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贾国平《清调》: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

贾国平《清调》: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

【摘要】:《清调》创作于1998年,为三管编制的大型管弦乐队而作。在《清调》这首作品中,与古琴音乐的表层的联系,仅体现在从古琴曲《广陵散》中截取的八个拼贴于乐队音响之中的古琴音响片段,但是作曲家做了许多新的探索与尝试,以期超越浅层的表象,从而寻找到一种新的利用古琴音乐的方式来创造出在神韵上更加贴近古琴音乐思想与韵味的作品。

《清调》创作于1998年,为三管编制的大型管弦乐队而作。2001年1月27日由瑞士巴塞尔交响乐团在瑞士当地举行的“丝绸之路音乐节”之系列音乐会上首演,由德国著名指挥家本哈德·乌尔夫(Bernhard Wulff)担任指挥,此曲因娴熟的现代技法与独特的中国韵味在此次音乐节上受到热烈的欢迎与瞩目。

此曲标题源于明末清初古琴家徐上瀛所著的《谿山琴况》——“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作品之创作精神也缘此而生。

现代人在利用古琴音乐进行创作时,有从很多不同角度的切入。有的是移植编配;有的是在编配的同时加入一些自由的展开;也有的是采用典型的西方传统主题动机的手法来发展古琴音乐。在《清调》这首作品中,与古琴音乐的表层的联系,仅体现在从古琴曲《广陵散》中截取的八个拼贴于乐队音响之中的古琴音响片段,但是作曲家做了许多新的探索与尝试,以期超越浅层的表象,从而寻找到一种新的利用古琴音乐的方式来创造出在神韵上更加贴近古琴音乐思想与韵味的作品。

作曲家首先回避了一些惯常的音乐语言表现手段与发展方法,而尽可能得以还原音乐中的一些在大多数审美过程中极易被忽视的基本特质。比如:应用朴素的非旋律化的单音音高材料作为全曲音高之主体,这种刻意的保持材料内部最少的音高变化的做法,避免了过多旋律化的陈词滥调。在以非旋律化的单音为作品的音高主体的情况下,亦会大大地弱化旋律的表现力及其地位。在此情况下,力度的变化、演奏法的差异、音色的组合与嬗变、音响势能的对比等这些新的音乐参数就得到了强化。此作品也正是在这些方面的独到运用,并通过颇为细致的处理,带来了音响材料在结构内部的许多微妙而多彩的蜕变,听觉效果上显得非常新颖细腻。然而,这种看起来比较“现代”的音乐写作技巧却与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所非常推崇的“韵多声少”的表现手法,内在气质贯乎相通。

此作品的音高组织采用了序列的组织方法。材料由一个五声化的六音音列,通过其倒影形成了前后对称的一个十二音序列。然后以C音为出发点构成了音高序列的一组数字:2、4、7、6、12、5、1、11、8、9、3、10。(见例1)

例1

这便产生了可以衍生其他序列的一组“常数”。它预示着下一组十二音序列与前一组序列的位置关系。即将第一组原始序列依其顺序将各音提取出来,作为新的一组十二音序列。(见例2)(www.chuimin.cn)

例2

依此便可类推第三组十二音序列。(见例3)

例3

这三组序列构成了全曲的核心音高,依次出现直至乐曲结束。其他的音高也不是随意出现的,它们均是由核心音列的基本“常数”来决定其相应位置的音高及音的数量。在此作品中,整个管弦乐队的音响盘亘交错,核心音贯穿始终且依次出现,体现了单声性音乐的特点。由于音与音之间递进时的相继保持,而又造成了各种音响交接时的叠加重合现象,使得音乐具有了多层次与多维度音响空间的意味,体现了东方韵味与西方写作技术的完美结合。

此曲从音乐材料上没有采用传统的动机发展的写作方式,结构上也没有出现西方传统音乐经典的再现性呼应,同时结构张力上也没有使用惯常的高潮的推进与消解。综上所述,作品无法套用现有的标准与模式来进行曲式的分类。音乐从结构意义上来看,似乎呈现出一种散射状的开放形态而非闭合性的结构特征,这与作曲家内心中内在的古琴音乐之神韵更为契合。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