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曲创作于1994年,是为小提琴、长笛、低音单簧管、低音提琴及两位打击乐手而创作的。为了获得丰富的音色变化,作曲家在长笛和低音单簧管上运用了很多非常规的演奏技术。与之相配合,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亦采用了详细指定的靠码、靠指板、巴托克拨弦、滑奏、强弓压摩擦音、极限高音等演奏法;在键盘打击乐器上,则采用摩擦键盘表面、换用不同的击器等演奏方式,共同构成精彩绝伦的音响效果。全曲演奏时长约为10分钟。......
2023-11-03
为独奏中国打击乐与交响乐队而作的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受日本文化厅、日本现代音乐协会的委约创作的,完成于2002年。在近年来的创作中,作曲家有意在追求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审美取向。早在2000年为马友友“丝绸之路”室内乐团创作《漠墨图》(为小提琴、大提琴、笙、琵琶和打击乐)时,作曲家便开始了“对全人类文化资源进行广泛吸纳和有机重组的尝试,试图通过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些共通形式和手法与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更高的层面上反衬、突显音乐的多元文化特征”。在创作《融Ⅱ》之前,作曲家受荷兰新音乐团(New Ensemble)艺术总监乔尔·彭斯(Joel Bons)先生以及由11位西方乐器演奏家、8位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家、9位中东地区乐器演奏家组成的非常独特的乐队组合Atlas Ensemble的委约创作了一部作品,取名《融Ⅰ》,从而开始了他以“融”为题的系列作品的创作,《融Ⅱ》是其中的第二首。该作品表面上看来好像只有传统的中国打击乐器和西方典型的交响乐队,和《漠墨图》差不多,但是这里面作曲家加入了两个方面的理念:第一个方面是中国的打击乐器有意识地用非中国的演奏法来演奏,如第一乐章的锣,作曲家希望它像西方的颤音琴的感觉。第二乐章的鼓写的是用手拍的,实际上是希望在最小的中国排鼓上打出非洲鼓的感觉。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音乐里,鼓都是棍击和棒打的。用手拍鼓就是赋予中国打击乐器以其他地域的演奏方式理念,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一种乐器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融合。第二个方面则是在乐队音响的组织观念上采用电子音乐的理念。当然,这里并没有真正使用电子音乐的手段,而是借用它的理念,将西方的管弦乐队作为音乐声响的发声器(或者是音乐的混响器)。乐队音响的许多片段都是反映独奏打击乐音响的回声或变化。比如独奏锣打一个音,后面的乐队就对这个音做一些电子化的处理,诸如延迟它的声音,或变成很复杂的混响,并且造成更多的泛音,甚至假定把锣的声音变成不同的波形,这是一种新的理念,即把管弦乐队作为独奏打击乐声响的效果器,用泛音的原理来生成乐队的和声,用电子音乐的理念来编织乐队的织体。这两个方面体现了作品的标题“融”,它实现了观念上的融合,音乐资源方面的融合、文化方面的融合和时代的融合,从整个观念到手法都有一个突破,打破了过去的封闭而单一的直接从民间音乐中吸取原料的局限。
该作品由两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的独奏打击乐以锣为主,三部性结构的前后部分都是东锣,中间民俗舞蹈性的部分是云锣。独奏东锣始终以震音的方式演奏。力度虽然有许多细腻的起伏变化,但总的来说都维持在较弱的层次上。在以弦乐为主的乐队音响衬托下,与西方打击乐颤音琴的效果十分相似。第二乐章也是一个三部性结构,前后两部分的独奏打击乐都以鼓为主。第一部分是堂鼓,大部分时间内都是手击,只在华彩段前为了接吊钹才改用棒击。第三部分主要使用的是排鼓。中间部分为了与前后两种鼓的音色形成对比,采用了金属类的独奏乐器京锣、踩钹和牛铃。与第一乐章着重于刻画细微的声音感觉不同的是,第二乐章还沿用协奏曲的传统,充分发挥了独奏打击乐的性能与技巧。与其三部性整体结构相对应,该乐章共安排了三个华彩段。第一华彩段出现在第一部分结束处,可以看作是前两个部分之间的连接过渡。以堂鼓组合为主,后半段依次接梆子、高堂鼓和木鱼,并在持续渐强的木鱼声中进入第二部分。第二华彩段出现在第二部分的中间,以钹组合为主,乐谱上做了“自由玩耍钹的各种声音及节奏组合”“与牛铃、梆子、木鱼自由组合”等提示,音乐具有较强的即兴成分。第三华彩段则出现在第二和第三部分之间,用大鼓音色引入后面以排鼓作为主要独奏乐器的第三部分。为了加强作品整体结构上的联系,该乐章结尾处不仅再次出现了本乐章开始处手击堂鼓的音色(要求根据本乐章开始处的音乐做即兴演奏),而且最后还以相同的音高(“a1”)呼应了第一乐章开始处的东锣音色。(www.chuimin.cn)
