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尹明五交响音画:韵》-中国当代器乐创作研究

《尹明五交响音画:韵》-中国当代器乐创作研究

【摘要】:尹明五的《交响音画——韵》是个好作品,想法好,技术好,效果好。援引作曲家自己的说法,即“作品试图以交响音画的形式,形象地表现东方民族气质(情绪)和风格。亦即在东方哲学、东方文化中内在的、独特的神美韵律”。可见,入画的就是“韵”,是韵律、气质和神韵。而在这些旋律纵向相交的每个“和声”点上,其音程的内涵也是一致的。

尹明五的《交响音画——韵》是个好作品,想法好,技术好,效果好。总之,既好听,也“好看”。其实对这部作品专家已有结论,1999年时它就获得了韩国第二届大型交响音乐作品作曲比赛的“大奖”,而在2003年十月成都召开的“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会”上则再次引起了与会作曲家们的关注与好评。作为一部管弦乐作品,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所构筑的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乐队音响世界以及他在作品中鲜明地呈现出的交响性和画意甚是让人为之叫好。说到“交响性”这个词,虽然表面上总是与音响的宏大、写法的繁复以及严密精巧的整体性构思联系在一起,但其本质上——在其题材和内容上——却一定是深刻和富于哲理性的,凡是与“交响”二字挂起钩来,就一定少不了上述这样一些特点。作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的尹明五显然是深谙此道,在这部《韵》中,各种音响被清清楚楚地一样样摆上来,中规中矩,可谓是如教科书一般“声声入耳”,尤其是对于东方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和领悟更是别有用心。但既然是“音画”,就要用音乐来画画,使别人从音乐中“看到”画面。这不仅少不得一些入画的东西,更少不了些色彩和与这些色彩纠缠在一起的丰富而缜密的线条。而这些恰好就是这部作品的不一般之处,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作曲家都以其纯熟的配器技巧和良好的音色感觉赋予音响以生动的“色彩”,使作品渗透出浓郁的画意。

入画的是什么呢?援引作曲家自己的说法,即“作品试图以交响音画的形式,形象地表现东方民族气质(情绪)和风格。亦即在东方哲学东方文化中内在的、独特的神美韵律”。可见,入画的就是“韵”,是韵律、气质和神韵。从音乐一开始,听众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气质和神韵:定音鼓、大鼓和大锣极轻的滚奏之间的相互呼应以及随后从低到高在ppp力度上逐层叠加进入的弦乐队的震音效果,很好地刻画了一个静谧、神秘、浓重、雾色苍茫的画面,而随之引入的在短笛和长笛高音区奏出的高亢和辽远的旋律则具有浓郁的东方风格和山歌风,随着声部不断的加入以及声部彼此之间的缠绕和碰撞,充分地展示了作曲家所希望的通过“缓慢而柔和的律动来表现内在的动感魅力”,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如果我们仔细地打量音乐的整体结构,的确也印证了作曲家对于这部作品严整和通盘的考虑。全曲的音乐主体可以分别看成是“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以“静”为主,音乐主要的背景都是“静态”的,绵延的持续声部和悠缓而内敛的旋律不断在弦乐和木管声部的交织中缓缓推进,不急不躁,十分稳当。音色的处理也很好地配合了这种音乐情绪的展开,在这个部分中音色的运用始终是“经济的”,一点都不铺张。弦乐队开始弱音器的使用以及铜管和木管声部大量的“留白”,为后面段落高潮的形成留下了足够的音色资源。而最显示作曲家创作娴熟手法的是音乐“动力”的形成,这种动力不是简单的力度的增加、速度的加快或声部机械的叠置,而在于声部线条的不断缠绕以及多层线条的对位所形成的丰富音响碰撞对于音乐走向高潮的内在要求,其中的每个细节都是精心妥帖的,从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一丝不苟的态度。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轻描淡写”,那么音乐的第二部分就可谓是“浓墨重彩”。作为一个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的“动中有静”的部分,“动”在这里不仅体现为一种律动上的加速度变化、力度的鲜明对比、不同音响织体的对峙,而且更多地体现了作曲家要通过音乐来表达的一种粗犷、豪放之气。音乐一开始就充满了活力与弹性,低音弦乐器的拨奏与高音弦乐器的呼应,以及各个声部快速的力度变化造成了一种稍纵即逝的印象。随后它们很快就变成了一股快速运动和绵延的音流,并不断地形成一片片呼啸而过的音响,就如同一幅幅挥毫泼墨的场景。这时,第一部分中悠长的旋律在不同的声部中若隐若现,时而在木管,时而在弦乐,时而又成为一种背景在打击乐声部涌动。但是,随着音乐的运动,音色逐渐向木管和铜管声部不断集中,并且逐渐成为一股主流音响,它们与快速运动的弦乐队音响对置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种滚滚而至的音响洪流,在这股洪流中,弦乐队、木管声部与铜管声部刚毅而坚定地交替进行,具有一种豪迈的气势,生动地展示了一种充满激情,坚韧而洒脱的音乐性格,描绘了一幅纵横捭阖的宏大画卷。

