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提琴协奏曲》杜鸣心作品评介

《小提琴协奏曲》杜鸣心作品评介

【摘要】:该作品沿用了传统协奏曲的结构形式,由三个乐章组成。这一主题在小提琴清亮、纯净的中音区奏出,更为流畅、自如。1982年在香港首演后,又于1986年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公演。1987年被指定为在深圳举行的首届全国小提琴中国作品比赛的决赛曲目。

该作品系作曲家日本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之约而作,完成于1982年秋,同年11月首演于香港“杜鸣心作品音乐会”,由西崎崇子担任独奏,香港管弦乐团协奏,甄建豪指挥。

该作品沿用了传统协奏曲的结构形式,由三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沉思的引子是小提琴五声音腔的独白,乐队只在小提琴的句尾做点缀式的填充。音阶式起伏的线条飘逸、潇洒,由疏渐密,转为小提琴的双弦和八度,引出呈示部主部主题。

该主题首部与流传在江西兴国一带的山歌音调相似。它保留了民歌曲调典型的上下句方整性结构,旋律线在婉转、顿挫中显得开阔、甜美、舒展、酣畅。连接部以主题核心音调的分裂和片段重复构成。副部主题仍然富于歌唱性,与明丽的主部主题相比较,则显得含蓄、柔美。旋律活动于E 宫调域,更多地显现出C羽调式的色彩。主题交由乐队引申展开后,其骨架在小提琴的高八度上做华彩性的变化重复,使副部呈现三部性结构。主部主题在A 调域展现,一连串平行九和弦的推进,把音乐引向展开部。展开部主要由主部材料的衍展构成。小提琴快速的音阶式走句与密集双弦相交替,音乐显得激情澎湃。乐队持续音的运用、频繁的转调以及不断模进的平行复合和弦,带来色彩的巨大变化。在独奏声部的华彩段之后,当乐队在D羽调上重新响起十六分音符的奔腾背景时,音乐进入再现部。主部再现后,连接部的调性比呈示部移高了大二度,为副部调性的顺畅回归做好了准备。主部调性统一为D羽调后,音乐在结束部中趋于平静。之后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短小尾声,音乐情绪再度高涨,干净利落地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广板,是一首甜美的恋歌,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歌谣体典型的方整性结构,旋律在小提琴中音区演奏,委婉动情的五声音调在E 宫调域内舒展自如。乐队以静谧的固定音型织体在主题下方的音乐空间加以衬托。在对比段中,独奏声部音区扩展,在歌唱中加入器乐化的乐汇,乐队织体稍加流动,音乐情绪增长。主题乐句低八度复述时,音乐恢复平静。该乐章的第二部分使用了新的音乐材料,小提琴带复附点的双音铸成具有动力感的节奏型,音乐在激动中显得倔强和坚毅。主题交由乐队演奏时,独奏小提琴以连弓的自由华彩丰富了乐队的整体音响。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省略再现,歌唱性主题在小提琴高音区演奏,明亮而光彩。乐队衬托声部更为流动,织体绵密,主题动人的美得以充分展现后,用渐次移低八度的方式重复主题的首句,情绪渐趋平静,音乐收束。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用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主部主题为器乐化的异质主题。(见例1)(www.chuimin.cn)

例1

其首部以连续四度上行跳进为核心,在独奏小提琴的中低音区奏出,厚实而粗犷;后部承袭了第一乐章音阶式的快速奔泻特点。整个主题充满动力,具有奋进不屈的力量。当独奏声部用双弦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并使主题得到充分陈述后,乐队用主题核心音调的模进重复作为连接过渡,引入轻快的副部。副部与主部调性相同,但调式色彩有别,主部为明快的徵调式,副部为山歌风的商调式。其首部连续的四度下行跳进宛如主部主题的倒影。这一主题在小提琴清亮、纯净的中音区奏出,更为流畅、自如。乐队十分安静,主、属音叠置的空五度在低音声部长时间持续,加上平稳波动的音型化背景,更烘托出意境的优美。副部主题分别在独奏小提琴和乐队呈示,并以非严格的卡农形式在两者间模仿、对答,情趣生动。在由主部首部音调移调模仿构成的短小连接之后,迅即转入再现部。

再现部中副部调性比原先(呈示部中)移低了一个大二度,这一技术细节与第一乐章再现部副部调性比呈示部副部调性移高一个大二度的处理遥相呼应。副部结束后,采用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材料作为连接过渡,引出全曲的尾声。这一简洁的尾声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改变织体和速度,使全曲以热烈欢快的格调终结;(2)综合再现全曲重要主题的核心音调;(3)采用D宫调式与第一乐章D羽调式相呼应,确立全曲中心音D的主导地位。

这部协奏曲以其严谨的结构、迷人的旋律、抒情的意境、淳朴的风格和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发挥赢得了音乐家和听众的喜爱。1982年在香港首演后,又于1986年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公演。1987年被指定为在深圳举行的首届全国小提琴中国作品比赛的决赛曲目。美国舞蹈编导玛戈·薛娉婷以此为蓝本,编创了交响芭蕾《紫气东来》,由中央芭蕾舞团于1988年9月20日在北京排演,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