在该作品之后,作曲家还应爱尔兰国家文化委员会和“中爱2004音乐节”之约创作了为3件爱尔兰乐器、3件中国传统乐器、13件弦乐器和12个人声而作的《融Ⅲ》。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本曲创作于1994年,是为小提琴、长笛、低音单簧管、低音提琴及两位打击乐手而创作的。为了获得丰富的音色变化,作曲家在长笛和低音单簧管上运用了很多非常规的演奏技术。与之相配合,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亦采用了详细指定的靠码、靠指板、巴托克拨弦、滑奏、强弓压摩擦音、极限高音等演奏法;在键盘打击乐器上,则采用摩擦键盘表面、换用不同的击器等演奏方式,共同构成精彩绝伦的音响效果。全曲演奏时长约为10分钟。......
2023-11-03
《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由作曲家创作于1980年2月。其二,这是作曲家全部创作中唯一的一部名为“交响幻想曲”的作品。特别是圆号声部的齐奏,在快板中,宽放式主部“怀念”主题的处理,使原有的纯洁、善良之感成为一位勇士和英雄的形象。在定音鼓持续敲奏的行进式节奏、三支长笛哭泣式的和声音型中,弦乐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卡农重唱,在低音区奏出葬礼进行曲,表现出对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之悲痛和哀伤(序号)。......
2023-11-03
《B 大调钢琴协奏曲》,由丁善德创作于1984年,作品编号为第23号。丁善德于1984年6月着手写《钢协》钢琴部分,次年2月起,为《钢协》配器,3月完成,5月18日,在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李名强担任钢琴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钢协》配器简明而富有效果。作为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之于《钢协》的个性化配器,彰显出独特艺术魅力。因此,《钢协》可谓是钢琴技术展示库。......
2023-11-03
《两乐章交响曲》创作于1986年,该作品具有20世纪先锋派的现代作曲技法风格,受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风格的影响,其和声结构、配器织体、构思理念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哲理性和开放性,是一部高度抽象的先锋主义和泛调性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的作品。《两乐章交响曲》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乐章,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三个乐章的结构。......
2023-11-03
选《谢恩赞美颂》为曲词,并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祷文为全曲作结,这表达了作曲家为香港过去的成就和发展感恩暨为将来的繁荣与安定祝福的意愿。《谢恩赞美颂》的祷文原本在第124小节结束,这里特别加了一段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祈祷词:“上主,求您从一切灾祸中拯救我们,恩赐我们今世平安。”第四交响曲《谢恩赞美颂》于1992年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首演,后亦于上海及温哥华演出。......
2023-11-03
全曲长约19分钟,分为四个段落,标题分别是:《寂》、《情》《激》、《泣》。在第四部分《泣》中,马林巴小心地演奏由“哭泣的主题”演变而来的半音下行式的“背景”,小提琴奏出一个新的、旋律性较强的主题,作曲家称这一段为“无声的、内心的哭泣”。......
2023-11-03
《染》是2001年为笛(箫)、二胡、琵琶、人声而作,应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委约,于2002年2月5日在法国巴黎梅西安音乐厅首演。《染》上演日记:2002年2月5日法国巴黎梅西安音乐厅(首演)2002年12月25日首届“风华雅韵”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新作品年度音乐会2003年12月27日“TMSK刘天华奖2003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颁奖晚会2005年5月24日北京现代音乐节2005新锐作品音乐会(李 睿)......
2023-11-03
其音调中的上行四度犹如佤山挺拔的线条,下行大二度的进行则凸显出佤山的雄浑与坚定,整个动机音调成为佤山雄伟身姿的缩影。例1佤山主题的核心动机原型见例1。而在这个过程中,各声部的进行始终以细胞音程或细胞因子音程为主要的距离依据。从裂度来看,正好是“最小细胞因子—细胞音程—最小细胞因子”这样呈中心对称的规律。......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