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0年5月。力图探求存在与虚无的关系,以及生命与自然的运动现象和规律。第二组四音列是第一组的倒影,其间的音程数与第一组四音列完全一致。音色与音区的高低同质,这三项主要的音乐要素完全一致地呈现出完美的拱形线条形态。后面,是原形序列的严格逆行的变奏。低音曲笛的音色,不由得使人产生一些生命初期的某种悲凉凄楚感。......
2023-11-03
《第四交响曲》是王西麟的一部力作。21世纪的到来触动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过去,更是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反思。
王西麟于1999年4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在2000年和2001年又经过两次修改。这部40分钟的作品为单乐章形式,却承载了一个四乐章的交响曲必备的戏剧性对比。
第一部分是一段五个声部的弦乐赋格。开头部分很缓慢,一个长呼吸的旋律渐渐成长为一片巨大的音群。由低音提琴引入的长达25小节的主题,极具表现力和叙事性,在两个半八度的音域之间旋律伸展起伏,逐渐生长壮大。作曲家说,这一主题是深植于他内心的陕西、山西传统地方戏曲的叙事性旋律风格的交响性重建。主题旋律重点在四度音程和颇为匀称的节奏,且都是中国曲调最典型的特征。在这里王西麟写道:“人类生命和命运的历史长河——混沌、漫长、苦难、迷茫、愁苦、孤独、无奈、忧伤、彷徨、焦虑、愤懑、寻觅、困惑、漂泊、思索、祈盼……人类生命和命运的历史长河,也是我生命和命运的艰难历程。”
第二部分在全曲四个部分中最不和谐、最激动不安。这是全曲最具戏剧化的段落,被作曲家分为两段。第一段作曲家描述的是铺天盖地突然袭来的巨大灾难、浩劫、罪恶、毁灭、杀戮、抗争……可以看作是对人类普遍残酷性的全景式描写。第二段表现的是生命在巨大的黑暗和无底的深渊中、在无法摆脱的无形巨网中的挣扎和煎熬,是作曲家亲身经历的近镜头特写。第一段以突如其来的、极端嘈杂的不协和音开始,令人大吃一惊!由三个16小节长的乐句组成,每一乐句的结尾都以打击乐器导入下一个单元。作曲家以渐进的方式构筑张力,音响一层层汇集,逐渐加大,类似中国传统锣鼓的进行方式。在一片音块的背景下,小提琴奏出一个半音阶的主题。在第169小节,在高音弦乐和木管奏出的一片轻微噪声中,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再次奏出赋格主题的旋律,似乎宣告着下一主题的降临。第175小节以后的一段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音块一气呵成,直到第325小节达到高潮。第325小节到第354小节进入第一次较小的高潮。第二段从第371小节开始,由8小节长的节奏对位组成,在每个单元的开头用鞭子打出一个4小节的固定音型,王西麟说,这表现了行刑中皮鞭凌空而至,钝刀子割肉的苦痛。在第421小节,赋格主题时值扩大后重新出现,表达了一个受摧残的灵魂好像在地狱的刀山剑树中挣扎、煎熬。这是整部交响曲最感人和最有力的地方,可以把第421小节到第499小节看作真正进入高潮,并造成持续性的高潮区。这时主题在弦乐的齐奏中渐强,并在第475小节全体乐队采用齐奏,达到高潮区中的最高点。
第三部分近似于一首抒情的挽歌,而第四部分则是一个充满动力和力量的庞大结尾。这是全曲最有表现力和抒情性的一部分,作曲家说这是死难、哀悼和丧葬。开头是不同声部分奏的小提琴紧密地相继奏出下滑音,从而再造出哭泣背景。在第508小节,一个有着强烈的叙事性独奏大提琴主题出现。自第537小节起,是这一大提琴主题的同度卡农,弦乐组的每个声部相差半拍。第570小节,作曲家说:“前面的哭诉在这里成了弦乐群痛哭号啕的应和。在这之后,小提琴更深入地阐释了主题,表现苦难净化了人的灵魂并使之崇高。”最后,第三部分在以交错的增四度为基础的和弦营造出的合唱般的氛围中结束。(www.chuimin.cn)
第四部分就像一部交响曲的最终乐章,以前的各种主题在铜管独奏的音响中重现。这是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作品命题的回答。第710小节,赋格主题再现,节拍时值扩大,但背景音块并没有再现。因而主题更具调性,并产生了新的意义。作曲家指出:“这段音乐意在提醒听众:人类的苦难和罪恶并没有死亡,它们对人类灵魂的压迫还在继续。”从第710小节到第722小节的赋格主题在第723小节到第736小节被两次打断,在第737小节才重新回来,铺向高潮的结尾。
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解答了一个非欧洲血统,但用西方音乐语言创作的作曲家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利用一种借来的音乐语言结构创作音乐的同时又不失种族和文化的个性。他的处理手法是把中国音乐的特征和元素融入他的创作手法之中,变作音乐语言的一部分。乐曲的主题带有中国戏曲音乐的特征,但并不是直接照搬,而是对中国传统旋律的音程特性的综合,民间音乐中的散板也被转变成交响乐中长呼吸史诗式的主题。他的音乐的民族性也在于他的作品诉说的都是他个人的亲身经历,都是有关民族和个人的苦难、不公和残酷,探讨的是民族的命运和未来。
(尚洪刚)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第四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90年5月。力图探求存在与虚无的关系,以及生命与自然的运动现象和规律。第二组四音列是第一组的倒影,其间的音程数与第一组四音列完全一致。音色与音区的高低同质,这三项主要的音乐要素完全一致地呈现出完美的拱形线条形态。后面,是原形序列的严格逆行的变奏。低音曲笛的音色,不由得使人产生一些生命初期的某种悲凉凄楚感。......
