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李焕之:《大地之诗》与电影音乐的密切关联

李焕之:《大地之诗》与电影音乐的密切关联

【摘要】:(见例1)例1之后是一个连接性的由半音化旋律写成的段落,音乐素材与作曲家38年前为电影《暴风骤雨》创作的音乐有着密切关联。据李焕之本人介绍,20世纪60年代初他承担北京电影制片厂故事片《暴风骤雨》的音乐创作,其中一段故事情节描述了当时“土地革命运动”的复杂形势。

这部单乐章民族管弦乐作品由作者于1999年1月动笔写作,同年5月,在“李焕之作品音乐会”上首演。音乐会后,作曲家拖着病重的身体进行最后修改,于逝世前三个月完成定稿。

乐曲采用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写作方法,为奏鸣曲式结构。

序奏

序曲包括序奏主题与连接性段落两个部分。序奏主题音调由高中音唢呐从第12小节处开始呈示。(见例1)

例1

之后是一个连接性的由半音化旋律写成的段落,音乐素材与作曲家38年前为电影《暴风骤雨》创作的音乐有着密切关联。据李焕之本人介绍,20世纪60年代初他承担北京电影制片厂故事片《暴风骤雨》的音乐创作,其中一段故事情节描述了当时“土地革命运动”的复杂形势。为配合这段情节,并烘托影片所反映的时代气氛,作曲家写作了无固定调性的音乐段落。这种非常规的写法和音乐思维在当时并不为人理解,现在看来,早在20世纪中叶,他就在创作中摸索新技法的路子,并且其探索的目的很显然是为了音乐表现的需要,而绝非一味地标新立异。[1]

主部

主部主题在b角调式上呈示。(见例2)

例2

围绕这个主题,是两个不同形态的层次烘托:纵向上由四度、五度音程叠置的和弦加以衬托;部分低音乐器上行的分解和弦流动与下行的半音化流动相结合,从另一层面发挥了衬托作用。而传统唢呐嘹亮的七声音调主题,又在一定程度上赋予音乐以明朗的色彩。

副部

副部第一主题(A)由曲笛等部分高音乐器呈示,其素材来自《暴风骤雨》中辽阔、悠扬的旋律,C徵调式,富有歌唱性。(见例3)

例3

中音笙在E徵调式上反复这一主题后,曲笛、高音唢呐奏出副部第二主题(B),气息悠长。(见例4)(www.chuimin.cn)

例4

围绕这个绵延不绝的主题,柳琴等以三连音与连续震音音阶式流动形成上下起伏的音流,低音乐器则以分解和弦式音型流动,音乐类似牧歌风格。之后再接以拉弦乐器的A主题,其他声部以分解和弦式音型加以衬托。由此而形成A—B—A结构的副部主题陈述,音乐材料集中、简洁。

展开部

将副部主题动机进行变形组合而成为向展开部过渡的连接材料,从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在材料的取舍和运用上的简洁、有效。(见例5)

例5

接着,作者运用一系列手法对序奏音调进行发展。与序奏段落的材料相比,这一部分在节拍和调性(#c小调,属和弦对主和弦的向心运动体现得较明显)上均呈现出新的变化。

再现部

这部分音乐首先以坚定的进行曲节拍对主部主题进行较完整的再现,似乎是历经展开部的曲折发展之后作曲家做出的坚定表态。其后,吹奏乐器组和板胡联合奏出副部主题,在基本保持原主题面貌的基础上,对动机材料和音型进行局部的重复与衍展。第257小节之后,副部主题不断衍展,伴奏织体发展为具有对位意味的固定节奏型的流动线条,并体现出半音化迂回运动的特点。之后,在整个乐队力度渐弱的音乐背景中结束再现部。

结束部

该部分音乐采用扩大时值的主部主题动机作为初始呈示,局部动机做上行四度模进与局部重复。倒数第2小节出现了扩大的三连音节奏,具有首尾呼应的意味。最后,乐队全奏,并以坚定有力的级进上行结束全曲。

分析这部作品,我们认为其在挖掘音乐内涵和思想深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音乐史学家梁茂春在对作品进行音乐分析后,称其“是焕之同志用生命和心血完成的绝笔,是对生他养他的祖国土地的热情颂歌,是一首火热的生命之歌”[2]。结合李焕之一生的创作,我们能够体会到他“真正是一位‘活到老,写到老’并永远保持创作激情和创作活力的作曲家”。

(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