作为一位以“坐乐队”来开始自己音乐生涯的作曲家来说,这样画起来自然是成竹在胸。固然,良好的配器技术、敏锐的音色感觉以及处理纷繁复杂线条的能力使他能有效地把自己本民族的性格和人文特征融入音乐作品中,从而形成一种自己特有的音乐性格,但是,使自己的音乐能始终保持这种风格特征并使自己的音乐具有一种内在的结构力,则源于作曲家严谨的结构思维。在《韵》中,他就采用了“双级控制”——音高级/音程级——原则,构成全曲的核心音高被分成了两个呈不同音程关系的音组。(见例1)

例1

从例1可以看到,第6小节竖琴声部的分解和弦实际上可以被分成上下两个三音组,下方的三音组内部呈现了[100011]——一个四/五度、一个小二度和一个三全音的音程内涵;而上方的三音组(其中的C音是下方三音组中C音的重复,因而忽略不计)内部则呈现了[001110]——一个大二度、一个小二度和一个小三度的音程内涵。在实际作品中,这两个三音组成为控制全曲音高排列组合的最为重要的核心集合。在共时状态方面,全曲几乎所有的纵向和声的构成都是基于上述音组中的音程涵量来派生的(或是采用其中一个音组的,或是同时采用了两个音组的),并无一例外地都受到这些音程关系的控制。(见例2)(www.chuimin.cn)

例2

而在历时状态方面,横向线条的生成以及旋律的流动也是严格基于这些音程关系的,也就是说,它们就像是传统的“动机”一样,线条的延伸不仅“抽丝”于其中,而且这种“特殊的”动机还对音乐的整体展开和构成起着重要的辐射作用。

不同声部的旋律构成与这两个三音组中的音程内涵保持密切的一致性。而在这些旋律纵向相交的每个“和声”点上,其音程的内涵也是一致的。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不可否认,这种在纵横关系上的高度一致性,使得音乐在表层运动时无论怎样变化,无论有多大程度的不确定性,都能保持着一种结构内在的、深层的统一。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音乐旋律线条中对这些音程的使用并非是机械的和“序列化”的,对于音程的选择除了考虑到这种一致性外,还基于风格的考虑,其中对于大二度、小二度、三全音和纯四度的倾向性的使用,明显地使听众可以感受到东方文化中特有的歌风和神韵。

尹明五是从上海音乐学院开始自己的职业作曲家生涯的。从作曲系本科始一直到博士,王建中、杨立青等著名作曲家们的悉心指点不仅使他的作曲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他对于音色的关注以及音响的细致入微的处理也得到真传。作为一位朝鲜族的作曲家,尹明五作品中除了具备北方民族那种粗犷、率直的性格之外,朝鲜族音乐中那种洒脱、自在和怡然的气质在他的音乐中也不乏见到。除了《交响音画——韵》之外,他还有不少作品在国内外各种音乐节和作曲比赛中获奖或公演,引起专业音乐创作领域的广泛关注。而作为其中的一部代表之作,《交响音画——韵》以其独有的音乐气质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给我们的音乐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篇章。

(张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