2023-11-03
《B 大调钢琴协奏曲》,由丁善德创作于1984年,作品编号为第23号。丁善德于1984年6月着手写《钢协》钢琴部分,次年2月起,为《钢协》配器,3月完成,5月18日,在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李名强担任钢琴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钢协》配器简明而富有效果。作为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之于《钢协》的个性化配器,彰显出独特艺术魅力。因此,《钢协》可谓是钢琴技术展示库。......
2023-11-03
全曲长约19分钟,分为四个段落,标题分别是:《寂》、《情》《激》、《泣》。在第四部分《泣》中,马林巴小心地演奏由“哭泣的主题”演变而来的半音下行式的“背景”,小提琴奏出一个新的、旋律性较强的主题,作曲家称这一段为“无声的、内心的哭泣”。......
2023-11-03
《两乐章交响曲》创作于1986年,该作品具有20世纪先锋派的现代作曲技法风格,受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风格的影响,其和声结构、配器织体、构思理念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哲理性和开放性,是一部高度抽象的先锋主义和泛调性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的作品。《两乐章交响曲》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乐章,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三个乐章的结构。......
2023-11-03
《长江交响曲》是著名作曲家王世光创作的一部力作。王世光以“高雅艺术要搞好群众关系”为理念创作了《长江交响曲》,表达了自己的长江情怀。作品是由四个乐章组成的交响套曲。主要音乐主题采用历经考验的歌曲《长江之歌》为基础。引子中采用《长江之歌》的部分音调,从弦乐的高音区飘出,似曾相识又不完全相同的旋律不断反复展开,鲜明地宣示了交响乐的主题内涵,然后便进入本乐章的主体。......
2023-11-03
其音调中的上行四度犹如佤山挺拔的线条,下行大二度的进行则凸显出佤山的雄浑与坚定,整个动机音调成为佤山雄伟身姿的缩影。例1佤山主题的核心动机原型见例1。而在这个过程中,各声部的进行始终以细胞音程或细胞因子音程为主要的距离依据。从裂度来看,正好是“最小细胞因子—细胞音程—最小细胞因子”这样呈中心对称的规律。......
2023-11-03
独奏小提琴柔美地奏出《长城谣》的曲调。《长城谣》共16小节,是典型的带再现的单二部结构,其内部即含有对比因素。(见例3)例3这是《长城谣》悲怆情调的引申,它发展了主题原本蕴含的那缕哀伤的愁思,加重了主题的悲剧色彩。《长城谣》作为第二插部出乎意料地响起,由于速度、节拍调性(G宫)、织体、音色等的变化,一改前一乐章压抑的情绪,变得优美、欢畅。......
2023-11-03
《第一交响曲》由作曲家完成于1986年,由陈燮阳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于1986年5月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从20世纪中国社会的“文革”事件到人类的历史“命运”,从人类的“命运”到人性的深刻思考,这是朱践耳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第一交响曲》真正的思想主旨,更是作曲家朱践耳运筹了近十年,才完成写《第一交响曲》的真正缘由。其中第一乐章的引子“恐怖”动机的扩大倒影,以及各种移位均有呈现。......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