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陈永华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

陈永华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

【摘要】:选《谢恩赞美颂》为曲词,并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祷文为全曲作结,这表达了作曲家为香港过去的成就和发展感恩暨为将来的繁荣与安定祝福的意愿。《谢恩赞美颂》的祷文原本在第124小节结束,这里特别加了一段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祈祷词:“上主,求您从一切灾祸中拯救我们,恩赐我们今世平安。”第四交响曲《谢恩赞美颂》于1992年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首演,后亦于上海及温哥华演出。

这首为女高音、男高音、合唱队、管风琴及管弦乐队而作的合唱交响曲,由香港圣乐团委约,为纪念香港大会堂三十周年而作,并获得香港演艺发展局和香港作曲家及词作家协会赞助。此曲由三个乐章构成。曲词《谢恩赞美颂》是公元6世纪初天主教的赞美诗,其拉丁语祷文不能增删,因此作曲家是以祷词原文的章节段落为基准来安排音乐结构的。选《谢恩赞美颂》为曲词,并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Pope Gregory I)的祷文为全曲作结,这表达了作曲家为香港过去的成就和发展感恩暨为将来的繁荣与安定祝福的意愿。

第一乐章,“我们赞美主—忠贞的宗徒们—伟大的光荣”。本乐章汲取了奏鸣曲式的结构特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1—86小节),前10小节以乐队全奏的方式奏出以F、B、C为骨干音的主题。第11—20小节转而由铜管加强的合唱部分再次呈示这个以B 为调中心的主题,其他乐队声部则以柱式和弦来伴奏。第21小节开始乐队织体减薄,弦乐的长音及摇荡式和声背景下,男高音独唱+第一长笛奏出以上行八度跳进和二度级进为特征的副题,调中心到了F上,旋律及和声带有一定的五声特征。随之女高音独唱又将音乐带向了新的调:G。合唱队与弦乐组对答、重合,在管乐和管风琴的映衬下将一个大三和弦不断向上模进,于第49小节到达一个赋格段。在这里,形成模仿复调关系的声部运用的仍是副题的动机,弱起节奏细化为三个八分音符的同音重复,上行八度跳进及二度级进上行也予以保留,只是旋律更带有大三和弦的味道。经过一个以赋格主题动机为材料的间插段之后,第76小节进入了时值扩大一倍的赋格主题,并以相差两拍密接和应结束了这个赋格段。第二部分(第87—132小节)以g小三和弦开始,声乐部分以齐唱为主。其三个八分音符同音重复的弱起节奏来自上一段的赋格主题,旋律以重复音加半音进行为特征。作曲家在纵向和声及声部上的处理让人联想起中世纪的平行调Organum。第三部分(第133小节至结束)的调中心又回到了B,旋律继承了主题中的F、B 骨干音的四度进行,但也结合了副题中上行八度跳进的特征,再加入D音构成鲜明的B大三和弦。这种“再现”方式与奏鸣曲式颇为不同,但也是“对立—统一”原则的体现。从第162小节开始由大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声部齐奏的固定音型,也是来自这个综合主题、副题因素的旋律,并伴随着合唱声部的主要线条,将乐曲推向高潮。在乐章结束处,主题在圆号三连音节奏的衬托下,由小号和长号辉煌地奏响。

第二乐章,“荣耀的君主—你坐在圣父之右—我们恳求你”。本乐章是一个三段式。第一段(第1—61小节),神秘宁静的弦乐前奏,引出温暖的赞颂。慢板乐章主题由男高音独唱+第一双簧管奏出,再由第一长笛+女高音来应和。旋律的骨架仍然是一个大三和弦,以上四度跳进为动机,可看作是第一乐章第三部分旋律的变奏。第二段(第62—132小节),又是一个赋格段。合唱队的男高、女中、女高、男低四个声部依次呈示赋格的主题,也都同时用了弦乐或木管音色加以重叠。第三段(第133小节至结束),音乐一改前面的复调织体,乐队加合唱的和声性齐奏长时间仅运用一个C和E的小三度,并不时在其中夹入D音构成大二和小二度关系的碰撞。自第176小节和声才趋复杂,至第186小节,第二乐章收束在完满的全奏上。

第三乐章,“每日称颂你—求你拯救我们—我全信你,结束祷文:拯救我们”。本乐章一开始就是一个长达20小节的管风琴华彩。乐队和合唱队在开始都寂静无声,仅在华彩的后半部分加入弦乐拨弦来勾勒管风琴分解和弦的轮廓。琴声乍落,歌声顿起。在此,作曲家又一次使用了大、小二度的碰撞,这与第51小节男高音独唱那带有B 大三和弦性质的旋律构成强烈的对比。而第81小节开始的声乐部分则带有一定的东方五声化。《谢恩赞美颂》的祷文原本在第124小节结束,这里特别加了一段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祈祷词:“上主,求您从一切灾祸中拯救我们,恩赐我们今世平安。”男高音唱段于此模仿教皇,而合唱则模仿信众。全曲在庄严的“阿门”声中结束。(www.chuimin.cn)

第四交响曲《谢恩赞美颂》于1992年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首演,后亦于上海及温哥华演出。

全曲演奏时间约为35分钟。

(周倩)