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乐之舞-为民族管弦乐队而作》作者权吉浩的创作研究成果

《乐之舞-为民族管弦乐队而作》作者权吉浩的创作研究成果

【摘要】:无疑,在构筑音响的时间流程中,作者已悄然实现了对“乐之舞”寓意的阐发。

该曲写于2003年,上演于2004年9月中国音乐学院校庆音乐会及2005年5月第二届北京国际现代音乐节。在此曲中,作者关注及试图展现的并非“乐”的通常形式,而是由该词语本身而延伸出的种种微妙感受,因而在题记中他对其做如下诠释:“乐即诗,乐即韵,亦醇亦雅乐之澈;乐即喜,乐即悲,亦欢亦情乐之悟;乐即形,乐即神,形神衍展乐之舞。”

作者在该曲中采用了由四到五个音组成的商、羽、带“清商”音的燕乐羽调式主题,以及同步变奏、重音转移、面状与点形、音程(音群)对比及音色对置等技术手段,从而将民族调式与现代技法加以良好的结合。各部分的基本构思见如下(包括主导调式、形状与核心织体、技术处理)。

引子与第一部分:商调式(四音主题)/线形(面状)与固定节奏 /装饰性变奏(同步变奏)。

第二部分:羽调式(五音主题)/点形与色彩层 /音色对置与共鸣层。

第三部分:带“清商”音的燕乐羽调式(五音主题)/“托卡塔”与重音转移/不同音程的对比及各种组合。(www.chuimin.cn)

结尾:音阶式调式重叠与上述调式组合 /音阶式线形组合与“再现”/不同调式、音程、各种材料的再组合。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部分采用了琵琶、柳琴的虚按弦弹奏以及中阮、大阮的顿音演奏,来模仿出打击乐器音色,其效果新奇、独到,而且该处为呈现“乐”的律动而运用的“托卡塔”与重音转移等技术手段收效极佳。另外,第一部分中五支唢呐的同步变奏也给人以极深的印象。这两个段落既有五声性“旋律”线条的横向呈示、伸展,又富含音与音、乐器与乐器的纵向竞技、交织、撞击,进而将“乐”之韵、喜、形展现得无以复加。

就整体风貌而言,该曲气势宏大但又不失细腻古朴,而其内部所散发出的民族风味,更是触动了听者对古老高丽宫廷音乐的悠然神往,及对中国唐乐的进一步联想——亦醇亦雅、亦欢亦情、形神衍展……无疑,在构筑音响的时间流程中,作者已悄然实现了对“乐之舞”寓意的阐发。

(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