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施万春: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随想曲》音乐汇编

施万春: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随想曲》音乐汇编

【摘要】:《随想曲》音乐源自北京电影制片厂黄建中导演的影片《贞女》。《随想曲》则是应笛箫演奏家张维良先生之邀为他的音乐会而作。《随想曲》对选自原影片中的音乐素材做了相应的变化和发展,并用箫独奏代替了影片中的主导乐器二胡。《随想曲》由张维良先生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首演于20世纪90年代初,地点在北京音乐厅。在《随想曲》中,这段音乐形成了全曲的最高潮。

《随想曲》(为箫与钢琴、大管、弦乐队、打击乐而作)音乐源自北京电影制片厂黄建中导演的影片《贞女》。《贞女》是施万春先生与黄建中导演的第四次合作,1984年创作。影片表现了中国妇女在封建主义压迫下的悲剧命运。音乐深刻揭示了影片这一扭曲、压抑、无助、无望的主题内涵。施万春经常喜欢在他的影片音乐中使用主导乐器,例如在《二十六个姑娘》中用的是女声;《良家妇女》中用的是埙;而这部影片所使用的主导乐器是二胡,由中央乐团和二胡演奏家吴红非演奏,方国庆指挥。《随想曲》则是应笛箫演奏家张维良先生之邀为他的音乐会而作。《随想曲》对选自原影片中的音乐素材做了相应的变化和发展,并用箫独奏代替了影片中的主导乐器二胡。《随想曲》由张维良先生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首演于20世纪90年代初,地点在北京音乐厅。

为箫、钢琴、大管、弦乐和打击乐而作的《随想曲》,结构是含奏鸣曲式因素的自由曲式,由五个部分组成:引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

引子由乐队奏出,旋律开始以纯四度为基础,之后变为增四度,表现人性的抗争。

第一部分类似奏鸣曲式的主部,由箫奏出,主题旋律由增四度构成,音调压抑,如泣如诉,表现旧社会中国妇女的呻吟和叹息。

第二部分类似奏鸣曲式的副部,音乐由柱式和弦构成,开始由浑厚的弦乐群的低音区奏出,表现旧社会中国妇女的哭泣与梦想的幻灭。主题陈述后,箫以横跨两种不同功能(即复功能)的分解和弦的形式进入,将音乐推向了第一个高潮。(www.chuimin.cn)

第三部分类似奏鸣曲式的展开部,是第一部分主题的发展与变化,进一步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变形。这段音乐在影片中表现了男女主人公性爱之后的惨死,以抗议封建伦理道德的惨无人道。音乐将柔情、欢爱与不祥的预示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需要提及的是在影片中画面是静态的镜头切换,而音乐则是动态的激情抒发,这是导演的精心设计。在《随想曲》中,这段音乐形成了全曲的最高潮。

第四部分类似奏鸣曲式的结束部,由弦乐奏出全音阶式的镜式和声旋律,钢琴则在低音区回顾着主部增四度的主题音调,最后由箫再现了主题片段,加强了全曲悲凉、无奈的气氛。

考虑到和声的平衡,弦乐编制以第一小提琴10—12人;第二小提琴8—10人;中提琴8人;大提琴8—10人;低音提琴4人为好。

(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