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郭文景的《川崖悬葬》:中国川崖古俗的交响诗

郭文景的《川崖悬葬》:中国川崖古俗的交响诗

【摘要】:郭文景身为四川籍作曲家,巴山蜀水的风土人情,其所孕育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包括那些充满神奇色彩的古老习俗,是他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川崖悬葬》就是作曲家有感于四川古老习俗而创作的一部单乐章形式的交响诗作品。

这部为两架钢琴与交响乐队而作的作品写于1983年。1984年3月3日首演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演奏:加州大学交响乐队;指挥:米歇尔·单亚迈(Michael Senturia)。

郭文景身为四川籍作曲家,巴山蜀水的风土人情,其所孕育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包括那些充满神奇色彩的古老习俗,是他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川崖悬葬》就是作曲家有感于四川古老习俗而创作的一部单乐章形式的交响诗作品。作品运用管弦乐的色调,通过艺术化的想象描绘了这个神话般的自然景观

乐曲开始,定音鼓以滚奏音调渲染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弦乐奏块状和弦,在此背景下圆号与弱奏的短笛联合吹出四川民歌《尖尖山》的片段旋律——这是贯穿全曲的核心音调。圆号的温厚与短笛的尖利错落呼应,在音区、音色上形成清晰的反差,为其他乐器的音响造型和填充预留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架构中,细分的弦乐声部作复调式结合,四川堂鼓、川锣、马锣、川钹等打击乐群营造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弦上打指造成的短促装饰音,以及突发的拨奏、颤音、滑指等手法的运用,合力形成一片缜密而躁动的音响。

单簧管、大管、中提琴为先导,引出两架钢琴演奏主题音调,木琴以错落的节奏与之呼应。这是以小二度、大七度的平行运动形成的加厚旋律层,音响高亢。之后,弦乐音响不断发展、壮大,不同组合的音块与不同声部的短小五声音调相互交织,加之各种乐器的非常规演奏,如弦乐群的码后拉奏、远程滑指、钢琴的震音、刮奏及华彩音型,从而共同描绘出一幅缤纷的音响图像,在第104小节达到高潮之后,乐队以一拍一音顿奏短促的八分时值和弦,其间隐含着复合调性层的五声性主题音调,造成宏大的音响。其后,音响回落,出现木鱼的单纯音色,两架钢琴以柔和的触键奏歌唱性的主题音调,声音安宁,不由使人联想到一场惊天动地的丧葬仪式已经完成,此时是超度亡灵的虔诚祈祷。(www.chuimin.cn)

这部为两架钢琴与交响乐队而作的单乐章作品用多彩的管弦乐色调阐释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作品从题材、音乐素材,到音色、音响的挖掘都具有鲜明的中国内容和时代特点。创作技法借鉴了西方20世纪初、中期现代音乐的一些表现方法,如多调性、半音音块、自由曲式等,从而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发掘了音响塑造的潜力,使得作品在不超过10分钟的演奏时间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容量,获得了中外听众的广泛共鸣,被公认为作曲家郭文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交响乐作品。

(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