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贾达群《两乐章交响曲》: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作品评介

贾达群《两乐章交响曲》: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作品评介

【摘要】:《两乐章交响曲》创作于1986年,该作品具有20世纪先锋派的现代作曲技法风格,受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风格的影响,其和声结构、配器织体、构思理念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哲理性和开放性,是一部高度抽象的先锋主义和泛调性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的作品。《两乐章交响曲》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乐章,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三个乐章的结构。

《两乐章交响曲》创作于1986年,该作品具有20世纪先锋派的现代作曲技法风格,受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风格的影响,其和声结构、配器织体、构思理念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哲理性和开放性,是一部高度抽象的先锋主义和泛调性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的作品。

《两乐章交响曲》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乐章,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三个乐章的结构。作曲家构思时把第二、三乐章连在一起,即第一乐章是一个稍慢而又表现沉重的带展开变奏性的大型奏鸣曲式结构,第二乐章的后部主题也是表现同样风格的一个大的赋格织体结构,因此在这两个相近情绪的段落之间插入一个“间奏曲”性质的“谐谑曲”段落作为对比,与第二乐章连在一起,使得第二、三乐章形成一个整体,一气呵成。

从技术层面来讲,作品运用泛调性的写作手法,音级集合作为核心动机,尝试和探索一种对大型交响曲充满哲学性的高度抽象性的把握。通过这部作品的创作,作曲家总结出具有哲理性、抽象性、交响性的意义所在,并非传统意义的管弦乐曲的写法。从表现意义来讲,作品具有悲剧性的主题,抽象而又哲理性地表现了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内省、反思、徘徊、探寻与渴望的内心世界

第一乐章:又题为“觅”,主题思想来自屈原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一个人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惑、迷茫、徘徊。核心音调诠释一种“徘徊”意境。引子,描写在大千世界里的寻觅与迷茫;主部主题,大管独奏伴随着弦乐队的拨奏,不断地出现半音化泛调性迂回,表现一种艰难行进的步伐,方向迷失,寻求道路;副部主题,表现内心的一种渴望,对未来与前途的渴望,对美好世界理想状态的热切盼望,以及内心的矛盾与斗争;结尾,用十二音的音块和弦表现一种不稳定开放性的状态,留下深沉的思考。

第二乐章:开始“谐谑曲”段落,以回旋性结构运用各种乐器的组合,具有巴托克乐队协奏曲风格(大管与乐队构成的乐队协奏曲),铜管组的小赋格、铜管独奏以及弦乐组8—10个声部的赋格段等多种织体结构形式,表现一种“缠绕”意境,蕴含对民族、人生的思考。整个主题始终围绕着屈原诗句的寓意发展,贯穿全曲。(www.chuimin.cn)

作品在结构方面是一种“变形的奏鸣曲式”,因作品是以旋律动机的衍展方式来发展全曲,因而在每个主题上都有强烈的展开,而真正的展开部却很小,可以说作曲家是用“展开与变奏”的手法来构建新的奏鸣曲结构形式,既有传统的衍生性又有现代的开放性。

该作品表现了作曲家对人生、未来、前景的思考,探索人的真谛,具有一种忧患意识,是思维理念完全转移切入对人的本体的思考,着意描写人的内心,探寻人的心灵世界,通过内心世界体现作曲家对人生的反思与思考,这与西方古典作曲家所注重思考的人文问题与心路历程是相吻合的。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