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谭盾《西北组曲》:中国当代器乐创作研究、作品评介汇编

谭盾《西北组曲》:中国当代器乐创作研究、作品评介汇编

【摘要】:《西北组曲》创作于1985年,是谭盾在他的舞剧《黄土地》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配器,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创作的组曲。开始定名为《黄土地组曲》,稍后改为《西北组曲》。这部分旋律以在西北流传很广的民歌《信天游》为基础。第二乐章《闹洞房》极富生活气息,描写了西北生活的重要插曲——闹洞房。

《西北组曲》创作于1985年,是谭盾在他的舞剧《黄土地》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配器,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创作的组曲。开始定名为《黄土地组曲》,稍后改为《西北组曲》。该曲是谭盾最为著名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民族乐团演奏最多的曲目之一,前些年中央民族乐团出国访问,每次都要演奏这首作品。

整首作品以中国西部的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是在浓郁的民族音乐语汇上加以专业的作曲技术创作而成的。一方面近乎“原汁原味”的西北民歌对生活在广袤、苍凉的西部大地上的劳动人民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一方面富有创意的创作手法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惊喜。作者用“情境画”的方式,通过描写生活中颇具特色的几个场景对西部人民进行形象的刻画和热情的赞美。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还将人声与乐器相结合,在首尾两个乐章中,苍劲而又充满激情的男声使作品充满了张力和灵气。

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分别是①《老天爷下甘雨》,②《闹洞房》,③《想亲亲》,④《石板腰鼓》。

第一乐章《老天爷下甘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具有引子的性质,在一声雄浑的“嘿”声中开始。雄健的人声、低沉的弦乐和豪放的鼓声勾勒出充满浓烈黄土地气息的西北风情,紧接着吹管乐出现了浓密、尖锐的音响,形象地描绘了西北人民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仍生生不息的情景。

中间部分是一支唢呐的独奏,旋律是典型的西北音调:以纯四度音程为骨干的徵调式。(见例1)

例1

苍凉、干枯的音响流露出一丝悲壮与无奈,也表明了在干裂的大地上,西北汉子们对雨水的期盼。

第三部分是该段的高潮部分——下甘雨。这部分旋律以在西北流传很广的民歌《信天游》为基础。(见例2)

例2

该部分旋律高亢、舒畅,经过了漫长的等待,老天爷终于显灵了,定音鼓引出的广板,就像突如其来的大雨,降临在久旱不雨的大地上……雨停了,为黄土地带来了一丝绿意......表达了人们在久旱后盼到雨水时喜悦心情的迸放。

第二乐章《闹洞房》极富生活气息,描写了西北生活的重要插曲——闹洞房。乐曲是三段式的结构。首尾两段欢快、俏皮,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见例3a)中段旋律优美抒情,那带着幸福的微笑的新娘就像近在眼前。(见例3b)(www.chuimin.cn)

例3a

例3b

第三乐章《想亲亲》则表现了西北人细腻多情的一面。乐曲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绘性的段落,笛子的颤音与二胡下行中的颤音表现出一种浓浓的缠绵,形象地表达了思念心上人时心乱如麻、辗转反侧的情形。这段音乐不由使人想起《信天游》中缠绵的歌词:

哥哥走来妹妹照,眼泪儿滴在大门道。

第二部分出现了完整的主题,旋律悠长深情、浓浓的思念中似乎还有一丝淡淡的埋怨。(见例4)

例4

第四乐章《石板腰鼓》又再现第一乐章唢呐独奏的旋律,但这次以全奏的形式出现,更显热烈粗犷。然后又以打击协奏的形式铺展开来。在这一部分中,中国吹打乐的独特味道把民族风情刻画得极其到位,西北人奔放、奋进的形象栩栩如生。最后,男声的加入把全曲推向了高潮,乐曲在一声豪气冲天的“嗨”声中结束,与第一乐章形成首尾呼应。

《西北组曲》以粗犷激昂的西北民间音乐为素材,充分发挥出中国吹打乐、弹拨乐震撼人心、音色独特的特点,在浓烈的黄土地气息中渗进新颖的现代作曲手法,有血有肉地表现出黄土高坡上人们豪放、坚韧的优秀品格,描绘出西北土地上老天落甘雨、腰鼓庆丰收的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场面。作者紧紧地捕捉住西北音乐高亢、粗犷、自信,但又渗透着一丝苦难、悲壮的独特气质,以生动的音色、音响组合,刻画出明朗爽直而又深沉浑厚的西部人情风采。

(冶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