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蜀宫夜宴》器乐作品评介汇编

《蜀宫夜宴》器乐作品评介汇编

【摘要】:就这样,酝酿了十七年的《蜀宫夜宴》在一个星期内便写成了。关于曲式与内涵,《蜀宫夜宴》由三部分组成。

该曲由俞抒、朱舟、高为杰创作于1981年;由四川音乐学院实验乐团首次演出于1981年四川省首届蓉城之秋音乐会;1982年年初,应邀赴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央有关单位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在1983年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乐器)评奖活动中获一等奖;1987年,缩谱被编入《中国新文艺大系(音乐集)》。

成都西郊的王建墓(永陵)中,镌有二十四幅乐舞石刻图像,它们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宫廷乐舞的重要史迹。考察这些石刻,可以知道当时蜀宫坐部伎表演的“燕乐”是何种情况,如:有哪些乐器?乐器如何演奏?等等。另外,立于众乐器演奏的正中位置还有两幅舞蹈表演的图像,据史家研究,应是表演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场景。1964年,中国古代音乐史专家朱舟先生带领欧美音乐史专家俞抒先生来此处参观。观毕,俞先生深受感动,不禁感怀起我国丰富的乐舞传统岂不就是这些地位底下、身世凄凉的乐工所创造的吗?于是心中就萌发了要写一支乐曲来纪念和歌颂那些古代音乐家的打算;然而,由于客观原因,这个打算始终未能提上日程。时间到了1981年,第一届“蓉城之秋”临近,在四川音乐学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俞先生才决定启动此项计划,并邀请朱先生的合作,请他提供有关资料。当时,朱先生告知:唐代《霓裳羽衣曲》并无全谱传下,但在宋代音乐家词人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霓裳中序第一》里还保留了一个片段,或可作为乐舞的主题。俞先生经研究姜白石歌曲后,觉得此歌难写成舞曲;于是,写作就又陷入停顿状态。

《霓裳中序第一》开头两句曲调。(见例1)

例1

偏巧,作曲家高为杰先生此时来访,俞先生就将此事告知。高先生一听,很快就认定:“可以写的,这主题很好!”既然如此,俞先生当即邀约高先生也参加此曲创作,高先生也很乐意地答应了。就这样,酝酿了十七年的《蜀宫夜宴》在一个星期内便写成了。川音领导也积极地按乐曲要求组成了编制经过革新的民族乐队(包括订购、订制特需的乐器)进行排练,演出非常成功。(www.chuimin.cn)

关于乐队的编制,曲作者考虑到既要按照乐舞石刻所示的情况来予以安排,但也不去照搬历史上的原样。具体的做法是:其今存的乐器尽可能用上,可代替的则用性能和音色与其相近的现代乐器来代替,如竖琴代箜篌等;加用弓弦乐器(当时是没有这类乐器的)以丰富乐队的表现力和调配群体性的音色;加用键盘笙(或电子琴)以作和声黏合或音色假拟,又或点缀某些特殊情趣。

关于曲式与内涵,《蜀宫夜宴》由三部分组成(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夜空宁静,月色清凉,乐工们已做好侍宴的准备。继而钟鼓齐鸣,管弦纷奏,宾主从容款步,在既恢宏又典雅的音乐声中入殿就席。第二部分:酒过数巡,绮妆的女乐登场献艺,踏着多变的乐节,表演着风靡一时的《霓裳羽衣舞》。音乐颇富舞蹈动律,并有异国情调,因《霓裳羽衣舞》源出印度《婆罗门曲》之故。第三部分:大致重现首部华贵富丽的旋律,乃宴毕的送客乐。收尾时音乐泛起了伤感的余韵,意在刻画更残漏尽,乐工们寂寞抑郁的心情

(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