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平1936年受党组织派遣来邬隘,在邬隘街西隅开设“博平抗日救护队”,参加队员有邬葆润、邬志良、邬卫平、倪巧珍等20多人。王博平还经常在邬隘祠堂为村民传授医护知识。抗战胜利后,王博平因身份暴露,无法在邬隘开展工作。午饭后,身为镇海县副县长的王博平就步行离开邬隘,过布阵岭去镇海。......
2023-09-27
《三峡素描》是一首中型规模的交响音诗,它是作曲家近晚年时期的作品。该曲曾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在1981年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奖中获优良奖。198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该曲的袖珍总谱。
三峡是对长江上游重庆至湖北省境内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这里的自然风光险峻,两岸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除了自然风光外,一些历史的典故和传说,如“白帝城”“神女峰”“王昭君故乡”等更增加了三峡的人文魅力,这些也许就是激发作曲家创作该曲的精神动力。
该曲由六个片段组成,从各个侧面对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内涵进行了描绘和抒发。这六个片段分别是:I.朝辞白帝彩云间;II.在峡中;III.身披白云经纱的神女;IV.王昭君故乡——宁静的香溪;V.悬崖上的橘柑园;VI.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六个片段的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中的头尾两句,把它们串联了起来,使得这六个片段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峡画卷。
虽然整个乐曲被六个标题划分开来,但在音乐发展的布局上,可把它看作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单章式套曲结构,其中Ⅰ与Ⅱ构成第一部分,Ⅲ构成第二部分,Ⅳ、Ⅴ和Ⅵ构成第三部分,与三个乐章的交响曲类似。全曲按乘船行进的过程,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表现了作曲家对祖国山河与文化的赞美。
在创作手法上,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自然小调式的特殊处理,即在自然小调音阶中加入升高的三级与七级音。通过与该自然音级的混合运用,产生独特的旋律音调与和声效果。此外,在管弦乐队音色的处理上讲究清淡、透明,注重写意性。
片段Ⅰ由两部分构成,英国管(第9—28小节)与第一小提琴齐奏(第29—43小节)各承担一部分,它们构成一个平行复乐段。旋律中由于引入了a小调式升高半音的三级音(#C),使得它与自然的七级音(G)之间间接地构成了增四度效果,加上伴奏声部建立在A音上的大小三和弦的交替变换,从而烘托出身处“彩云间”的意境。(www.chuimin.cn)
片段Ⅱ先由钢管组吹奏出一个片段Ⅰ主题的变体(第44—52小节),这相当于一个引子,其大调的色彩与强的力度,把人们一下子带入山的险峻环境中。随后出现了一个新主题(第57—73小节),大管与圆号吹奏出一个大起大落的旋律,在木管与弦乐上下交叉翻滚音型的衬托下,表现出水流的湍急。接着出现的一个由钢管组奏出的三拍子柱式和声进行(第74—83小节)在小提琴声部干净有力的节奏音型推动下,使人们仿佛听见了巨浪对山石的撞击声。经过两小节的过渡,音乐又回到了片段Ⅰ的主题(第86—104小节),这时,在长笛与单簧管吹奏的主题旋律上方,增加了一个第一小提琴声部的固定对位声部。此后,前面由大管与圆号吹奏的表现水流的主题与片段Ⅰ主题又分别出现一次,只是水流逐渐平静下来,似乎“三峡”的旅程暂告一个段落。片段Ⅰ与片段Ⅱ在音乐上紧密联系,头尾呼应,因此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完整的结构。
片段Ⅲ由四个不同的主题构成,即欢快的诙谐性主题(第164—173小节)、自由节奏主题(第179—204小节)、舞蹈主题(第207—214小节)与进行曲主题(第215—218小节)。在这个片段中,作曲家主要通过不同主题的对比来塑造巫山“神女峰”的巍峨高峻和神秘莫测。特别是由长笛独奏的自由节奏主题,即兴式的节奏处理与调式变音的运用,描绘出一个动人的“山在虚无缥缈间”的神女画面。在结构处理上,如果把诙谐性主题当作一个引子的话,那么该片段接近带有再现的三部曲式,不过自由节奏主题在再现时(第245—261小节)节奏不再自由,而是以正常的速度和强力度把这个片段推向了高潮。
