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洛神》一书的辑录:第四部分高潮-竹笛和古筝主题交织

《洛神》一书的辑录:第四部分高潮-竹笛和古筝主题交织

【摘要】: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分别由竹笛和古筝先后陈述的两个主题,与b有密切渊源,在这一部分,作曲家将迅速变换节拍的现代技巧巧妙地融入传统的中国音乐创作中,第114—196小节中,以4小节的主题为原形,以插入和迭奏的方式,分别构成了7小节和10小节的逐渐加长的句式;随着音乐的发展,所插入的节拍越来越复杂,等各种节拍很快融合进来,并在这一部分的结束处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该曲完成于1996年8月,同年秋,在香港演艺中心首演。全曲长14分54秒。

这是作者受曹植的词《洛神赋》启发而写的一部具有浓郁古代宫廷风格的民族乐队作品。从结构上看,全曲的六个部分功能明确但又一气呵成,具有较为自由的集中对称特征;从配器上,全曲深入挖掘了极具特色的民族乐器的组合与对比,丰富、细致、绚丽的色彩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民族乐队配器方面“印象派”风格的追求;在展开手法上,全曲则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迭奏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又适当地融入了一些现代和声和节拍技术并与古朴的乐风结合得浑然天成!

第一部分几乎以单旋律的形态,以#C角调式陈述了全曲的两个重要主题,一个是建立在七声雅乐角调式基础上、蜿蜒下行的音阶性质主题a(第1—3小节)。(见例1)

例1

另一个是基于五声调式性质、迂回跌宕的主题b(第8—9小节)。(见例2)

例2

然后是这两个主题的变化应答。这一乐章也具有引子功能,与具有尾声功能的第六乐章(第362小节起,由主题a构成)遥相呼应,同时伴随着调性的再现。(www.chuimin.cn)

第二部分(第28—109小节)刚开始是主题b的变化形式,随后又出现了一个对比的主题c。(见例3)

例3

从旋律线条的起伏上看,主题c与主题a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部分(第110—149小节)调性变化较为频繁,其中a是主导的材料,另外还有b和c的展开。同时,这两部分又与第五部分(第328—361小节)相呼应,尤其是第二部分,在调性上与第五部分也是一样的(#F羽)。

第四部分(第150—327小节)是全曲的高潮,分别由竹笛和古筝先后陈述的两个主题,与b有密切渊源,在这一部分,作曲家将迅速变换节拍的现代技巧巧妙地融入传统的中国音乐创作中,第114—196小节中,以4小节的主题(2小节拍和2小节拍)为原形,以插入和迭奏的方式,分别构成了7小节和10小节的逐渐加长的句式;随着音乐的发展,所插入的节拍越来越复杂,等各种节拍很快融合进来,并在这一部分的结束处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全曲的整体结构,体现出“散—中—快—散”、具有中国传统音乐中段分、集成式的集中对称结构,这种特征甚至体现在除第四部分之外的其他各个次级部分中,两个对比的主题以渐变的原则,以花腔式的、装饰性的展开及织体构成手法,以单色性乐器为主并辅以细致的、以平稳过渡为主的色彩变化,表达了中国音乐哲学中所独具的克制、中庸,而西方技术的融入和力度、速度、材料等因素对比的增强(第四部分),又充分折射出作者意象中激情的宣泄。尤其是古筝所特有的揉、压、托、劈、挑、抹等技巧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灵动、“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的婉约、“……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渌波”之神韵!

(王桂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