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震亚:《繁星颂》-中国器乐创作研究的成果

王震亚:《繁星颂》-中国器乐创作研究的成果

【摘要】:1979年,罗忠镕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十二音序列作品——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而时隔五年之后面世的《繁星颂》,则是我国第一部以十二音序列技术创作的乐队作品。因此,作曲家笔下的“繁星”不仅是指宇宙太空的星球,也是这些“科技新星”在神州大地上熠熠闪光的生动写照。罗忠镕如此,王震亚也不例外。作为一部试验性质的纯十二音作品,《繁星颂》在除音高之外的其他方面均采用了十分传统的手法。

该曲作于1984—1985年间,1985年由袁方指挥广播交响乐团在北京首演。尽管这部作品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后来也很少上演,却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现代作曲观念与技法逐渐传入我国,不断使我们的音乐实践焕发出新的生机。对于这些新的观念与技法,长期遭受禁锢的作曲家们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一边在创作中进行探索性的运用,并取得了一些创造性的成果。1979年,罗忠镕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十二音序列作品——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而时隔五年之后面世的《繁星颂》,则是我国第一部以十二音序列技术创作的乐队作品。

这是一部单乐章的交响诗,具有一定的标题性意义。经历了“文革”的十年动乱,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各行各业纷纷传出科技创新的喜讯,全国人民的精神都受到极大鼓舞。因此,作曲家笔下的“繁星”不仅是指宇宙太空的星球,也是这些“科技新星”在神州大地上熠熠闪光的生动写照。

十二音序列是西方现代音乐中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但每一位成熟和有责任心的中国作曲家在借鉴使用外来技术时都会不同程度地考虑到我们民族自身的风格与特色。罗忠镕如此,王震亚也不例外。他们在序列的安排上不约而同地都体现出民族五声性的特点,只是手法各不相同。

该曲序列安排的最大特点是直接用两个宫音为三全音关系的五声音阶以间插的方式构成,如序列原形中的“C宫五声音阶”与“G宫五声音阶”,序列倒影中的“A宫五声音阶”与“D宫五声音阶”等。余下的一个增四度、减五度音程则直接放到序列最后两音的位置上(逆行时到最前)。这样的处理使得该序列在音响上具有两种使用的可能性:如果按原样使用,该序列的音响具有较高的紧张度,因为第1、2、3音与第6、7、8音为连续的小二度,第4、5音与第9、10音之间为三全音,另外每个序列结尾(或开始)处还有一个固定的三全音音程。而有时为了在作品中突出五声性的音响,作曲家在处理序列材料时也将构成序列的五声音阶部分甚至全部都显露出来,这样不仅在音响上变得相对缓和一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些许民族风格的特征。(www.chuimin.cn)

作为一部试验性质的纯十二音作品,《繁星颂》在除音高之外的其他方面均采用了十分传统的手法。该作品为一个三部性的拱形结构,前后两部分速度稍慢,力度较弱,织体层次也较为单薄,以各种形式的音点或短小的线条为主,中间部分则与前后两端形成对比,速度、力度及织体层次都不断增长,并在第125—132小节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潮区。

从序列的处理手法来看,该作品显然还不够成熟。但这毕竟是我国第一部用十二音序列手法创作的乐队作品,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作曲家对序列构成的五声化处理以及试图用十二音技术来表现标题性内容的尝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