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张大龙的《我的母亲》回顾与歌颂母亲的坚韧精神与理想

张大龙的《我的母亲》回顾与歌颂母亲的坚韧精神与理想

【摘要】:乐曲以音乐的手段和管弦乐的笔法色调,回顾和歌颂了母亲艰辛的人生历程、美好的理想期盼和坚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见例4)例4这个主题再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联合变化重复,音乐以一种宽厚的包容力记述了母亲在艰难岁月中所展现出的雍容气度和对生活满怀信心的憧憬。最后,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快速震音上行的音流,似从内心深处爆发出的一种力量,这是母亲勇敢面对命运打击而进行的奋力抗争。

这部交响诗作品创作于1992年,在当年全国管弦乐作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并于1993年元旦前夜由中央电视台以向全球现场直播的形式进行首演。地点:北京21世纪剧院,演奏: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陈燮阳。

乐曲以音乐的手段和管弦乐的笔法色调,回顾和歌颂了母亲艰辛的人生历程、美好的理想期盼和坚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作曲家真挚的情感激荡在乐谱的字里行间,音乐自然地从心底涌动流出。

乐曲主体是一个并列结构的三部曲式。作曲家运用主题贯穿发展的写作手法将全曲构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部分,开始10小节第一小提琴细分的两个声部以八度(或同度)关系在竖琴与其余弦乐声部和声背景的衬托下,以拍和从容的小行板速度一气呵成地将一个乐句持续发展至完满结束,形成典型的一句式乐段。这里称之为“回忆主题”。(见例1)

例1

这个主题的节奏由四分与八分音符组合,加之音调主要在平稳铺展中间插五度、六度音程跳进,气息悠长的旋律在平和质朴的宣叙中注入感情的激荡,情绪逐层上扬,渲染出带有追忆色彩的音响氛围。对母亲的回忆似一条河流冲破记忆的闸门汩汩流淌出来,虽无汹涌磅礴之势,却足以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不可阻挡的情感宣泄的脉冲……

紧接其后(第11—18小节),双簧管衔接长笛在弦乐和弦与竖琴琶音的长音和声背景上,吹出一个柔美的旋律,似一曲来自远方的山歌,清新悠远。(见例2)

例2

这个主题在节奏与旋律线条的呈现上与“回忆主题”一脉相承,但调式及主奏乐器的改变为音响平添了悠远、缥缈的色彩,使人仿佛听到了恬淡的乡音,眺望到家乡小村庄傍晚时袅袅升起的缕缕炊烟。

“山歌”之后,中提琴与大提琴连续两次呈示一个四度、五度下行跳进接反向级进的三音语汇,这个带有疑问口气的小连接仅4小节(第18—21小节),其后,“回忆主题”的开始部分在属小调(e小调)上由第一与第二小提琴以更坚定的情绪再现,随即对旋律因素进行分裂、模进和发展,木管与铜管以弱拍至强拍的短—长切分节奏架构动荡和声框架,音乐情绪也随着音响的变化而平添几分焦虑和不安。最后,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呈示一个新的动机,节拍由拍变换至拍,以连续的两拍附点节奏为主要特征,引导出一个新的音乐段落。(www.chuimin.cn)

第二部分(第38—70小节)可视为全曲的展开段落。先是圆号联合大号奏以两小节为单位的下行旋律,这里称之为“悲凉主题”,接以长笛奏出的不稳定乐句,音乐进入胶着的发展段落。(见例3)此段材料多是对“悲凉主题”“回忆主题”音调片段的分裂和模进展开。各类铜管乐器在不同声部的尖利对答,加之弦乐各声部以不规则的连音符节奏进行自由穿插,营造了一个局促不安的音乐空间。作曲家在此处似乎陷入对母亲长年劳作的回顾之中,坎坎坷坷的人生挫折充斥于艰辛的漫长岁月中。

例3

第71—125小节。开始,中提琴与大提琴在小提琴长音与竖琴分解琶音纯净音响的托衬下,歌唱般地奏出一个宽广的“奋进主题”,抒发了母亲在艰难岁月中对美好明天充满乐观期待的精神情怀。(见例4)

例4

这个主题再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联合变化重复,音乐以一种宽厚的包容力记述了母亲在艰难岁月中所展现出的雍容气度和对生活满怀信心的憧憬。直至独奏小提琴在其高音区单独呈示一个略带叹息的音调,引出由“悲凉主题”引申而来的连续下行模进进行,在弦乐各声部间交织展演,构成纵向的多调性重叠。最后,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快速震音上行的音流,似从内心深处爆发出的一种力量,这是母亲勇敢面对命运打击而进行的奋力抗争。这个音流与“抒怀”因素相互交织,推导出乐曲的第三部分。(见例5)

例5

这个完整的“颂歌主题”建立在F大调上。宽广的旋律先由弦乐与长笛主奏,圆号以对位手法予以深情呼应。之后,长号、大号联合吹出号角式的节奏音型再次引出弦乐在提升二度的G调上以更加饱满的情感重复这一颂歌,长号给予呼应对答,乐队其余各声部汇成和声的烘托,打击乐器营造热烈的气氛,音乐以磅礴的气势和澎湃的激情尽情地讴歌母亲的伟大。最后,全曲就结束在这种强烈的向上的音响洪流中。

聆听这部作品,音乐的整体基调宽广、深沉,作曲家对母亲形象的刻画已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作为个体的“母亲”,而将其升华为更崇高、更宽广意义上的祖国——母亲,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空间。

(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