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金复载长笛协奏曲: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中的作品评介

金复载长笛协奏曲: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中的作品评介

【摘要】:全曲三个乐章的主要乐思都来自同一动机,通过不同的节奏安排,形成各乐章的引子、主题、副题、伴奏音型、插部旋律等。作品的乐思表现形态及其发展显示出多元的创意。首部为助音式的E—D—E—C,是全曲的核心动机,构成各乐章的主要乐思。随后是直线的旋律型和连续的附点。二是长笛奏出的围绕五度骨架音程的装饰音调,令人想起二胡在调弦。多次的反复使这一主题带有回旋性。

作品写于1991年,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05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这部章法严谨而又有新意的作品由三个乐章组成。和声语言新颖,结构功能清晰,民族风韵浓郁,情趣立意深蕴,确实是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充分显示出作曲家坚实的传统功底和娴熟的写作技巧

乐曲的创作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采用传统曲式结构与现代音乐语言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秩序严密而又不失热情。例如,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二部曲式,第三乐章为复三部曲式,但每一乐章的结构又有独特的处理。

(2)全曲立足江南情韵,通过种种特色的音调、行腔和演奏技法等,表现了江南丝竹的特色。行腔间的短暂休止,慢速的连续附点,垛板的节奏型,等等,营造了音调的韵味。例如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十六分音符及连续的符点音型显示了优雅闲适、从容随意的市井风情。

(3)乐曲结构在素材运用上高度统一。全曲三个乐章的主要乐思都来自同一动机,通过不同的节奏安排,形成各乐章的引子、主题、副题、伴奏音型、插部旋律等。

(4)作品的乐思表现形态及其发展显示出多元的创意。例如,第一乐章的前奏音型在乐曲中的独立意义,第二乐章用了三个“微型主题”,并采用断续交替的对比,等等;在发展中回避西洋的分裂、模进等通用技法,主奏乐器以线形延展葆其民族气蕴。

(5)和声运用避免了增四、减五度等属和弦式音响的强烈倾向,代之以色彩性的和弦结构以及多调对置等手法,既保持了淡雅,又不失现代艺术应有的张力

第一乐章是中庸快板。4小节简短的引子奏出了全曲温暖柔和的氛围,这一动机具有独立的意义,在作品中经常伴随主题出现。

主部主题由三个素材构成。首部为助音式的E—D—E—C,是全曲的核心动机(第4小节),构成各乐章的主要乐思。随后是直线的旋律型和连续的附点。这一主题在呈示过程中就有较大发展,它和引子动机交织着,先后对主题的三个素材做了渲染。副题的音调来自主题首部,节奏舒缓,从容歌唱。在安静的和声背景上,副题以音调综合的方式做了游移不定的调式开展,宛如情思行空,自由驰骋。展开部以主题首部引入(第55小节)。在它的核心部分(第62小节),作曲家发展了主题的直线动机,并且和首部的动机交替编织,长笛则以一个悠长气息的旋律歌唱着。在一连串的换调、变和弦之后,副题热情嘹亮地唱出(第79小节)。

独奏的华彩部分以围绕五度音程的音调和同音反复为引入,这段音乐预示了第二乐章。在随后艰难的技巧演示之后,主题在乐队中再现(第98小节),副题却有了较大的发展(第104小节)。直线的动机也在伴奏中出现,但它以扩大的形式有条不紊地推进着情势。旋律一次次高亢的呼唤,终于形成了高潮,并辉煌地结束。(www.chuimin.cn)

第二乐章是慢板。这一乐章有三个“微型乐思”。一是伴奏中时断时续而缓慢流动的音流背景,出自第一乐章主题首部动机。和第一乐章的引子音型一样,具有独立意义。二是长笛奏出的围绕五度骨架音程的装饰音调,令人想起二胡在调弦。三是垛板式的同音反复,带有民间乐曲合尾的意味。三者交织,构成幽深人静、落寞独思的意境,透出些许的悲凉。第二部分是两个音调的对立:前者(第31小节)仿佛挣扎,意欲冲决这可怕的窒息;而后者(第32小节)屹然不为所动,似乎万念俱灰,这也可谓是一个合尾。

然而终究是情思难抑(第45小节),畅诉心思。最后,两个合尾式的音调和一个“空弦”式的音调,又构成了全章的合尾,仿佛是旁白式的注解,令人想起“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式的诗句。

第三乐章是活泼的快板。本章是个不规则的复三部曲式的变体,三大块对比的段落接续,又带有类似“连曲体”的意味。

乐曲以锣鼓式的节奏引入。第一主题欢快活泼(第9小节),围绕大三和弦进行,带有评弹音调的雅趣。多次的反复使这一主题带有回旋性。

第二主题(第52小节)是酣畅的歌咏,它的阵阵冲动来自第一乐章引子出现的最初四个直线向上的音型。主部不时穿插其中(第64小节),带有几分诙谐的情趣。

第三主题是我们熟悉的第一乐章副题(第97小节)的变形。在这里它变得热情高昂,第一主题中的十六分音符紧随其后,交织成趣。

华彩之后,在长笛的持续颤音衬托下,锣鼓式的引子进入第一主题再现(第126小节),并以辉煌的高潮结尾。

金复载的这部作品,透过民间音乐语汇和西方现代技法所编织成的可听性音调,透过清新的色彩和趣味新颖的张力,向听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和眷恋。

(叶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