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阕》首演于1985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谭盾从诗歌结构中汲取灵感,把这首小品命名为《双阕》,既表明了作品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必然有其结构上的所指。表1《双阕》结构表格从表1可以看出,乐曲的两个主干部分是A、B,体现了乐曲名称中“双”的数量;首尾对应的是以相同材料写成的规模较大的引子和结尾,因此整体结构又体现着对称。......
2023-11-03
该作品由“新潮”作曲家代表人物谭盾(1957—)作曲,创作于1985年,原名《乐队及三种固定音色的间奏》,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新潮音乐的代表作。作品从我国楚地祭祀仪式中的“做道场”获得创作灵感,音乐具有神秘的、原始的、光怪陆离的效果。在创作上,它打破了我国管弦乐作品的传统创作手法,不以歌唱性的旋律为作品主要因素,而是突出管弦乐队的音色。作者选用人声、低音单簧管和倍低音大管这三种非常规音色贯穿全曲,其中人声的演唱选用自然唱法的自然音色(其中有京剧青衣的痕迹),全曲从人声开始,音色变化丰富微妙,加上钢片琴、铃声的衬托,使作品在丰富的音色之外,更多了一种诡异的色彩。据作者自己的解释,这人声是其家乡巫装神弄鬼和道画符打醮时发出的。人声之后,倍低音大管和低音单簧管分别出现,线条都是片段性的,作者不仅选用极低音区的乐器,而且在音乐写作上还多选用旋律性很低的音程,伴有各种装饰音、滑音、颤音,它们在作品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另外,作者在对常规乐器的应用上,采用了非常规用法,如钢琴的拨弦、手臂按弦、弦乐组乐器的各种滑奏等;作者还在作品的整体写作上,大大降低以往管弦乐队中弦乐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三种音色”和与“三种音色”形成对比的铜管乐器、色彩性很强的钢片琴、铃等打击乐器的音色。
乐曲的节拍、结构也非完全传统写法。人声作为全曲的开始和结束都是用散板演唱,之后大管的出现有了节拍标记,但变化频繁,从拍到
拍,几乎每一小节都在变换节拍,但是,在作品向高潮推进时,保持着
拍,速度也由之前的很慢的慢板(Adagio)变成中板(Moderato),之后又回到慢板。所以作品虽然段落的划分不很明显,但首尾呼应、高潮的铺垫及高潮是很明确的,由此可以说,其结构是完整的。作品展示了谭盾的创作才华及其音乐与我国楚文化的关联。(www.chuimin.cn)
(李淑琴)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双阕》首演于1985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谭盾从诗歌结构中汲取灵感,把这首小品命名为《双阕》,既表明了作品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必然有其结构上的所指。表1《双阕》结构表格从表1可以看出,乐曲的两个主干部分是A、B,体现了乐曲名称中“双”的数量;首尾对应的是以相同材料写成的规模较大的引子和结尾,因此整体结构又体现着对称。......
2023-11-03
交响乐《离骚》完成于1980年夏,次年在全国交响乐作品评奖中获鼓励奖,由于作品采用了一些现代音乐手法,因此在评奖过程中就引起了争议。《离骚》是单乐章的大型交响乐,采用自由的奏鸣曲式结构。《离骚》是谭盾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在交响音乐的民族化和现代化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交响乐《离骚》表现了一定的哲理性,通过历史的题材表现了作曲家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这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
2023-11-03
《西北组曲》创作于1985年,是谭盾在他的舞剧《黄土地》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配器,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创作的组曲。开始定名为《黄土地组曲》,稍后改为《西北组曲》。这部分旋律以在西北流传很广的民歌《信天游》为基础。第二乐章《闹洞房》极富生活气息,描写了西北生活的重要插曲——闹洞房。......
2023-11-03
《B 大调钢琴协奏曲》,由丁善德创作于1984年,作品编号为第23号。丁善德于1984年6月着手写《钢协》钢琴部分,次年2月起,为《钢协》配器,3月完成,5月18日,在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李名强担任钢琴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钢协》配器简明而富有效果。作为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之于《钢协》的个性化配器,彰显出独特艺术魅力。因此,《钢协》可谓是钢琴技术展示库。......
2023-11-03
全曲长约19分钟,分为四个段落,标题分别是:《寂》、《情》《激》、《泣》。在第四部分《泣》中,马林巴小心地演奏由“哭泣的主题”演变而来的半音下行式的“背景”,小提琴奏出一个新的、旋律性较强的主题,作曲家称这一段为“无声的、内心的哭泣”。......
2023-11-03
其音调中的上行四度犹如佤山挺拔的线条,下行大二度的进行则凸显出佤山的雄浑与坚定,整个动机音调成为佤山雄伟身姿的缩影。例1佤山主题的核心动机原型见例1。而在这个过程中,各声部的进行始终以细胞音程或细胞因子音程为主要的距离依据。从裂度来看,正好是“最小细胞因子—细胞音程—最小细胞因子”这样呈中心对称的规律。......
2023-11-03
《菊豆与天青》完成之后,作者又开始了交响序曲《京韵》的创作,并于1993年11月完成,1994年4月于北京音乐厅星期音乐会上作为开场曲目由袁芳指挥、中国广播交响乐团首演,大获成功。乐曲开始由三支小号领奏,呈示出了明亮而辉煌的主题:随后就是来自京韵大鼓音调的、由铿锵有力的乐队全奏与弦乐急速的十六分音符对置而成的主部主题:;抒情而饱满的副部主题由大提琴和大管在低音区奏出了歌唱般的旋律:。......
2023-11-03
王西麟于1999年4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在2000年和2001年又经过两次修改。第四部分就像一部交响曲的最终乐章,以前的各种主题在铜管独奏的音响中重现。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解答了一个非欧洲血统,但用西方音乐语言创作的作曲家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利用一种借来的音乐语言结构创作音乐的同时又不失种族和文化的个性。......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