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杨立青《乌江恨》:中国器乐创作巅峰!

杨立青《乌江恨》:中国器乐创作巅峰!

【摘要】:交响叙事曲《乌江恨》创作于1986年,同年由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首演于名古屋。近20年来,杨立青教授创作的《乌江恨》在国内外重要的音乐节及音乐会上多次演出,成为当代中国交响乐音乐中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乌江恨》由引子、列营、鏖战、楚歌、别姬、尾声六个段落组成。此时,杨立青先生留德归来创作《乌江恨》,具有非常意义上的选择。英雄项羽乌江自刎悲剧的再次演绎,将原有的历史情境进行了更为强大、史诗般的再现。

交响叙事曲《乌江恨》创作于1986年,同年由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首演于名古屋。该作品在1986年中国首届唱片奖作曲比赛中获第二名。近20年来,杨立青教授创作的《乌江恨》在国内外重要的音乐节及音乐会上多次演出,成为当代中国交响乐音乐中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

乐曲以中国传统琵琶名曲《霸王卸甲》为蓝本,以集合了中西方传统与现代观念的音乐语言为融汇点,透过琵琶与交响乐队丰富的表现力,将项羽自刎乌江的历史故事,进行了新的、具有相当深度的再诠释。

《乌江恨》由引子、列营、鏖战、楚歌、别姬、尾声六个段落组成。

引子。作为先导的打击乐勾勒出场景,铜管乐器号角般的因素由远而近,并引出“别姬”贯穿性的主题,委婉而悲凉的旋律交织着铜管的呼号,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悲剧色彩。琵琶的华彩段仿佛是充满矛盾、焦虑与苦痛的内心独白,当“别姬”主题再度哭诉,音乐又蒙上了浓烈的悲剧气息。

列营。气势磅礴的“英雄主题”刻画了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的气概,音乐画面般地写意,从夹杂着步伐与号角声的远景至霸王仰天长啸的坐骑。紧张和不安的律动在增长,琵琶与乐队交织着,音乐起伏喧嚣后,是一片阴森与焦灼不安的沉寂,决战在即。

鏖战。作曲家以娴熟的笔墨刻画了古战场上惊心动魄的画面。叠置的小二度、不规整的节奏重音交错、多调性,音乐所具有的展开性写法特征,将不同声部的点与短促的线条编织成浑然一片的交响。复合了钢琴和高音打击乐器等音色的尖锐敲击声对峙着铜管和弦乐器紧张地进行,膜鸣和金属打击乐器的强击仿佛血战中的刀光剑影。琵琶的各种效果与炫技奏法,粗犷而浓烈地渲染了音乐气氛。(www.chuimin.cn)

楚歌。夜幕下的楚军悲闻汉军四面而来的楚歌,一片凄惨。加弱音器的铜管乐器奏出的号角声,远远传来,此起彼伏。琵琶在弦乐器色泽苍白而又无力的背景上,和着几声梆子与木鱼的哀怨,吟唱着楚歌——这是汉军亡我的前奏,更是悠悠思乡曲……作曲家笔下的“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场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别姬。琵琶柔弱的呻吟随着木管、弦乐、铜管和打击乐的渗透,渐渐涌动为激越的呐喊。乐曲进入高潮,音乐以巨大的感染力诉说着项羽与虞姬的生离死别,烘托并升华了人性的坦然与真切。琵琶的华彩将乐曲引入尾声。

尾声。音乐很宽阔,厚重夹杂着空旷,前面乐思延伸的气氛依稀可见。在充满凄凉、悲戚的“别姬主题”再次出现后,琵琶的轮指滚动着葬礼般的哀伤和无限的感叹。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国充满朝气的一代年轻作曲家放眼看世界的时期,是现代作曲技法为人们视为探索开创而又极富争议的转换阶段。此时,杨立青先生留德归来创作《乌江恨》,具有非常意义上的选择。在充满厚重的历史感面前,在现代技法与意识占据人们视野的前沿中,作曲家取用中国古老历史题材,彰显了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尊重。而在音乐语言上的探索,对传统音乐具体而微的研究,使得传统的现实主义叙述方式在作曲家才华横溢、娴熟精良的现代技法的衬托下,有古有今、尽显功力。历史与现代意识的对话、融合,在乐曲中散发出磅礴的富有冲击力的戏剧性、抒情性!英雄项羽乌江自刎悲剧的再次演绎,将原有的历史情境进行了更为强大、史诗般的再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作曲家创作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力的沉着深厚,对既往的历史记忆和现代意义上技法的追求,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交融结合,深深体现了作曲家的人文品格艺术品位和美学观念。

(郭树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