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是杨青受笛子演奏家张维良之约,于1991年创作的笛子协奏曲,1992年在北京首演。《苍》在笛子的音域和演奏技术上都有很大的拓展。《苍》自首演以来,一直是演奏家和听众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它的成功,不仅因为其源自民间曲调的流畅音乐语言使人感到亲切,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娴熟贴切,还因为《苍》的个性十分鲜明,豪放粗犷、情感丰富、充满诗意,如一幅泼洒自如的水墨画。......
2023-11-03
《裂谷风》作于2002年,在2003中国成都国际现代音乐节暨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上发表,由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队首演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厅。
2004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届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奖中,交响音诗《裂谷风》荣获中小型作品三等奖。
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穿过攀西大裂谷,裂谷地处纵深的横断山系,它神奇的地质构架和悠远古朴的文化背景给人无限遐想;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众多的民族之间的文化渗透与交融所形成的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不时给人新的臆想。这些丰厚的人文积淀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思维空间。《裂谷风》的创作构思即源于此,它是曲作者对攀西文化深刻思考的结果。
《裂谷风》在音乐核心主题材料上选用了具有浓郁的攀西地域风格的音列素材,象征裂谷地区民族的融合特征,它们分别以三个四音音组共同组成十二音音列。第一音组:B宫系统(B—#F—#G—#C);第二音组:♭E宫系统(♭E—C—♭B—F);第三音组:D宫系统(D—A—E—G)。
作品在节奏上运用了传统节奏律动与数值化相结合的节奏组织形式。从感性及理性的不同角度做了精心独到的设计,将节奏局部的原始作用提升到整部作品的宏观组织高度。《裂谷风》的曲式结构运用变奏性的体裁和拱形结构方式,从主题音列材料、织体、音色、节奏、力度和速度等不同角度控制全曲,形成非精确的镜像结构形态。(www.chuimin.cn)
在配器设计上,乐曲注重音乐材料的横向关系和乐队音色组合色彩的明暗对比,展示出乐队大幅度的力度对峙与张力,音色与声部层次多样而极具动感。这是作者非融合性动力型配器思维的结果,体现出作者对当代作曲理念广泛的接纳与充分关注。
《裂谷风》的创意发端于攀西裂谷的地域和人文背景。作者面对嶙峋的山脉与漫长的历史长河,用音乐作品作为精神和思想的表述载体,其文化含义已超出音乐作品本身。着眼于这种文化高度之上的《裂谷风》,其人文底蕴显得更加厚重。作者的一切前卫和传统的作曲技法的取舍都根植于这段超长跨度的文化土壤,因此,《裂谷风》在听觉上既“远古”又“现代”。
(杨首株)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苍》是杨青受笛子演奏家张维良之约,于1991年创作的笛子协奏曲,1992年在北京首演。《苍》在笛子的音域和演奏技术上都有很大的拓展。《苍》自首演以来,一直是演奏家和听众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它的成功,不仅因为其源自民间曲调的流畅音乐语言使人感到亲切,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娴熟贴切,还因为《苍》的个性十分鲜明,豪放粗犷、情感丰富、充满诗意,如一幅泼洒自如的水墨画。......
2023-11-03
《B 大调钢琴协奏曲》,由丁善德创作于1984年,作品编号为第23号。丁善德于1984年6月着手写《钢协》钢琴部分,次年2月起,为《钢协》配器,3月完成,5月18日,在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李名强担任钢琴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钢协》配器简明而富有效果。作为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之于《钢协》的个性化配器,彰显出独特艺术魅力。因此,《钢协》可谓是钢琴技术展示库。......
2023-11-03
全曲长约19分钟,分为四个段落,标题分别是:《寂》、《情》《激》、《泣》。在第四部分《泣》中,马林巴小心地演奏由“哭泣的主题”演变而来的半音下行式的“背景”,小提琴奏出一个新的、旋律性较强的主题,作曲家称这一段为“无声的、内心的哭泣”。......
2023-11-03
《菊豆与天青》完成之后,作者又开始了交响序曲《京韵》的创作,并于1993年11月完成,1994年4月于北京音乐厅星期音乐会上作为开场曲目由袁芳指挥、中国广播交响乐团首演,大获成功。乐曲开始由三支小号领奏,呈示出了明亮而辉煌的主题:随后就是来自京韵大鼓音调的、由铿锵有力的乐队全奏与弦乐急速的十六分音符对置而成的主部主题:;抒情而饱满的副部主题由大提琴和大管在低音区奏出了歌唱般的旋律:。......
2023-11-03
全曲的引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乐队全奏与打击乐的强奏遥相呼应,动机来自古曲《苏武牧羊》旋律音调分解的第一句。交响幻想曲《苏武》以古曲《苏武牧羊》的旋律音调为基础,分解重组了两个主要主题,对音乐形象进行了直接切入并构成了性格对比。......
2023-11-03
作品《Pixel Delay》是应两位竖笛演奏家所约,为2006年德国艾森音乐学院夏季露天音乐会而作。全曲由主题及四个变奏组成,作品以法国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库普兰的“Le Rossignol-en-amour”主题为变奏素材,用间离的手法使主题素材不断向前发展。音符数量的选择是由数列“2—3—4—x—4—x—6”而决定,同时音列选择也与变奏核心“a—d—e—d—c—b—a”相对应。该作品获得2006年第三届中国“Musicacoustica”电子音乐作曲比赛B组一等奖。......
2023-11-03
王西麟于1999年4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在2000年和2001年又经过两次修改。第四部分就像一部交响曲的最终乐章,以前的各种主题在铜管独奏的音响中重现。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解答了一个非欧洲血统,但用西方音乐语言创作的作曲家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利用一种借来的音乐语言结构创作音乐的同时又不失种族和文化的个性。......
2023-11-03
交响叙事曲《乌江恨》创作于1986年,同年由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首演于名古屋。近20年来,杨立青教授创作的《乌江恨》在国内外重要的音乐节及音乐会上多次演出,成为当代中国交响乐音乐中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乌江恨》由引子、列营、鏖战、楚歌、别姬、尾声六个段落组成。此时,杨立青先生留德归来创作《乌江恨》,具有非常意义上的选择。英雄项羽乌江自刎悲剧的再次演绎,将原有的历史情境进行了更为强大、史诗般的再现。......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