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杨新民:中国器乐《裂谷风》荣获作品评奖

杨新民:中国器乐《裂谷风》荣获作品评奖

【摘要】:2004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届音乐作品评奖中,交响音诗《裂谷风》荣获中小型作品三等奖。《裂谷风》的曲式结构运用变奏性的体裁和拱形结构方式,从主题音列材料、织体、音色、节奏、力度和速度等不同角度控制全曲,形成非精确的镜像结构形态。《裂谷风》的创意发端于攀西裂谷的地域和人文背景。着眼于这种文化高度之上的《裂谷风》,其人文底蕴显得更加厚重。

《裂谷风》作于2002年,在2003中国成都国际现代音乐节暨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上发表,由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队首演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厅。

2004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届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奖中,交响音诗《裂谷风》荣获中小型作品三等奖。

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穿过攀西大裂谷,裂谷地处纵深的横断山系,它神奇的地质构架和悠远古朴的文化背景给人无限遐想;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众多的民族之间的文化渗透与交融所形成的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不时给人新的臆想。这些丰厚的人文积淀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思维空间。《裂谷风》的创作构思即源于此,它是曲作者对攀西文化深刻思考的结果。

《裂谷风》在音乐核心主题材料上选用了具有浓郁的攀西地域风格的音列素材,象征裂谷地区民族的融合特征,它们分别以三个四音音组共同组成十二音音列。第一音组:B宫系统(B—#F—#G—#C);第二音组:E宫系统(E—C—B—F);第三音组:D宫系统(D—A—E—G)。

作品在节奏上运用了传统节奏律动与数值化相结合的节奏组织形式。从感性及理性的不同角度做了精心独到的设计,将节奏局部的原始作用提升到整部作品的宏观组织高度。《裂谷风》的曲式结构运用变奏性的体裁和拱形结构方式,从主题音列材料、织体、音色、节奏、力度和速度等不同角度控制全曲,形成非精确的镜像结构形态。(www.chuimin.cn)

在配器设计上,乐曲注重音乐材料的横向关系和乐队音色组合色彩的明暗对比,展示出乐队大幅度的力度对峙与张力,音色与声部层次多样而极具动感。这是作者非融合性动力型配器思维的结果,体现出作者对当代作曲理念广泛的接纳与充分关注。

《裂谷风》的创意发端于攀西裂谷的地域和人文背景。作者面对嶙峋的山脉与漫长的历史长河,用音乐作品作为精神和思想的表述载体,其文化含义已超出音乐作品本身。着眼于这种文化高度之上的《裂谷风》,其人文底蕴显得更加厚重。作者的一切前卫和传统的作曲技法的取舍都根植于这段超长跨度的文化土壤,因此,《裂谷风》在听觉上既“远古”又“现代”。

(杨首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