韵”特点……

在结构上,作品采用单乐章混合曲式——变形的奏鸣曲式。全曲的引子(第1—17小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11小节),乐队全奏与打击乐的强奏遥相呼应,动机来自古曲《苏武牧羊》旋律音调分解的第一句。第二部分(第12—17小节),以打击乐为主。

呈示部(第18—152小节)由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构成,但在曲式的安排上省略了结束部。在相当于副部主题的结尾部分用开放的手法直接进入了展开部。在相当于连接部的部分,则具有主部主题的展开。主部主题从排练号A到排练号B之前(第18—41小节)以英国管奏出主题旋律,苍劲而韵味深长。连接部从排练号B开始到排练号D之前(第42—93小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42—66小节)以“苏武”配器音色块原型进行展开。第二部分(第67—90小节)分为一个小型对比的aba1曲式。a.以低音单簧管作为主奏乐器进行主题陈述(第67—75小节)。b.打击乐与乐队全奏进行对峙(第76—83小节)。a1再现低音单簧管的乐段(第84—90小节),第90—93小节是一个过渡,为副部主题的出现进行了预备。副部主题从排练号D到排练号E之前(第94—152小节),是一个平行乐段,第一大句以短笛和弦乐的呼应为主奏出副部的主题(第94—110小节);第二大句以长笛的平行四度作为主奏乐器对副部主题进行了强化和展开(第111—126小节);第三大句以小提琴独奏把副部主题进行再现(第127—136小节);第四大句以带弱音器的弦乐和打击乐的四度进行,交相辉映地演奏了副部主题的变形。

展开部(第153—325小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排练号E开始到排练号F之前(第153—211小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呈示部主部主题作为展开的基本材料(第153—190小节);第二部分则是节奏的分乐器组块的对比竞奏,同时预示了展开部第三阶段的节奏型。第二阶段从排练号F开始到排练号G(第212—242小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呈示部副部主题材料作为展开的基本要素(第212—237小节);第二部分则是展开部第一阶段第二部分的节奏型,但是配器纵向上进行了放大,并且起到引入展开部第三阶段的作用(第238—242小节)。第三阶段是插入式快板,以中国戏曲的板式作为节奏要素,把全曲引到高潮阶段(展开部第四阶段)。段落上是从第243小节开始到第300小节。素材则是综合了前两个阶段的主题,进行动机式裁截。第四阶段是全曲的高潮区,从第300小节到第325小节,并直接引入再现部。(www.chuimin.cn)

再现部采用了减缩再现的手法。主部主题再现紧接着发展部的高潮,动力化地再现了主题原形(呈示部的主题是变形)。铜管与打击乐的配合以及乐队配器的动势实现了“高潮之后的高潮”的效果(第326—345小节),苍劲、悲壮;从第346小节开始至第373小节,再现部的高潮区充当了连接部的角色。副部主题再现紧随主部主题再现之后,直到结尾(第374—411小节),副部主题再现充当了尾声的作用。

交响幻想曲《苏武》以古曲《苏武牧羊》的旋律音调为基础,分解重组了两个主要主题,对音乐形象进行了直接切入并构成了性格对比。作品在横向和纵向发展中,强化交响性和戏剧性的成分,并通过音响的结构、色调的层次、音乐的密度以及音响的紧张度体现了作曲家的音乐个性和历史的厚重感。在乐队音响的纵向安排上,配器的“音色块搭配”的概念充分得到了展开;在主题本体上的配器结构设计上,这两个主题的构成充分地使用了原型、逆行、倒影、逆行倒影的配器原则。在配器中对打击乐的使用具有独创性的手法——“立体声对称组合”安排(特别是两个大军鼓和两套管钟的对称组合),充分体现了电子音乐中关于声场的概念,在现场演出中具有强大的立体声场效果。在高潮的配器铺垫上,采用了层层剥离,细致展开,微型复调的手法,动机皆源于同一动机材料,最高潮之处,一共有50个相互之间形态皆完全不同的声部在同时展开,体现作曲家掌控大型交响乐队的能力。另外,对复杂节拍的循环使用,则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和西方现代作曲节奏的使用方法。在现代演奏法、记谱法以及乐器位置安排应用上,无论是对弦乐器的“中国传统器乐音色化”的使用还是对打击乐进行的“立体声对称组合”的安排,都体现了现代交响音乐中演奏技法和乐队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是“为我所用”和“洋为中用”理念的成功实践。

(朱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