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京啊南京:盛中亮《南京啊,南京》作品评介

南京啊南京:盛中亮《南京啊,南京》作品评介

【摘要】:取材自江苏民歌的主题素材最初片段地在木管与铜管中交接,同时弦乐的急迫的音型以变节拍的方式愈加密集。这种音型在发展中逐渐浓厚,成为主要的节奏推动力。接着在琵琶与乐队协奏中,江苏民歌式的主题音调越来越清晰。这一部分体现了对“南京大屠杀”受难者的悼念、抚慰,以及对战争的反省。

这首作品作于1999年,全名是《南京啊,南京——为乐队与琵琶而作的挽歌》,是为纪念1937年在“南京大屠杀”中30万遇难者而作。作曲家在总谱扉页写道:“这并不是再现大屠杀,这里我试图通过一个人(琵琶)的眼睛看事件的经过,他(琵琶)不仅是一个牺牲者,同时也是目击者和幸存者。”

第一部分,第1—167小节。在乐曲最初,弦乐队在指板上加弱音器的演奏营造出逐渐逼近的黑暗阴霾,其中的点点木鱼声犹如祈祷。这种极弱音响与乐队强力度全奏的交替,使紧张、恐怖的气氛立即铺开。到第32小节弦乐开始去掉弱音器以强力度演奏均衡而气势凶猛的节奏音型。取材自江苏民歌的主题素材最初片段地在木管与铜管中交接,同时弦乐的急迫的音型以变节拍的方式愈加密集。从第82小节开始,织体中出现了铜管与打击乐演奏的十六分音符同音重复音型,由牛铃与邦戈鼓组成的打击乐音色穿插其中,十分新颖。这种音型在发展中逐渐浓厚,成为主要的节奏推动力。在乐队的全奏中,主题的变形主要在铜管乐声部出现。

第二部分,第168—317小节。第168小节,在最激烈的乐队全奏中,一切静止,进入一支琵琶的独奏。在琵琶激烈的颤音中,引出主题。作曲家运用琵琶扫弦、和弦式滑音等激烈的特殊演奏技巧来控诉入侵者的惨无人道。接着在琵琶与乐队协奏中,江苏民歌式的主题音调越来越清晰。琵琶演奏的主题曲调总是伴随着低音木管声部的对位,时而是变化调性的自由模仿,时而是对比式曲调,体现出作曲家精湛的对位技巧。

第三部分,第318—391小节。这一部分体现了对“南京大屠杀”受难者的悼念、抚慰,以及对战争的反省。以弦乐队浓酽的对位织体为主。作曲家以大提琴声部演奏自由的切分节奏形成音乐涌动的韵律,各声部的对位密集复杂,音乐流露出浓重的哀伤。(www.chuimin.cn)

第392—403小节是作品的尾声,再现了第一部分中的乐队全奏织体。

盛宗亮的创作清新、优雅,能够在传统模式中发掘出个人化的独特新意,特别是体现在作品的某些细节处理中。比如,在乐队全奏中隐隐透出的邦戈鼓与牛铃的音色;琵琶与第一小提琴齐奏的曲调中,小提琴模仿二胡的音色与演奏特点;在琵琶的独奏中加入低音提琴持续长音的轰鸣,等等。

(田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