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喜马拉雅交响曲》的作品评介汇编

《喜马拉雅交响曲》的作品评介汇编

【摘要】:此曲是为四管编制大型管弦乐队而作的单乐章交响曲,长约16分钟。该作品用以献给勇敢的喜马拉雅攀登者和一切奋斗的人。(见例1)例1第一呈示部第二主部主题,从二度、三度音程概念出发。第一呈示部副部主题,从三度音程框架建立临时调中心,扩展音程,致调中心不断地游移。该主题在全曲出现五次。

此曲是为四管编制大型管弦乐队而作的单乐章交响曲,长约16分钟。本作品易稿四次,最后的完成时间在2004年2月。在2004年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第十届作品比赛(交响乐)中获三等奖。

该作与饱含青藏高原民歌因素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茫谐》作法不同,这是一部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出自主观视角的作品,是作者为纪念自己跋涉在喜马拉雅山的日子所作。这里引述作曲家的话:“那一天,定日境内,当我们的汽车转过山谷,出现在眼前的竟是一片开阔地,赤橙黄绿的各色帐篷花朵般地撒落在珠峰脚下,各种肤色的人熙熙攘攘,与一路上的荒无人烟形成巨大反差。我们停车,走近其中,与之中的人攀谈起来。原来,我们来到了各国登山队的大营地。”一位朋友命题:“来自世界各地的队员们,打开机舱门,突然面对世界最高峰的奇景……”

该作品用以献给勇敢的喜马拉雅攀登者和一切奋斗的人。后来得知北大山鹰社员的死难,作曲家在扉页上写道:“谨以此曲题献给登上喜马拉雅以及永远长眠于喜马拉雅的登山队员们!自1922年至2001年,共有172名登山队员长眠喜马拉雅,2002年8月,惊闻中国北京大学登山队山鹰社又有六位青年献身于彼……愿他们在天堂能听见我的音乐!”

风格以及技法概述:音乐语言风格为多风格综合体,以期多元的音乐表现。音乐表现容量有不同风格——或辉煌宏大,或微弱的数个主题,音乐语言追求在不同层面上的精神表达,音程化是各主题构成的同一特点,而非以任何地域性音乐风格的方式去表现。现代创作中,三度音程、三度叠置和弦,被不少作曲家看成是老一套逻辑中最应该被回避和淘汰的东西,而在本作品中,作曲家反而用了很多的连续三度音程来构成主题,三度音程的属性被大为强调。在多用二(七)度增减音程而避免三度音程的现代音乐中,选择三度并把它做成一个可以滚动到任何调上去的球恰像登山一样,作为音乐升攀的步伐。主题调中心常处于游移态、多调性的、非调性因素与调性共存的状态。

主要主题:第一呈示部第一主部主题,每一步线条运动被设计成从五、四、三(六)、二,到一的音程递减概念,调中心转移(第19—27小节)。(见例1)

例1

第一呈示部第二主部主题,从二度、三度音程概念出发。

第一呈示部副部主题,从三度音程框架建立临时调中心,扩展音程,致调中心不断地游移。另外,再现部从该副部开始。(见例2)

例2(www.chuimin.cn)

第二呈示部主题,从十二音序列概念出发,主题与主题的倒影对位在大提琴与小提琴的重奏中形成。该主题在全曲出现五次。(见例3)

例3

音乐曲式结构为:双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近似奏鸣曲式,如同四个连续演奏的小型乐章:引子,第一呈示部(第一主部主题,第二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第二呈示部;展开部;从副部开始的再现部。(见表1)

表1 作品结构示意表

(陈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