片段Ⅳ、Ⅴ和Ⅵ由于不间断演奏以及主题的前后呼应处理,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结构上看,它构成了一个回旋曲式。主部在片段Ⅳ的第279—314小节,它是一个歌唱性主题,在十六分音符等时值节奏运动的衬托下,显得柔和动人。第一插部出现在第337—344小节,这是一个欢快活泼的舞蹈主题,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片段Ⅳ与片段Ⅴ头尾紧密相连,在经过一个短暂的引导句后,主部主题第二次出现(第391—419小节),这次在音色处理上更强调了深情(用小提琴的G弦及大提琴)。至第429小节时,出现了第二插部,作曲家在这里采取了类似中国戏曲音乐中“紧拉慢唱”的手法,即把长气息的歌唱性旋律线条与急促的万马奔腾式的持续节奏运动相结合,充分抒发了人们面对三峡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片段Ⅵ以长号的音色再现了主部主题(第493—505小节),其悠远的音色效果犹如回荡在三峡两岸的回声,暗示着“一叶轻舟”已顺流而下,最终在钢片琴声的映衬下,消失在远处的天际。
(陈鸿铎)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王博平1936年受党组织派遣来邬隘,在邬隘街西隅开设“博平抗日救护队”,参加队员有邬葆润、邬志良、邬卫平、倪巧珍等20多人。王博平还经常在邬隘祠堂为村民传授医护知识。抗战胜利后,王博平因身份暴露,无法在邬隘开展工作。午饭后,身为镇海县副县长的王博平就步行离开邬隘,过布阵岭去镇海。......
2023-09-27
学习素描人像,可以为下阶段学习色彩人像打下坚实的基础。初学素描人像,应当把前一阶段学习石膏像的知识应用到人像上来,因为人像的基本结构、明暗关系等和石膏像是一致的。素描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十七世纪有伦勃朗,十九世纪有门采尔,他们的素描在多贴近生活,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伦勃朗的肖像画,能深刻地刻画人物性格。......
2024-01-27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③大苏泛舟赤壁首先总述,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奇巧”,并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接着分四段分述,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以“灵怪”照应“奇巧”。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船体的长度和高度体现核舟之小。......
2023-07-03
单一几何体绘画不需要太多的考虑构图、主次的关系,而组合几何体素描增加了素描的“构图技术”和“主次技术”,使画面新添了前后关系、重叠关系、穿插关系。改变了“画面结构”,由造型因素的反复出现,新构成了画面的“节奏关系”。明暗关系整体表现方法是指:将组合几何体中所有个体的明暗相同“因素”相互对比,建成形体明暗关系。这些“因素”包括:明部系统、暗部系统和明暗的“六个色调”。......
2024-01-2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学史通理,承先贤智慧光芒;传史明德,育华夏未来栋梁。高中教学关乎学生高考命运。历史这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再传之以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自然长久受益。依托考试、通过对试题的讲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一员,我不仅有自我提高的义务,还有带领本校教师共同提高的职责。教科研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快速路”。......
2023-07-04
唐代的王义方贬官海南,以诗书礼义教化百姓,使风俗变易,促进地方文明。在他任上,禁止所属官吏收受群众的馈赠,以清廉自守,深得群众的敬重。南宋初年,崔与之任广西提点刑狱,浮海巡视海南,奖廉劾贪,成效显著。当时,海南特产苦艼茶,州县强征作为贡品,又强征妇人织吉贝布,一时成为民之大患。可谓一代廉吏,风采昭然。以上为宋代以前,海南地方曾留芳世代的廉吏典型,虽未完备亦可见一斑。......
2023-09-27
就拿石膏头像“小卫”来说,头部的外部形态特征是由内在头骨结构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头骨结构和脸部肌肉有所了解。石膏像这一绘画训练载体,材质单纯,形象划一,形式训练的局限性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石膏像素描可以不讲究形式。同一个“小卫”,可以以不同的素描形式出现,有的构图胜,有的用笔胜,有的节奏胜,充分诠释了形式的存在价值。......
2024-01-27
项目四素描与设计的转换重点内容素描与设计,设计草图,设计素描,创意思维,设计构图,设计草图的分类,跨越方法。素描注重形象思维,强调的是艺术的审美与真实,而设计更强调设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方式,所以素描作为设计的基础“语言”而存在。......
2024-01-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